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政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社会观念的差异冲突显现,对我国公共服务与设施等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与挑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角度来来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首先要了解矛盾的类型及成因,需要社会各部门综合协调,从根源本质上解决问题,还要有化解矛盾纠纷的应急处理方式。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综合治理。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是主体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用法律创设的制度、机制和程序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核心,是法律价值观、法律逻辑等最终追求的公平正义。而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实践,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方式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人们之间的法律行为。这正如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为内核,行为是外在实践与表现。

牧场、农场在市场化经济中应对风险的预防性差,主要表现在牧场中多分散个体经营,在与市场连接上容易出现偏差。如将牲畜承包给他人,法律手续不健全,容易出现诈骗等风险,导致人财两空;农业中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靠天吃饭,如遇干旱、洪涝、虫灾等自然灾害,防范性低。市场监管不到位,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事件发生。尤其是饮食安全、产品质量瑕疵、环保设施不到位引发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生存环境健康上的问题,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购房、土地拆迁等多人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些问题面广,调解难度大,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农牧户进入市场的必要的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不到位,导致人们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无法运用到实践中保护自身合法的权利与利益。因此在与他人建立市场关系中,法律手续的不全面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划分,本着公平公正、于法有据、合法合理的原则进行处理。政府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本着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处理方式中的言谈举止行为上的柔性与刚性中要拿捏得当,避免激化矛盾。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政府部门需要具有的专业素养,对于人民自身正当权利的维护,政府应该支持,但是对于无理取闹,要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决不姑息、纵容。这要求政府部门对于上访事件,应该予以正确引导。

多元化纠纷矛盾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会与居委会的调解功能,发挥行政机关行政复议程序公开、充分发挥权利的救济、纠纷解决的作用。人民因内部矛盾而产生的纠纷,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政府人员,加强队伍培训教育,分配到基层锻炼,去解决问题。同时对于此类纠纷,要进行研究,掌握规律,为各部门处理此类案件提供经验。

人民因内部矛盾产生的纠纷,各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因为矛盾的产生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俗等因素。比如沟通,会因为地域的差别,有不同的方言,相同的文字在不同地区意思有时竟是截然相反的。还有民族、宗教等因素也会参与其中。因此,对于人民因内部矛盾而产生的纠纷,各部门的有效联动机制必要的。

法院在劳务纠纷等群体性事件中,要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要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

程序正义,程序的法定性,避免其他不必要的干扰,程序的正义为实体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了解人民内部矛盾中各方的利益诉求,抓住问题的本质、冲突的原因,找出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重视学校教育,法治教育进校园。政府部门在维护社会健康稳步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学校教育,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当有利益冲突与观点的碰触的时候,学会有效的沟通。让他们学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来解决纠纷与冲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帮助他人、为他人考虑。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为社会的进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要有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思维,并通过法律规定的正确表达方式与渠道,如到法院进行诉讼,进行行政复议、到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仲裁机构等,进行诉求的表达。同时,保障对方说话的权利,将事情说开、说透,分析产生的原因。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与平台,寻求问题的解决。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化后,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的时候,就要求政府部门充分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避免偏听偏信,同时还要走访调查,根据事实说话,以法律为根据,以事实为准绳,使得问题得以合理解决,由此才能长治久安。同时注意的是多元化沟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各部门建立有效的链接机制。在政府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的同时,信息共享,权责明确,防止责任的相互推诿。要普遍进行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开设专题法律知识的宣讲与教育,让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由此在人民因内部矛盾利益诉求而引发冲突、矛盾纠纷的时候,自身就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法治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实体正义,实体正义可以化解矛盾。当人民内部产生矛盾纠纷时,运用法治思维来维权,运用法治方式通过正确的方法与形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由此才能实体公平正义。(额尔古纳法院田晓兰)

THE END
1.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张立伟在2014年3月31日《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6/20/7293128_369553320.shtml
2.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12/id/1154800.shtml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摘 要]谋划教育改革时要有规则至上、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程序正义等法治思维。启动教育改革时要依法、找法,推进教育改革时要用法、靠法。法治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手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教育改革;教育法治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深化教育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8/t20200807_350154.html
4.王常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一要程序合法。要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注意把握好几个重点环节:规范工作流程,对受理举报、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审查调查、案件审理、作出处分等都要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严格审批程序,坚持集体决策,初核、立案、采取留置措施、作出https://m.hbskw.com/p/4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