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亚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发展,为新兴技术助力法律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如何融合科技与法律服务,助力法律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现实课题。1月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办的2023-2024法律服务创新产品论坛暨首届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案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聚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讨“科技+”法律服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会嘉宾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展望行业发展新未来。活动还发布了首届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案例征集活动优秀案例名单。
“金融法律服务创新产品入选案例”证书颁发现场。主办方供图
“法律服务产品的创新,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升级的需求,同时有助于拓宽法律服务工作者自身职业的宽度,对提升法律服务产品的品质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清友表示,过去的一年,诸多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法律服务的实践与创新,构建了一批批体系严密,流程科学,质效卓著的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法律服务产品的创新还是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一大契机。”他说。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清友致辞。主办方供图
“律协领导人共话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圆桌对话现场。主办方供图
与大模型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也在赋能法律行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在调仲云链研发中心副总裁金柯看来,商事活动中容易出现“签约拍脑袋,履约拍胸脯,违约拍脑袋”的遗憾场景,本质上在于缺乏证据数字化的过程,区块链技术方式对纠纷的预防和解决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让法律人做人擅长的事情,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情”。
从程序员到律师,北京天同(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邹晓晨的跨行业经历让他在看待法律科技的变革上也更为注重实效。他提出,法律科技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要避免盲目追求新概念和新风口的情况,“不管是解决狭小场景里的问题还是更大范围内的问题,法律科技创新一定要基于用户需求展开”。
“律师行业需要高质量发展,律师事务所需要实现一体化数字转型。”苏州律盾信息技术公司联合创始人余淑慧提出了构建法律服务生态圈的建议,“让办案机关、律师以及当事人打通彼此的信息通道,从不同维度融入法律服务生态圈”。
“数字技术的驱动使得很多实体产品数字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在随着技术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但有一点亘古不变,那就是产品必须能满足用户的某些需求,用户愿意为这些需求支付对价。”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李超峰提出,法律服务产品化是律师行业适应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律师应当响应时代新需求、新变化,聚焦法律服务产品创新,持续打造出有差异、有特色、有市场的法律服务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进喜介绍,“首届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案例征集宣传活动”产品案例征集期间,组委会共收集到北京、上海、河北等21个省区市律师事务所、公司公职律师机构、律师团队、律师个人、法律科技公司和其他法律服务支持平台申报的产品案例600余件。经初审、复审、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160个优秀案例。
王进喜介绍,经过各方的评选,首届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案例征集活动评选出优秀案例共160个,包括特别荣誉案例2个、入选案例97个、提名案例61个,涵盖民事、商事与合规、金融、政府法治、刑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与科技、公益、律师与律师事务所赋能以及综合性共10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