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李雪钦《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9月19日第08版)
打开“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点击“漫游科技馆”,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及优质展览,所有展馆资源都以VR(虚拟现实)全景模式进行展示。选择感兴趣的场馆,只需动动手指、拖动鼠标,便可“漫步”其中……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让科普在线“火起来”。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知识传播助力,成为年轻一代学知识、长本领的重要“充电”途径。
内容接地气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的刚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说,“随着用户需求不断迭代和升级,‘视频+’已经成为常态,视频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元。过去我们对短视频的需求更多是有趣好玩,而现在,有用甚至是有营养也变得很重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人们过去依赖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现在的知识传播、科普知识则更易得、更多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随着新信息平台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空间,知识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速,信息平台应该想方设法满足用户对知识的需求。
知识随手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传播的知识和内容非常生动真实,看起来也方便,用短视频进行传播和普及科学是非常好的形式。”地质学专家刘嘉麒院士说,“通过短视频做一次讲座,能够使很多人听到这个知识,点击量能达到五六百万。过去就是通过黑板、教室这种讲课的形式,受众很有限,而通过短视频,传播的规模更大、效果更好。”
“短视频和直播正构成科普传播的新潮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编辑出版学系副教授白晓晴认为,短视频和直播给科普传播生态带来重要力量。科普内容借视听化语言,可通过凝练观点和通俗表达,以图文动画演绎科普内容,增强科普视频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另一方面,知识类短视频可以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让科学跑赢谣言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中国科协联合国家网信办等上线运行了科学辟谣平台,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科学家及时开展辟谣活动,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形成了“捕捉线索—及时辟谣—正向传播”的工作机制。截至今年7月,科学辟谣专家库总人数已经达到1607人,辟谣库累计收集谣言达到11464条,发布辟谣作品3911个,总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56万,累计传播量和话题量超过73.2亿次。据悉,中国科协还将持续推进科学辟谣平台建设,积极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辟谣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团体、媒体平台合作,继续完善建立识谣辨谣、分析研判机制。
专家提出,各类新媒体平台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科普作品等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审核。据悉,抖音平台正加大对优质内容的扶持,同时也加强平台治理。针对不实信息,平台采取预警、分析、验真、标记、辟谣、拦截等步骤来清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短视频传播的知识和内容非常生动真实,看起来也方便,用短视频进行传播和普及科学是非常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