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金牙顾问

1992-1993,美国西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3-198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79-1983,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获法学学士学位。

访问讲学:

2012.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拉特罗布大学访问讲学

2012.6-7,日本名古屋大学特任教授

2011.10,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10.6-8,德国马普国际与外国刑法研究所访问讲学

2011.2,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06.12-2007.1,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02.9-2003.3,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

1998.4-5年,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6.9-1997.3,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0.1-6,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证据法学、侦查学、刑事司法制度、法律语言等。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律语言研究会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刑事侦查学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2006-2008)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侨联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证据学论坛》主编、《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学家茶座》执行主编

曾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⑿担任“周末论坛”节目的特邀主持人。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荣获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

“证据法学”课程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项目(2009)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获得荣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提名奖(2008)

《刑讯逼供行为的养成和矫正》一文获北京市法学会2008年度优秀成果奖(2008)

《证据法学》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6)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2005)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4)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0)

北京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999)

“错案为何能复制”,载《人民法院报》2013年4月26日[2]

“刑事司法大趋势”,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严惩不如严查”,载《法制咨询》2009第4期

“反腐败:在严惩、严查与严防之间”,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7期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用品格证明人身危险性的探索——评刘立霞博士的新著《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载《法学》2008年第10期

“论推定规则的适用”,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8期

“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职权的优化整合”,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0期

“享受法学”,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10期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载《法学家》2008年第3期

“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奥运规则》专题报道之一奥运·法治·民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5期

“提高渎职犯罪的‘风险成本’”,载《先锋队》2008年6期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从法律走向法治”,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5期

“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检警关系”,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论司法证明的基本范畴”,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

“多种些活树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

“人权语境中的“好人”与“坏人”——从钟南山院士被抢谈起”,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7期

“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载《法学家》2005年第4期

“中国特色的检察体制的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3期

“刑事司法的十大发展趋势”,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从正义女神的蒙眼布谈起”,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期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论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更新”,(何家弘、刘为军合著)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

“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法官造法”,载《法学家》2003年5期。

“2002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刘为军

“圈套、诚信与侦查法治”,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期,何家弘,刘为军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何家弘;姚永吉;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法律不是专政的工具”,载《山东人大工作》2002年第3期

“刑事证据立法与犯罪侦查观念”,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足球"黑哨"问题之我见”,载《法学杂志》2002年2期。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

“入世·足球·法治”,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2期。

“2001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2年1期-何家弘,李学军,刘品新

“司法介入提法醒目,但不准确”,载《足球世界》2002年第2期,尔冬,何家弘;

“论科学证据的采纳与采信”,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1期,何家弘,刘晓丹

“什么是诱惑侦察”,载《法治与社会》2002年11期,何家弘,龙宗智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载《中国司法鉴定》2001年1期-何家弘,刘昊阳

“2000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1期-何家弘,刘品新,陈碧

“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载《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司法证明同一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

“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载《人民检察》2001年10期。

““零口供”与沉默权”,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4期。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沉默权制度及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证据的采用标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3期。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

“试论司法公正观念的相对性”,载《中国司法》2000年第4期。

“法学的通俗化”,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3期。

“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执法长官与公诉律师——美国检察官职能评析”,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5期。

“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自由心证与认证制度──证据学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1期。

“监督,还是介入──论大众传媒对司法公正的影响”,载《中国司法》,1999年第9期。

“女性“失贞”面面观——来自妇女热线的报告证人李昌钰”,载《人民公安》1999年第7期。

“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

“公正执法与科学执法”,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3期。

“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4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三)──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5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四)──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五)”,载《中国律师》1999年第7期。

“神证·人证·物证——试论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陪审制度纵横论”,载《法学家》1999年第3期。

“李昌钰:一流美国法庭科学家”,载《科学与文化》1999年第5期。

“美国总统克林顿给会议的贺信”,载《法学家》1998年第5期。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我与推理小说的缘份”,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1期。

“现场勘查之王——美籍华裔物证鉴定大师李昌钰博士”,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第2期。

“加拿大警察一瞥”,载《法律与生活》1998年11期。

“证据意识漫谈”,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没有挂帘的窗户——美国华裔“超级神探”李昌钰办案纪实”,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3期。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

“证明的自由”,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乔纳森·科恩著,何家弘译;

“香港“廉署”采访记”,载《华夏星火》1997年第6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证据调查方法探源(续)”,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为“自由心证”正名”,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

“米兰达忠告”,载《人民检察》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一)”,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二)”,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日本的犯罪侦查制度(三)”,载《公安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995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6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施正文。

“英文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评介”,载《法学家》,1996年第5期,德瑞克·罗德立;何家弘。

“法国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载《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

“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

“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法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载《法学家》1995年第5期。

“1994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1995年第1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载《法学家》1994年第5期,徐立根;何家弘。

“物证技术在强化执法职能中的重要作用”,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2期,徐立根;何家弘。

“美国检察制度研析”,载《法学家》1994年第4期。

“美国检察制度的历史研究”,载《法治论丛》1994年第3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美国的犯罪侦查制度(续”,载《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载《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

