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有准确的定位

对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有整体布局

对法治的保障有明确要求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程程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马怀德说,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思考和战略谋划,必将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内涵

《瞭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马怀德: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对法治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关于法治建设的论述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密集、有力。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一次中央全会的形式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并通过了专门的决定,在法治领域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领域。2018年,修改宪法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尊崇法治、尊崇宪法的重大决策。

在司法改革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立案登记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以及员额制等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法治政府领域也推出一系列改革,包括三项执法制度改革、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放管服改革等。这些举措充分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也是推动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保障。

《瞭望》:如何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怀德: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精准定位,集中体现在三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者有机统一。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权益、保障人民的福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尤其在传承中华法治文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整体布局推动法治建设

《瞭望》:以法治固根本、以法治护发展、以法治利长远,下一步中国的法治建设重点有哪些?

马怀德: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以及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阶段目标,形成了涵盖各层面、贯穿各阶段的法治建设目标体系,为法治建设规划了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重视重点领域立法,填补立法空白,加快完善国家治理必备的法律制度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

其次有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特别是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体建设中,强调法治政府要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和重点,实现率先突破。

再次是司法改革和司法制度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领域改革力度大、成果突出的是司法改革,举措之密集、效果之显著前所未有。要继续深化司法改革,斩断“利益链”,破除“关系网”,让猫腻、“暗门”无处遁形。

最后是法治社会建设。继续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如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已经清晰描绘,习近平法治思想必将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发展。

《瞭望》:进一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马怀德:法治的保障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方面,要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从其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抓,教育引导他们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同时,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这既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也包括党政机关从事法治工作的各类专门人员。法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效果。

THE END
1.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相对于人治)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法治作为一个动态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 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达到某种法律秩序,既是法治的目标和结果,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60&bid=1307&cid=13472&nid=13473
2.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的基本内涵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事件和行为的根本区别是当事人有没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内容) 1、法律事件:简单的说,就是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支配的一种事实,跟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无关(注意:是当事人的意志).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认为事件.https://lawyers.66law.cn/s260167f91146e_i936413.aspx
3.关于法治政府的内涵关于法治政府的内涵 字体:大中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之后,“治理”的概念和理论进入行政法学领域,学者们开始讨论如何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思维实现政府治理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https://www.eyearbook.cn/xkfzbg/articleInfo?zid=s2007004001001&bookcode=DDZGFXYJ2019
4.法治观念的内涵法治观念的内涵(共6篇) 篇1:法治观念的内涵 1)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意)贝卡利亚 2)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3)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gqmfbs6.html
5.浅谈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浅谈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阐明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法治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法治社会”进行新部署,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http://e.mzyfz.com/paper/2060/paper_55185_11406.html
6.十法治政府的内涵包括什么内容?答:要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必须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简单地说,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关于法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形成了共识。这些原则包括:(1)法律必须公开,为公众知晓。(2)法http://www.lishui.gov.cn/art/2005/9/22/art_1229283424_57187715.html
7.我国法治原则的内涵包括?聂嘉仪律师精选解答我国法治原则的内涵包括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https://m.64365.com/tuwen/aaagw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