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首先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法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以来坚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的主力军,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2006年法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的《中国法学前沿》期刊质量精良、荣誉等身,2022年正式更名并转型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后继续向国际社会深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法治道路,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展示法治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法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法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够发挥各自在国际法学学术交流和出版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国法学研究事业和对外法学交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双方致辞结束后,黄文艺院长与龙杰副总编辑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王轶副校长与龙杰副总编辑共同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编委会办公室”揭牌。
签约仪式结束后,《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工作研讨会召开,《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编委会主任丁相顺主持研讨会。
编委会名誉主任朱景文首先对《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的历史发展与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和介绍。他表示,《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中国法学前沿》(曾用名))不仅是我国最早被收录进ESCI的法学领域学术期刊,同时是国内发行的英文法学期刊中排名最高的期刊,2020年期刊Q值从Q4提升至Q3。今后编辑部应进一步重视期刊的选题工作,真正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术道路。
研讨会中,特邀专家和特邀编辑就法学领域的对外交流情况及《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的办刊定位、办刊模式、重点选题方向及如何提升翻译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法学研究》副主编谢海定指出,创办英文期刊的最大作用是形成一个中国观察世界、同时世界也在观察中国的双向窗口,因此必须要以中国的法律事件与法律文本为办刊中心。要以基于学术和专业的语言开展国际对话,明确期刊的学术属性,才能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谢海定副主编同时表示,希望今后能与《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展开更多形式的密切交流和合作。
《比较法研究》副主编丁洁琳指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础。要以基于国际的通行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选择世界性的话题例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理论、人权立法等开展学术讨论,达到促进沟通、相互了解的学术交流效果,并增强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刘鹏指出,在传播中国学问的国际过程中,法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较好的视角切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首先要在价值观层面赢得人们自发的阅读,其次要在方法论层面运用学术与事实说话,最后要在本体论层面发现真正具备值得传播的内容。
会议最后,丁相顺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向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感谢,希望《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在学院领导与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完成向海外学术界传播中国法学声音、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使命任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学术事业部期刊分社刘海首席编辑、翁立萌编辑、殷夏飞编辑、韩一嘉编辑、卢彦名编辑、熊世钰编辑、霍俊名编辑、王晋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陆海娜教授、张吉豫副教授、吴至诚副教授、余履雪副教授、郑维炜副教授、彭雅丽讲师,《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李婷编辑,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张冉、丁亚琪,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袁慧等特约编辑参加研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