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新要求: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下一步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布置。其中,关于法治政府建设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了新意义,包含了新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十八大报告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新目标要求。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法治政府建成的目标要求,这是第一次。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是“推进依法行政”,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这次,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十几年发展,从依法行政到法治政府,从过程目标到结果目标的提升,既深刻反映出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充分显示了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法治政府建设关乎小康社会建成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新目标要求,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在这个新要求的背后,有着新的背景,更有深刻的新意义。

新意义之一,法治政府建设与小康社会目标相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新要求,设定的期限是2020年。为什么恰好是2020年呢?我们知道,2020年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各项工作和事业,都是要围绕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法治建设当然也不例外。所以,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新要求,实际上是小康社会总目标之下的法治目标之一。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康社会,不是单一的某一个方面的小康,而是全面的小康。这个全面的小康,必然包含法治小康。换言之,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没有法治的小康,小康社会就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同时我们更应当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不能仅仅是就法治谈法治,就法治建设法治,而应当把法治政府建设放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总要求之中,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这样,法治政府的建设才会有中心,才会有大局,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价值。

新意义之二,法治政府建设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相联。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法治政府建成,是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支撑的,或者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的内容之一。国家、政府、社会的法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二是关键词“落实”。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是属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的内容之一。法治,不等同于法律,也不等同于法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要把法律变成有丰富内容的实实在在的法治。可以说,我们正在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转变和升华的过程中。在这个历史时期,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就有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要求,那就是重在“全面落实”。

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新内容新任务

法治政府建设,是有具体内容和任务的。十八大报告在已有建设法治政府成就和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明确了新的任务内容。

在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七个目标任务。在这些目标任务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内容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政府职能方面,要求继续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同时增加了政资分开和政社分开。由原来提出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加强调政府职能的“三个转变”,即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二是在立法方面,由原来提出的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提出了“科学立法”,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三是在行政执法方面,由原来提出的全面、正确实施,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些要求,对依法行政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四是在行政决策机制方面,由原来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提出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增加了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的新任务,丰富了决策机制和程序的内容。

五是在政务公开方面,由原来的推进政务公开,提出了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公开的范围、形式、制度机制以及重要作用等方面,都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加重要的地位作用。

六是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由原来的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这里,“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调解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成为了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要求。

七是依法行政观念方面,由原来的依法行政的观念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形成,依法行政能力增强等,提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不仅是全新的提法,更为重要的是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杨小军)

THE END
1.法治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的途径,给世http://www.mzyfz.com/html/2293/2022-03-09/content-1557165.html
2.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中工理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厉行法治的本意就是严格执行法治。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了厉行法治的实践路径、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厉行法治包含必须实行法治、全面推进法治、严格执行法治、加快建设法治、不懈坚持法治、始终坚守法治等多重涵义,表明我们党全面依法治国的自觉性https://www.workercn.cn/32935/201811/07/181107074621727.shtml
3.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2023必修三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名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二、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2.法制意识、科学精神:结合具体案件的审判过程,阐明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必须https://www.zxxk.com/soft/44214740.html
4.法治和法制现代化法治和法制现代化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法治的基本含义 法学界通常引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概念,“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而人们遵守的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法治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遵守,二是制定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tpgj84.html
5.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课件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pptx 68页VIP内容提供方:学习资料 大小:1.46 MB 字数:约8.1千字 发布时间:2024-08-18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17/8132104126006120.shtm
6.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通用19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6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凸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zj/20230520094012_7132852.html
7.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辅导——依法治国专题“有法不依与无法无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法律的作用势必丧失殆尽。因此,严格依法办事,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和尊守的关键环节,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更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严格依法办事https://www.gwyoo.com/Article/lidaojianhua/zfjs/200607/52136.html
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很显然,党与法治、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共生共存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立法建议,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121/153235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