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子遭遇骗贷,父母因监护不力背上30万元债务;妻子隐瞒肢残丈夫借给他人70万,导致婚姻关系生变;聋哑残疾人发生车祸,租赁公司以无法识别手语为由,擅自定损……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矛盾纠纷,残疾人遇到的问题和健全人一样,但有时囿于受教育程度低、与社会接触少、信息获取渠道窄,他们往往维权意识更弱,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更需要普法。
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是第三十三届上海市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将把普法对象扩大至家政服务人员、外卖配送人员等灵活就业人群,还给快递小哥、残疾人送去“法治礼包”。
11月30日,市残联开展了“共享法治爱满申城”宪法宣传活动,现场发布了市残联法宣绘本《有个说法》,绘本根据9个真实案例编制而成,涉及劳动报酬、工伤赔偿、遗产继承、信用卡诈骗、维修定损、拆迁补偿,民间借贷、交通事故等方面。
其中有两个案例,都涉及哄骗智力残疾人士,这也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犯罪类型。
小李有三级智力残疾,和父母同住。虽然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往,但他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很差。2017年9月,小李在路边散步时多次“巧遇”主动搭讪的小钱,两人成了“好朋友”。
小钱称,自己能帮小李装修房子,装修费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小李欣然同意。在小钱的协助下,小李到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申请了30万现金分期付款。银行把贷款转入小李账户的当日,小钱就指导小李用手机银行将30万元全部转至老王名下。
几个月后,因多期贷款未能按期归还,银行催收无果,将小李告上法庭。收到法院的传票和起诉状副本,父亲老李才得知儿子贷款的事,急忙报警。经公安机关调查,接收钱款的账户是他人利用老王丢失的身份证假冒开户的,案件线索中断。
万般无奈之下,小李的父母来到区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后得知,小李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银行签订的合同无效。但银行已经履行了放款义务,老李作为小李的法定监护人,应当代为偿还这30万元。被骗不是拒绝归还借款的合法理由,这些损失只能另行寻求救济途径。
律师提醒,小李是典型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独立实施的行为,可能既无法保护自身权益,还会损害他人利益。“这种情况下,监护人要对被监护人多加注意,身份证、房产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和资料要特别保管,用证办事也需要监护人陪同前往,否则可能酿祸。”
为了让法治宣传触及更多像小李这样的残疾人家庭。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招募令,市残联副理事长郭咏军欢迎有志于、热心于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人士,加入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队伍,一起了解辖区内的社情民意,掌握、反映群众法律需求,主动参与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疏导和化解工作中去。
另外,市残联还专门开设了房产、婚姻、继承、金融四个方面的专题咨询直播间,满足残疾人的法律咨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