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法治思想与千年前的理念一脉相承?
今人法官又从
历史故事中汲取哪些重要的启示?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以下简称闵行区人民法院)推出的
中华法治小故事第三季温暖再现!
这其中既有着对“正当防卫”的故事讲述,
闪耀着“司法良知”的温暖光辉,
更有“奉公守法”的坚定信念,
“慎杀慎刑”的仁政情怀,
“智断分家”的巧妙策略,
和“德主刑辅”的深远理念。
青年法官们将和大家
共享法治故事中的闪亮智慧。
点这里回顾上期内容
/第一期/
海瑞断命案
电影《第二十条》的大火
让正当防卫一词频上热搜。
其实正当防卫的理念源远流长,
在古籍史书中,
有哪些关于正当防卫的历史故事?
对后世的法治起到什么作用呢?
点击查看视频
海瑞断命案:主讲人王宏伟
闵行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淳安县邵守愚和邵守正共同继承祖上的鱼塘,轮年养鱼。邵守愚养鱼时,鱼塘屡次被窃。某日,邵守正约人去鱼塘偷鱼,被巡逻的邵守愚一枪戳倒,当即痛的叫了一声,邵守愚又再加狠力连戳五枪,邵守正死了。第二天邵守正的母亲宋氏状告到县里。三位知县审议,皆竭力排除其误杀的可能,言仇杀以从重定罪。官员将案情呈报严州府,却被驳回,转委派海瑞检查追究。
海瑞检查邵守正尸体发现他的耳朵及七窍内皆有塘泥,推定其在鱼塘中盗窃。另外,宋氏认为邵守愚家六人合谋杀死邵守正一人,现寻访三年没有查到同谋,也没有找到任何合谋杀人的证据,可见其提供的是伪造证词。杀盗贼不死,盗贼必定反过来伤人,邵守愚之所以戳六枪,是当时形势所迫,以确保一定要杀死小偷。且黑夜中有敌对的盗贼,就会在危险逼近下发生慌乱,来不及考虑兄弟之间偷窃的可能,恐怕不能就凭盗贼一下痛苦的声音而辨别出他是兄弟或者他人,故不从重定罪。应适用“夜无故入人家,登时杀死,可以不论。”
以古鉴今,启示现代审判实践
“杀贼不死,贼必反伤”,海瑞对于邵守愚自卫的认定,体现了海瑞查案的经验智慧。
正当防卫既是人谋求生存的本能,也是维护社会利益的必要手段。正当防卫限度的认定也要遵循情理法相结合,正所谓“法不能强人所难”。法官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方能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裁判,达到定分止争的效果。
/第二期/
李令质守法
面对困境
如何持守本心、守护司法公正?
本期故事看李令质
如何用坚韧与正直坚守法律的信仰。
李令质守法:主讲人牟鹏
闵行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有个富商犯了罪,万年县县令李令质审问他。驸马都尉韦濯骑马飞奔前去解救,因李令质没有依从,韦濯就在皇帝面前诋毁他。皇帝宣召李令质前往,左右很是害怕,李令质不慌不忙地说:“韦濯和犯人非亲非故,只因为贪图财物才替他请求免罪、韦濯虽然权势正盛,但是不如严守陛下的法令,这样我死也无憾。”皇帝便放下此事,不加责罚。
驸马爷为富商案打招呼,县令李令质不为所动,皇帝传唤,其仍旧面不改色,秉公执法,言之虽死无恨。“法如山,执必守”这是李令质对法律信仰的坚守,更是一种司法良知。清廉是司法良知的基石。
“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清廉的法官才能成为民众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尊严的守护者。一个贪腐之人,必然在道德上被人唾弃。这就要求法官做到慎微、慎交、慎独,在处理事务上要做到清明,明察秋毫、明辨是非。
/第三期/
陈表审盗
三国时期的东吴,
一桩官府财物失窃案悄然发生。
陈表——这位传闻中智勇双全的将领
将会如何巧破谜案?
又是如何让被怀疑者轻松地认罪俯首?
陈表审盗:主讲人吴瑞益
闵行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官府财物失窃,怀疑是负责皇宫卫戍的士兵施明所为,遂对其严刑拷打却无所获。廷尉将这件事向上汇报。孙权考虑到陈表能得军中士兵们的信任,诏令将施明交给陈表处理。陈表反其道而行之,以礼相待,打开施明的枷锁并让他洗澡,换上他的衣服,厚办酒席,在酒席高兴间劝诱施明。施明于是俯首服罪、招供同党。孙权为成全陈表的名声赦免施明,而施明感激陈表,主动向善,最终成为一员骁将。
“德礼为本,刑政为用”。施明认罪态度的巨大转变,得益于陈表以“德”劝善下两人产生的信任。被赦免后,施明出于对陈表的感激从善,成为骁勇善战的将领,这也印证了刑官的榜样和教导作用。
“德主刑辅、惩恶扬善、注重教化”的司法传统流传至今,主要表现为法律的教育引导功能。裁判者要承担引路人的责任,指出正确的诉讼路径,充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法理人情,唤起当事人的内心共鸣,以道德感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期/
奉公守法
你敢相信吗?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已经践行了“法不阿贵”的真谛。
而这则法治信念的故事理应被大众所熟知,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奉公守法:主讲人陈健淋
闵行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斩首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赵奢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平原君从善如流、举贤荐能,二人都可谓“奉公守法”。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奉公守法”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认同,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秉持公正之心,严格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始终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奉公必须守法,守法方能奉公。
/第五期/
智断分家
宋真宗年间
皇室外戚两兄弟,
因分割家产不惜对簿公堂。
一出亲情与利益的较量
让宰相张齐贤犯了难,
而他却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纷争。
智断分家:主讲人王晓华
闵行区人民法院颛桥人民法庭法官
宋真宗年间,真宗两外戚兄弟认为分家不均而互相告状打起官司来。前后经过十几次的判决,双方都仍不服。宰相张齐贤亲自审断,把双方当事人都召来问道:“你们都认为对方分到的财产多了吧?”双方都回答:“是的。”张齐贤就让他们把自己的财产情况及意见写成书面材料并在上面签字画押,接着派两名官吏催促其搬家,令甲搬入乙屋,而乙搬入甲屋,家里财产什物一律原封不动,只交换一下各自的财产文书,双方都无话可说,不再争讼。
本案中,法官断案时没有从法律角度着手,而是从当事人的心态和诉求上着手,料准两兄弟不肯吃亏,一口咬定对方所分财多的心态,令二人互换所得,“四两拨千斤”,巧妙解决纠纷。这种看似“和稀泥”的做法,实则是平衡双方利益的最佳方案。
法官在审理家事案件时,应当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调解为先、调判结合。这需要法官懂得察言观色,换位思考,找出各方利益诉求的交汇点,灵活变通,以达到“法意人情,两不相碍”的效果。
/第六期/
慎杀慎刑
皇帝错杀良臣,
他是否会后悔呢?
答案是:是的
对于死刑复奏制度的发展,
古人有着什么样的见解呢?
让我们一同探寻“慎杀慎刑”的故事。
慎杀慎刑:主讲人庄晨曦
闵行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唐代针对死刑适用所设置的“三重奏”“五复奏”等已初具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雏形,昭示了慎杀慎刑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为最高追求,“慎杀慎刑”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法律文化中的生动表现。这启示我们不仅要秉持审慎和谦抑的立法态度,在司法实践中同样要慎重使用刑罚,尊重生命,保障人权,确保司法裁判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