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乏充足照顾和支持的困境儿童,社会工作者根据困境儿童的问题与需求,成长和发展需要开展关爱困境儿童服务项目。
童年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每一个儿童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决定了他进入成年期的状态,对其成年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乏充足照顾和支持的困境儿童,为了做好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街道社工站开展了心手相牵,温暖“童”行—关爱困境儿童服务项目,困境儿童笑笑就是该项目的一名服务对象。
一、背景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问题
1.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比较单一,生活中主要成员是爷爷奶奶,家庭整体氛围较沉闷,虽然爷爷奶奶很关心和照顾服务对象,但缺少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对于孩子身心成长助力不足。
(二)服务对象的优势
2.服务对象的主要生活成员爷爷、奶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愿意沟通,同时非常关爱服务对象,愿意为服务对象做出改变。
(三)服务对象的需求
1.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需求:缓解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因家庭环境产生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传递服务对象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娱乐休闲和社会化的需求: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活动,培养服务对象课余兴趣爱好,增进服务对象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促进服务对象的社区融入,建立社区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重建朋辈支持系统。
三、理论依据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况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她)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她)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包括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减轻服务对象系统功能的失调、增强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以家庭为中心的工作方法
以家庭为中心的实务方法的理念: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因此,儿童社会工作保障儿童能够安全、永久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就是要联合家庭,让家庭参与,发挥家庭潜能,并给予家庭支持。该实务方法的要素是:第一,以家庭为单位,社会工作者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建立关系,联合全体家庭成员;第二,聚集家庭功能,增强家庭发挥功能的能力;第三,家庭全程参与,从问题界定,到潜能分析,再到服务方案的制订和落实,家庭全程参与服务过程;第四,建立良好关系,社会工作者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坦诚开放的沟通模式;第五,链接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帮助家庭链接社区支持网络。
四、服务过程
(一)入户探访—建立专业关系,家庭心理疏导
社会工作者通过两次入户探访,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等个案会谈技巧,结合心理-社会治疗中的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疏解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消极和紧张情绪,给予其改变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运用自我陈诉、对答的会谈技巧,结合《困境儿童基本信息调查表》、《困境儿童家庭监护缺失评估指标表》等结构式调查表收集服务对象的重要资料,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进行预估,并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商讨服务计划,和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二)慰问送温暖—慰问暖人心,帮扶增信心
社会工作者秉持着儿童生命和健康第一位的原则,共进行了三次走访慰问,为服务对象送去米、面、油、牛奶等慰问品,并向服务对象的家人传递儿童科学养育的知识,纠正其不当的教养理念和行为,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工作者还根据服务对象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服务对象选择成套的课外经典书籍作为新年礼物,培养了服务对象阅读的兴趣。
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及时的为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送去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满足服务对象的防护需要。通过走访慰问,用实际行动把温暖送到服务对象家庭中,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关系,增强了信任感。
(三)社区活动—发掘兴趣潜能,促进社区融入
为满足服务对象获得休闲娱乐的需要,增进服务对象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参与了两次社区活动。第一次是“迎新春、送楹联”社区写福送福活动,这是服务对象第一次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第二次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参与了四点半课堂“童心童制吉祥灯,乐猜灯谜闹元宵”的特色课堂活动,通过两次社区活动,让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发现了社区的温暖,与社区及社区里的同龄人建立了联系,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改变的信心,满足了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四)家庭微课堂—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习惯
五、案例评估
秉持尊重、接纳、非评判等价值理念,通过支持性、治疗性、影响性的个案会谈技巧,疏解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给予了服务对象情感支持,使服务对象拥有了改变的信心和希望。
向服务对象的家庭传递正确的教养理念和监护措施等知识,服务对象的监护人照顾和教育儿童的技能得到显著提高,改善了服务对象的家庭监护状况,为服务对象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多次上门探访及家庭微课堂的开展,逐步健全了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增强了服务对象对学习的兴趣,养成了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激发了服务对象多方面的潜能。
通过多次带领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服务对象走出了家门,发现了社区的温暖,愿意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里的同龄人建立了联系,为服务对象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
六、专业反思
学龄儿童的发展深受其所在家庭的影响,社会工作者应充分了解服务对象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其对服务对象成长的影响,从服务对象本身及其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者的互动过程中去开展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注重从多方面提供服务,既要以服务对象为个案进行辅导,协助其改变行为方式,又要针对其家庭进行关系调整,改变家庭结构。同时,对特殊困难儿童的帮扶只借助社会工作者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联合重要家庭成员,还要链接多方资源,促进服务对象家庭和社区成长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