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玉:下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公民教育实效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公民教育实效
——我国思品课标与新加坡中学品格和公民教育课标比较研究(下)
我国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称“思品课标”)和新加坡的《中学品格与公民教育2014课程标准》(以下称“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在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含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和鉴别,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品格和公民教育的经验,提高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两个课标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思品课标的课程内容
如下表所示,思品课标以表格的形式分“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两栏列举了3大模块、9大要点、52个小知识点(略)以对应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将会实际遇到的问题,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模块呈现出来,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思品课标的课程内容(表1)
模块
主要内容
道德·心理健康·国情
法律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心中有法
我与他人和集体
交往与沟通
在集体中成长
权利与义务
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法律与秩序
模块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要点3“法律与秩序”的内容(表2)
课程内容
活动建议
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树立宪法意识。
3.2知道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3.3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加强公民权利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4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
搜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受到法律处罚的案例,说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保护环境的主题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
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初中七年级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已经启用《道德与法治》模块取代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新教材的编写除了依据本课标之外,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作为重要依据。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和“生命的探讨”,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增加了更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视学习情境及学习过程,比原有的思品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的课程内容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包括三部分:品格与公民教育三大核心概念;三大概念的重点和关键性问题;中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内容。
1.品格与公民教育三大核心概念及其重点和关键性问题
下表整合了其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表3)
概念一:身份
概念二:人际关系
概念三:抉择
概念说明
身份认同感与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有关,并能让人清楚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独特性。
人际关系能帮助儿童确立他们在社群中的身份与志向,并让他们明白自己对周围的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所做的抉择反映了他的品格及价值观,也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理解重点
学生能明白
身份具复杂性。
身份塑造认知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生活的根本。
抉择塑造品格。
抉择影响个人和他人。
首要关键性问题
我是谁?我和他人有什么不同?我怎么看待周遭的人与世界?
我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人际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影响别人和自己?
我的潜能与志向是什么我能做出什么抉择?我该如何做出抉择?
2.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六个层面
为使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概念及其要求能在品格与公民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实施,本课标主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六个层面来加以贯彻执行。因此,课程内容在明确了三大概念的理解重点和关键性问题之后,进一步细化了它们在以上六个层面的具体要求。详见下表:
三大概念与六个层面的关系(表4)
层面
焦点
学习成果
关键性问题
身份
人际关系
抉择
个人
自我肯定与
自我提升
1、2、4
我和别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我的看法和自我管理方式如何影响我与他人的关系
我的抉择如何对他人和自己发挥正面的影响
家庭
加强家庭凝聚力
1、2、3
我在家中的身份是什么
我要如何与家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
我的行为举止如何影响家人和自己
学校
建立正面良好的友谊和培养团队精神
1、2、3、
对于别人,我要怎么做才算是朋友当我们在团队工作时,我们的角色是什么
谁是我的朋友
我们要如何融洽地相处
我希望从友谊中得到什么
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优点来建立一个团队
社区
了解我们的社区,建设一个包容性社会
6
包容性社会有什么含义
在包容性社会里,我们如何互相了解与沟通
要建设一个包容性社会,我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国家
建立国家认同感并参与国家建设
5、8
新加坡人有什么特质
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对国家建设有所贡献
我们如何体现奉献精神,为新加坡的幸福尽一份力
世界
心系祖国,放眼世界
7、8
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公民是什么意思
我们要如何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与他人互动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来应付全球化世界的需求
中学生需要理解这三大概念的关键问题在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这六个层面有所不同,各层面具体要求也不相同。课标以表格形式分别阐述了这六个层面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不同内容,并在每个层面都列举了中学不同阶段的学生生活情境,以便于教师运用。因此,其课程内容设置既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又有生动而可操作的生活情境;既全面、细致、又丰富多彩。
下面例举该课标规定的中学低年级(初中)在家庭层面的课程内容(表5)
知识
积极的家庭关系
·认识怎样才是积极的家庭关系
·理解个人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及责任
·了解保持亲密家庭关系的方式
家庭事务与变化
·识别常见的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了解处理家庭变化和困难的方式
技能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用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技能以构建稳固的家庭关系
·对家人展示出自己的同理心
解决冲突
·运用冲突管理和谈判技能
·评估并制定选择性策略以处理冲突
寻求和提供帮助
·当家庭面临着挑战时,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寻求和提供帮助
设身处地
·从更广的角度了解情况,并考虑家人的观点
·查验自身的偏见与成见
负责的抉择
·评估自己决定的影响与后果,并在既定的情境下做出适当的抉择
反思
·反思关爱、尊重和责任如何向家庭成员展现,并学会如何更好地表现这些价值观
价值观
·责任感:家庭中的责任
