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实践方面看,中国民事法律评注的编纂具有如下意义:一,指导科学立法。我国民事立法采用了逐步分别立法的模式,这固然减少了立法难度,有利于增加立法共识,便于法律通过,但也带来难以兼顾民法内部体系的统一,导致不同部分法律条文之间出现冲突的现象。中国民事法律评注通过对现有法律条文的全面梳理,可贯彻体系强制的要求,理顺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通过阐释和补充法律漏洞,为立法提供可能的参考。二,提供司法参考。评注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有助于为司法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难题提供妥当的解决方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主导统一完成民事法律评注,能助推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的一致性。
中国民事法律评注的编纂方法
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评注是法律评注的重中之重,对于理论和实务有重要作用。民法典评注大致有“厚版”和“薄版”两种,前者对法条的解释和分析相当详尽,是通常的类型;后者简明扼要,适于初学者或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属于前者的简明版。中国民事法律评注编纂格式的选定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从具体编纂方法上,评注编纂与既有研究题材有所区别,特别是评注与普通学术论文有所差别。评注是对中国民事立法、司法和学术既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以提炼通说观点和通行做法,对未来理论研究和实务开展有重要推进作用。本课题中国民事法律评注编纂的实践,有助于提炼开展更大规模的民事法律评注的经验总结和顺序安排,并有助于推进民法典编纂的开展。
对合同法第三章的理论和实务著述繁多、争议丛生,如何通过法律评注对既有研究成果做系统总结,以提炼通说观点和通行做法,成为本课题研究难点。
一、对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对策观点是:在合同效力制度体系中,应该区分法定未生效合同与无效合同。法定未生效合同体现了国家管制与私法自治的平衡。法定未生效合同面临的理论和实务问题主要包括未生效合同在合同效力制度中的体系位置,未生效合同适用范围的类型化,以及未生效合同法律责任方面与其他合同责任之间关系的体系化。
二、合同法第49条所规定的表见代理制度的规范目的是保护动态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对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应该结合证明责任配置从被代理人和相对人两方面综合衡量。合同相对人举证证明有权代理的客观表象形式要素即可推定其为善意,未发生的事实无从举证,否定相对人为善意且无过失之被代理人则须承担反证的证明责任。表见代表制度与表见代理制度的最大不同体现在证明责任配置上。
三、按照民法解释学,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是买卖等合同的效力待定,而不是物权行为的效力待定。买卖等合同可以含有引发物权变动的效果意思。处分权宜作处分能力的解释,并影响买卖等合同的效力,其适用范围不限于特定物的买卖等。主张无权处分不影响合同效力的四大理由并不充分,均存疑问,反倒是弊端种种。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标的须可能、确定、合法的要求并未将债权行为排除在外。合同法第51条同第52条、第54条的衔接平滑,与第150条的关系可以按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规则协调。善意取得为原始取得,其成立不以无权处分的合同有效为前提,限于有偿合同场合为宜。善意取得确系受让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合法根据”,在受让人尚未支付相应价款的情况下,在标的物的变形物上可以构成不当得利。
四、对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得出的对策观点是: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将合同无效的依据限定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此强制性规定包括私法和公法上的强制性规定,只有其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才是确认合同无效的依据,与之对应的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则需具体分析。由于该划分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实践中应以个案为中心,以目的解释、利益衡量等方法,综合认定强制性规定的类型。
五、合同法第58条所规定的合同无效责任是合同成立之后,由于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者不被追认,以及合同成立后欠缺生效要件而未生效,致使合同在其成立时起即为无效,对造成合同无效后果负有责任的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认定合同无效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需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合同无效是发生债权的原因,合同无效责任请求权是保护合同无效债权的二次请求权,包括返还财产请求权、折价补偿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综合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重要的民事法律基本齐备,法学研究应更注重对法律规范的解释论。但同时,人格权法和民法总则尚未制定,最终的民法典尚未形成,立法机关仍需总结现行立法和司法经验,继续推动民法典的编纂。在此过程中,对现行基本民事法律进行评注,既可全面梳理法律条文,又能全面总结学说理论和实践经验。本课题对中国民事法律评注研究意义、编纂体例、组织方法和具体条文评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有助于为我国法律评注的全面推开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