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历: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兼副院长,证据法学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张中,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兼副院长,证据法学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方向: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一、主要兼职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委。
二、教育背景
1993年9月~1997年7月,郑州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2年9月~2005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5年9月~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三、学术著作
《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14版。
《技术侦查规范化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4版。
《证据理论与科学——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2》(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刑事诉讼法》(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第三版)(上、下)》(合编),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品性证据:一种设证法理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证据理论与科学——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释义和适用》(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检察制度原理》(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刑事审前程序改革实证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上、中、下)》(合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正当法律程序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律师学》(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案例教程》(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合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诉讼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华法学大辞典》(合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刑事诉讼法一点通》(合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防止犯罪工具书》(合著),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四、学术论文
“新刑事证据观——论证据裁判原则下的证据”,《证据理论与科学——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法官、陪审团与科学证据”(译文),《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证据概念的新发展及其影响,《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证据制度的完善,《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虚拟世界与真实审判”,《人民法院报》2013年2月7日。
“北京汉族群体30个常染色体InDel位点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合),《遗传》2013年第12期。
Anaccuratemethodformicroanalysisofcarbonmonoxideinputridpostmortembloodbyhead-space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ForensicScienceInternational,Volume229,Nos.1-3,June2013.
ForensicdiscriminationofthreecommonbrandsofkitchenknivesinChinabyICP-AESandinfraredabsorp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LegalMedicine,January2013.
ForensicdiscriminationofthreecommonbrandsofkitchenknivesinChinabyICP-AESandinfraredabsorp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LegalMedicine,January2013.
Haplotypediversityof17Y-STRlociinaChineseHanpopulationsamplefromShanxiProvince,NorthernChina,ForensicScienceInternational:Genetics,Volume7,Issue1,January2013.
Highlysensitivedetectionofmorphineusing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ectroscopy,XXIInternationalMaterialsResearchCongress,Mexico,August9~19,2012.
“监督意识:司法民主的要求程序法治的保障”,《检察日报》2012年6月21日。
“证据意识:刑事诉讼的灵魂”,《检察日报》2012年6月13日。
“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的新标准”,《检察日报》2012年5月16日。
“证据定义转向形式理性”,《检察日报》2012年4月24日。
“论科学证据的证明力”,《证据科学》2012年第1期。
“制衡的公正与统筹的效率”,《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3日。
“无证据,不事实——论证据裁判原则下事实认定”,《证据理论与科学——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允许怀疑:科学证据的新标准”(译文),《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民意匡护正义”,《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15日。
“论经验法则的认识误区及实践困境”,《证据科学》2011年第2期.
“看得见的正义”,《人民法院报》2010年11月11日。
“论非法证据的证明问题”,《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证据法学哲理化初论”,《刑事诉讼法哲理探索》2010年版。
“论美式辩诉交易对我国刑事诉讼的渗透及其障碍”,《公民与法》2010年第6期。
“关于《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调研报告”,《证据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法律援助进入乡土社会的方式”,《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日韩司法制度考察报告实证研究”,《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改革审判程序促进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6年12月14日。
“中英刑事审判程序改革研讨会综述”,《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14日。
“刑事诉讼中的弱势群体论要”,《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走向诉讼社会学”,《寸心集——樊崇义执教四十周年祝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解读‘双重危险’”,《诉讼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的基本思路”,《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与侦查程序改革”,《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权利保障与权力制衡”,《中国司法》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6期。
“论我国刑事诉讼原则体系的构建”,《中国司法》2004年第11期。
“暂缓判决实证研究”,《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审前程序理念与制度探索”,《人民法院报》2004年8月11日。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法制日报》2004年7月30日。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中国司法》2004年第7期。
“强制收治‘精神病人’应法治化”,《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4日。
“社会变革与刑事诉讼转型”,《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张冠李戴’的DNA鉴定”,《中国诉讼法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论犯罪法人参与诉讼方式”,《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论刑事证据展示的价值基础”,《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俄罗斯刑事诉讼结构转向当事人主义”,《检察日报》2003年3月24日。
“警方可以立案侦查重婚案”,《检察日报》2003年1月23日。
“医治刑讯逼供的良方——举证责任倒置”,《法制日报》2002年12月12日。
“迟到的正义”,《法大成人教育》2002年第1期。
“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检察实践》2001年第1、2期/《诉讼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试论法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法论坛》2000年第4期。
“伪证”,《法大成人教育》2000年第3期。
“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生法学》2000年第2期/《研究生法学50期特刊》。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山东法学》1999年第6期。
“浅析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研究生法学》1999年第2期。
承担及参与项目情况
《北京市证据法治指数研究》(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
《诉讼证据规定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科学证据创新团队》(主持),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
《法官运用证据经验规则实证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刑事案件的社会结构及其对诉讼过程及判决结果的影响研究》(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科项目。
《技术侦查规范化研究》(参与)四川省人文社科项目
《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刑事证据规则调查研究》(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调研项目。
《证据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参与),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项目。
《证据规范化研究》(参与),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
《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参与),最高人民法院项目。
《正当法律程序研究》(参与),司法部项目。
《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立法研究》(参与),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项目。
《侦查讯问全过程律师在场、录音、录像》(参与),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
《检察制度原理研究》(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
《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五、获奖情况
《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二等奖,2008年9月。
《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合著第2作者),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二等奖,2006年12月。
《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