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日志(5514期)南京王晟德法代表课《凝聚法治共识》教学案例

——以《凝聚法治共识》深度教学为例

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王晟

基于此,笔者于9月21日上午开设一节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意义教学德法代表课。本节课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意在通过创设真实的、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高理性辨析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今天你打卡了吗?”

师:在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每日例行打卡,上报个人健康信息,成为大家的“必修课”。但是,也有人说:每日打卡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麻烦,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学生交流讨论

活动(展示材料):战疫初成效

师:刚才我们说到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作为疫情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说说看在抗击疫情中,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学生举例说明

师:(补充学生没有谈到的举措)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活动一(展示材料):法治政府我了解

6月14日早上,山东临沂的姚先生给孩子学校报备健康码等信息时,发现自己的山东健康码变红,但姚先生表示,他并未去过高风险地区。

很多人遇到同姚先生一样的问题,而这些健康码突然变红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河南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

师:请你结合视频“抽丝剥茧”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蹊跷事?

师:姚先生、李先生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身份,那就是河南郑州某乡镇银行的储户,银行“暴雷”,取款成为难题,姚先生一行人想要去河南当地维权,但是一下高铁健康码自动跳红,很明显是有人想妨碍他们的维权之路。政府统一管理的用于防疫的“公器”的健康码被挪作私用。

教师总结: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做到依法行政。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

师: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其中,会出现不利因素和各种问题。但政府部门能正视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手软,充分显示了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和力度。同时,问责、监督、推动等,但网民也必须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

(过渡)师: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缩影,我们看得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厉行法治。

师:厉行法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尊法守法用法,从而打通法治的各个环节,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过渡)师:说到全民守法,现在我想请你做一个选择

活动一:厉行法治我实践

师:如果你的家人变黄码了,按照要求应该及时上报并且居家隔离,但另一边是你繁重的学业,请问你会如何选择?

生:上报

师:大家都知道,如果不上报的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法律层面防疫,我们还发现,现在很多地方将信息上报与征信系统相挂钩,并且进行了很多诚信防疫的宣传与呼吁,为什么要从道德层面加强建设呢?厉行法治与加强道德建设有何关系?二者又是如何为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助力的?

师总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二者“双向奔赴”,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过渡)师:现在请你来润一润人心

活动二:法治意识我弘扬

为营造法治校园氛围,共同参与“抗疫”,学校需要悬挂宣传标语,请你帮助设计

学生思考交流,上黑板誊写宣传标语

师总结:建设法治中国,汇聚法治力量,是我们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实践和系统的工程。法,发于人间,合乎人心。希望每一位同学经过今天的学习可以凝聚法治共识,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导,意在通过创设真实的、有价值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高理性辨析能力,联系新旧知识,讲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解决实践性问题。因此,本节课是一节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有意义的德法教学课。

深度学习要立足于真实的情境。本节课所选取的情境都是基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如疫情期间每日打卡上报健康信息、家中出现黄码人员需及时上报居家隔离等,这些生活中存在的真实情境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

同时,通过对郑州强赋红码案等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新闻或者生活情境的探讨,学生明确法治政府的定义,认识到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厉行法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在学生初步接触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合作探究,比如,引导学生反思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现状:出现违法行为,是否说明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是不成功的?再比如,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思考,明确在法治政府建设中,主要力量并不局限于政府,公民也是重要主体,从而设计问题:在追责过程中,网民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无论是出于好奇心、怀疑、困惑,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性。

另一方面,在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贯彻开发生成的教育理念。设计了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与开放性的活动,比如在战疫过程中,政府做了哪些工作?你如何看待强赋红码事件?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突破重难点。在课后,他们也会持续性地去思考,学会将课本的内容运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深度的体会,需要反复的思考,需要情感的触动。不经过思考、反思、感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对一些知识的肤浅的理解上。这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将知识与实践产生连接,这才能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情感的助推、生活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的最后留了一个实践性任务:学生为校园防疫设计宣传标语。这样的活动设计更加符合贴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帮助他们将他人的知识经验经过自我解读与内化,再行输出,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引导学生从表层的知识记忆走向深度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真正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敦促学生更愿意在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行动。

导师审读

“深层学习”的研究主题应该体现在标题上;

教学反思小标题设计有“线索”,但是句式呆板,导师修订供你参考。

THE END
1.法律案例及启示(精选6篇)篇1:法律案例及启示 市工行关于一起银企对帐引起法律纠纷的案例启示 2008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8)淮中民二终字第0049号民事判决书作出终审判决,驳回清江商场上诉市工行城中支行贷款余额差错一案,维持原判,上诉案件受理费由清江商场负担,至此,一场历时2年,7次庭审,溯及27年账目的贷款企业和银行的余额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6212jm4.html
2.最高法:“小案例”阐释“大道理”抓实公正与效率“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生动的法治课。段农根提到,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司法案例的鲜活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和引领作用。目前,已经发布多个主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案例。此次发布的15件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132895319953503&wfr=spider&for=pc
3.法治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8篇.docx第 法治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8篇 法治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8篇 法治案例警示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一 通过法治教育学习,感触很深。在全民抵制酒驾醉驾的大背景下,很多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他们并非不知党纪国法,只是认为自己可以蒙混过关。但事实证明,这种行为必定会让自己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酒后驾车具有高度的危险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08/8140101111004077.shtm
4.法制教育案例教案(20篇万能范文)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这里分享一些法制教育案例教案下载,供大家写法制教育案例教案参考。 法制教育案例教案篇1 活动内容: 预防陌生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育幼儿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85319.html
5.法学院“法治家乡行”普法实践案例获全国思政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近日,2021年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结果正式公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报送的《因势而新 育人于行 “法治家乡行”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普法系列实践活动为例》从各省区市、各高校推荐的626篇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 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