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网信办公布了2022年度网络普法十大创新案例名单。十大创新案例生动呈现了重庆各区县各单位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和网信“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成果,生动反映了网络普法的创新实践、重要经验和渠道优势,为新时代推进全民守法普法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具有示范性、借鉴性和指导性。
重庆2022年网络普法十大创新案例:
江小警云端法治微课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做好“八五”普法期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承担普法社会责任,华龙网政法频道同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联合推出“江小警云端法治微课堂”栏目。紧紧围绕“平安校园”建设开展安全宣传,累计推出微视频23期,同步投放到江北区各学校进行云课堂展播,覆盖50余所中小学校、近10万学生,视频点击总量超过100万人次,同时深入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线下活动20余次,向群众讲好法律知识,唱响时代主旋律。
主要做法
打造“三师讲堂”,实现更专业、多角度的宣传教育
传统普法课堂仅有一位教师,而江小警云端法治微课堂的线下进校园是“三师同堂”,包括了学校教学讲师、学校心理讲师和江北分局法治讲师。
引入受众参与节目制作,拓展新闻普法宣传的受众参与度
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情景剧的表演环节,通过他们的表演增强节目感染力。如刷单兼职诈骗情景剧,学生因为想兼职挣钱,往往落入骗子圈套,现场抽取学生对这些校园生活情景进行互动提问,许多同学都通过前期课程,识破了刷单兼职的骗局。同时现场讨论环节,也促使学生反观生活,产生情感上的联结与共鸣。
在承担法治公益普法法律责任时,努力在节目内容和板块设置中增强受众互动参与,除了线下普法微视频和情景剧表演,还精心制作准备了普法版“一站到底”知识竞赛环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广泛而深入的普法宣传效果。如在女子职中线下普法过程中,通过30道关于反诈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判断、再发放纪念礼品,通过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让学生“感兴趣”。
跟紧节点,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新颖性
问题导向+真实案例解析,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成效特色
内容表现形式可视化强
在“遵规则,懂交通”一课中,通过数据图表、现场监控、图画解释等形式,讲解乘坐交通工具的注意事项。包括乘坐公交车要坐稳扶好、在车辆停稳后下车等小常识,讲解如何看交通信号灯,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引发的后果等。
微课堂覆盖了江北区50余所中小学校,近10万名学生。进校园活动以校园为中心,进行周边辐射,在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在疫情期间,21期法治课堂,以每月定期推送的形式确保中小学生普法教育不断档、不断层、不掉线。
内容活泼、言语跳脱,接地气
在江小警云端法治微课堂的线下进校园活动中,一场场由青少年学生参与制作、演出的情景剧展现了多个校园生活主题。如在《保护未成年人,呵护身心健康》一课中,学生小李、小张与假扮诈骗分子的女民警走上台,通过情景再现,还原刷单类诈骗的全过程。
在校园欺凌的情景剧中,小李被寝室室友威胁帮其写作业的情况,也可能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发生,台下观众看得聚精会神。情景剧台词穿插时下流行的网言网语,如“emo”“cpdd”等,“emo”意思是自己很抑郁、心情很糟,而“cpdd”则是“找个人组队,有意请联系”的意思,通过年轻化表达方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推广价值
微课堂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推出的普法栏目实用性强。注重利用融媒体宣传手段,在中新闻、央广网、重庆日报、上游新闻、人民资讯等新闻网站同步宣传,网络渠道传播广泛、宣传效果好。注重受众参与,切实引导市民特别是在校学生参与普法,不断提升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