“外国侦查制度浅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外国侦查制度试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英国的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侦查学十年”,载《法学家》1989年第2期。

“美国检枪史上的著名案例”,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3期。

“侦查方法史考(二)”,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载《法学家》1988年第6期

“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

“侦查方法史考(一)”,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载《法学家》,1987年第5期。

“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与刘瑞榕、徐敏洪同志商榷”,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从一件奇案论同一认定的两种基本认识方法”,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同一认定种类之我见”,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同一认定理论与犯罪侦查学”,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

“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

“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载《法学》1984年第10期。

“美国测谎业一瞥”,载《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豪门血案》(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双血型人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毒树之果》(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证据法学》(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三言九问德恒证据学论坛实录》(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律英语》(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享受法缘》(独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公安学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西方奇案》(译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司法鉴定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检察证据教程》(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侦查论丛》(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证据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神证·人证·物证》(独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法律人才与司法改革――中日法学家的对话》(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黑蝙蝠·白蝙蝠――证据的困惑》(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增补卷》(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电子证据法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刑事审判认证指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外国证据法选译》(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学论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法苑杂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美国法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证据调查》(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当代西方犯罪与罪案实录》(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域外痴醒录》(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独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欧美刑事司法制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审讯与供述》(译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血痕弹道指纹探奇》(译著),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独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性科学知识荟萃》(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律英语实用教程――美国法律制度要览》(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独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疯女》(独著),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

《毒树之果美国刑事司法随笔》(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美检察制度比较研究》(英文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外国犯罪侦查制度》(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人工生育及其法律道德问题研究》(译著),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英国警察》(译著,第一作者),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私人侦探与私人保安》(编译,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刑事诉讼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法学会项目)

“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

“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

“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

“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天河路45号恒健大厦23楼(地铁动物园站C出口直走400米左右,东风东路小学天伦校区旁,原名天伦大厦。)

THE END
1.十大法律出版社排名法律类出版社哪个好国内著名法律出版社推荐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法律类出版社则承担着传播法律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的重任。本文中,买购小编将带领大家看一份全国最好的法律类出版社排名榜单,上榜的有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以及中国检察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https://m.maigoo.com/citiao/list_85635.html
2.海外合作作为集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和数字出版物等跨媒体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的重镇和旗舰。 多年来,人大出版社致力于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极大推动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以高端学术著作国际出版为特色,截至目前,人大出版社已累计输出图书版权2200余种,涉及20多个语种,与30多个http://crup.com.cn/Overseas
3.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法律出版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主办,创建于1954年,是享誉业界的法律专业出版机构和法律信息提供商,连续多年保持我国法律图书市场总体占有率、品种规模领先地位,创建至今出版图书逾2万种。现年出版新书1200余种,形成了以图书出版为主,期刊出版、音像出版、数字https://www.chinalawpress.com/index.php?_m=mod_download
4.新闻详情近日,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揭晓的2024年100种优质出版物印刷品评定名单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8种图书入选,成为本年度评定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出版社,再次彰显人大出版社在图书质量方面的不懈追求。 此次入选的8种图书,涵盖学术专著、教材、大众图书等多个领域,不仅内容深邃,更在装帧设计、纸张选用、印刷装订等方面精益求精http://new.crup.cn/News/Detail?doi=dabfd238-e921-4e7a-b334-c11e6ad63001
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法律风险企查查为您提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最新的法律诉讼查询,包括失信被执行人、裁判文书、等详细信息,帮助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裁判文书,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开庭公告,法院公告等相关信息。https://www.qichacha.com/csusong_265aec9b68b73cb3d14c449a3d1e0320
6.人大法律评论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册数: 33 简介· ··· 《人大法律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独立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2000年创刊,2004年出完第六辑后停办,2009年复刊。 收藏 推荐 按收藏人数排序 / 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人大法律https://book.douban.com/series/7658
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法律出版社达额立减当当崇旭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编 法律出版社【达额立减】》。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释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编 法律出版社【达额立减】》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17254658.html
8.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网站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唯一官方网站,提供出版社内的最新新闻,出版物信息,论坛等内容.http://www.npcpub.com/default.aspx
9.海门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中国法治出版社中国司法杂志社签约合作中国法治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王磊,中国司法杂志社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朱腾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成伟在活动上致辞,并与省司法厅、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南通市司法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一起为共建图书角揭幕,向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和基层群众赠送法律书籍。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9/t20240905_439067.html
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Ltd),全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简称人大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4月29日,社号为011,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重要的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基地。现任董事长为https://baike.sogou.com/v1842484.htm
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学出版社。198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中国重要的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基地。 人大出版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综合优势,始终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旗帜,秉承“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出版理念,实施精品战略,以出色的出版物传播https://www.cnpp.cn/pinpai/69578.html
12.法学排名及法学介绍6篇(全文)学院简介:人大法学院是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先后有9名教授13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过法制讲座。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l2y8m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