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发展历程和现实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24字,分别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关于对美好社会的描绘,被归纳概括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强调依宪治国、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报告中新的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在党的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不仅完善和加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又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由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这个问题上,不但在理论上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强,对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也给出了清晰的规划和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了极大的重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发展

(一)十六字方针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法治建设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此开启了崭新的征程。而到了党的,在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讲究立法,到强调立法的科学性;从执法到对执法的严格程度提出要求;从单纯要求严格,到重视公正,从以违法示警到对全民守法提出倡导,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到了需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就要做到良法善治。“科学立法”对立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要求,要求立法需得尊重法律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法有良法、劣法之分,社会主义法治应是良法之治,如此方可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十六字方针的变化,不仅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符合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目的,促进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的推广,有助于建立能够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良好国家治理模式。

(二)依宪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就明确指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执政。我们需要看到,这里的依宪治国不是简单地将宪法作为治国理政的工具,而是要求坚决地、全面地维护宪法在国家治理领域的至上权威。

(三)保障人权

二、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现实特点

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践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些理论不但是针对历史所进行的总结提炼,也完全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进行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1]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2]也在党的报告中被再次强调。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党的领导也要渗透到它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而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能够有效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形成良好的严格执法、人人守法的法制环境,有利于党依法执政,更好地领导人民,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持依宪治国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也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反映出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执法者按照法律严格执法,维护的也是人民的权利。与此同时,人民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来维护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人民用手中的选票来选出政府、代表、决定是否通过法律条文,以此保障他们自身的权益和自由,但相对应的,也要求人民承担应尽的义务,督促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投票权,来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

(四)坚持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王宗礼.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M]//中国公民知识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秦前红.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J].学术前沿,2016(10):50-66.

THE END
1.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2021)民主与法制杂志电子版(三)中国地方控烟法治发展历程 囿于世界控烟形势的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中国各地方自行探索地方控烟立法与控烟法治建设。通过全面、系统梳理27个省区(除台湾省,下同)、4个直辖市、27个省会(首府)城市、18个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4个经济特区的控烟地方立法文本,以2005年批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界,发现除吉http://e.mzyfz.com/mag/paper_48555_25146.html
2.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法政评论摘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政府确定自身的奋斗目标。回顾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系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历程,可以明显看到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积累并展现出诸多有益的中国经验和特点。但从职权法定、依法立法、依法执法、权利救济等多个维度检讨当前行政法治实效,仍可发现其与法治政府理想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1241
3.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国际经济法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明确了新中国司法工作中适用法律所依据的原则,阐明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显示了中国法治的新取向。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以学习和实施宪法为契机,掀起了法学研究的高潮和发扬人民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8615.htm
4.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包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解法的本质、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中国法治历史、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等部分,有关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详情如下: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800.html
5.法治与中国社会法治与中国社会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制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全面转型的历史过程中,这一过程中激起了大量的具体的或一般的、表层的或深层的激烈争论;其中,法治这一重大主题正受到政府、知识界和普通民众三者的共同关注。在近代中国,法治这一重要的基本制度并未得到应有的注意,知识界的焦点过分投注到了民主和科学这https://www.jianshu.com/p/83a1f79be433
6.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doc名校联谊优质资源速递,让教与学更容易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2科学精神:理解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3法治意识:理解法治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2071686.html
7.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向近代法律进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
8.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艰辛探索和科学总结,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國社会主义法治的历程 1.社会主义法治的初创时期(1949-195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发展人民民主和建设法制国家创造了必要前提。1954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https://m.fx361.com/news/2021/0508/8317065.html
9.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我国社会质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依法治国, 从这个高度上说, 中国法制史课程改革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怎样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带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深入思考中国法学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这是摆在现阶段中国法制史这门课面前教学的难题。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