·关心:关心家人的思想、感情、问题和需求
·和谐:与家人和谐相处
·尊重:对家人的尊重
态度
与家人交流时保持谦虚
生活
情境
·与他人沟通·参与家庭外出活动·处理家庭的变化
·为父母跑腿·照顾兄弟姐妹·协助家务
3.两个课标课程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1)两个课标课程内容的异同
第一,两个课标的课程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同有异
两个课标的课程内容都设置了个人的基本人格、意志品质、处事交往之道的教育;都重视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爱国意识、集体主义、公民意识、公平正义观和责任感的教育等等;都提出了相应的知、情、行三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注重了从低年级至高年级的要求梯度,循序渐进。但在内容设置及对应目标要求的规定方面两个课标有较大差别。
从内容设置看,思品课标的课程内容比较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内容设置有总有分,先提炼出每个层面的焦点问题、关键性问题,后在各层面设置非常具体、极具层次性、生活化和情境性的内容。
从目标要求的具体规定看,思品课标的第二部分专门规定了“课程目标”,在内容标准部分只是在每个年级的内容表格之前统一列出了该年级的课程目标要求,之后用“了解、认识、知道、感受、理解”等关键词来表达具体的内容,不再明确标出与内容对应的知、情、行三方面的要求。因此,其目标要求比较概括、抽象、笼统。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的内容则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六个层面设置,每个层面均按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四个方面列举了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容和对应的目标要求。因此,无论其内容设置还是目标要求,都比思品课标的规定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具生活化、全面性和多样性。
第二,两个课标课程内容所体现的理念及生活化程度有同有异
二者都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情境构建课程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内容生活化的程度及表现不同。
两个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都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专门设置了“活动建议”或“生活情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已有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自主建构知识、培养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小到大,逐渐拓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及认知规律,在内容上为增强教学实效提供了重要条件。
例如,两个课标都强调要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但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情境设置却差别很大。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的课程内容更具体,更贴近实际、注重生活情景,更便于操作。具体表现如下:
思品课标的内容表述为:“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体会时代精神对年轻一代的要求,有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意愿和意识。”活动建议是“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收集不同国家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从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看:首先,提出其焦点问题是“心系祖国,放眼世界”;从身份、人际关系、抉择三方面列出关键问题:“我们如何在全球化世界中做一个积极的公民?如何与人交流?应该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和能力来应对全球化世界的需求?”其次,从知识角度规定“识别一个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公民在全球化世界中应该具备的素质;了解身为新加坡公民的责任”“关心邻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学习负责的品质,做一个积极的公民,包括在坚实扎根新加坡的基础上,怀有为国际社会谋福利的美好心愿”等内容;提出了帮助他人、沟通、设身处地、反思等方面的技能要求;围绕尊重、同理心、责任心、关心等方面规定了世界观及态度的要求。再次,列举了一些生活情境:参与“德育在于行动”活动,包括保护环境、照顾动物;参与交流项目或实地考察;参与国际友谊日的活动等。
第三,两个课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同有异
两个课标都采用了表格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但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更复杂。
思品课标每个模块的课程内容,都是先总体列出目标,之后按“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两栏表格来呈现。虽然不是每个内容都有活动建议,但每个活动建议都对应左栏的“课程内容”。这样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此外,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在从个人到世界六个层面都列出了包含身份、人际关系、抉择三大方面共同的内容要求及其理解重点的图解,虽然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在同一课标中同一内容出现六次,重复过多。
第四,两个课标课程内容针对的教育对象有同有异
(2)课程内容对比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我国思品课标的课程内容应更加重视生活化,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新加坡中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内容不是靠抽象的理论、高大上的原则、制度等来实现,而是把重心落在做个有修养的新加坡公民上,因此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孩子身边的事件、人和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体验、自觉地接受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操守和公民意识、价值观。因此我们的思品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生活化到底,以增强其趣味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及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内容从个人延伸到世界、且每个层面都围绕身份、人际关系、抉择三大概念设置焦点问题及关键性问题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提炼出焦点问题、关键性问题,然后在内容设置时细化为学生生活情境中将会遇到、需要解决的冲突和问题。同时,我国思品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借鉴新加坡重视家庭、社区领域的内容,重视校本课程、国民教育课程、性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家庭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民意识和性健康理念。
第三,思品课标设置的法律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完善。
二、两个课标的教学实施比较
(一)两个课标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建议与要求
思品课标的第四部分为“实施要求与建议”,它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方面。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则只设置了教学法和评估两部分内容。
1.二者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共同点(表6)
中国初中思品课标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
教学实施
教学建议: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法:
·叙述法·设身处地考虑法
·体验式学习法·道德认知发展法
·价值澄清法
教学策略:
·角色扮演·对话·合作学习·反思
·CSI提问过程:澄清(Clarify)、培养学生对人和事物的敏感度(Sensitise)、影响(Influence)
·思考常规(ThinkingRoutines)
·小组活动·讨论圈(CircleProcesses)
教学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观察·描述性评语
·谈话·项目评价
·考试·成长记录
·其他
实施要求
·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
·既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评价方案必须以本课程评价目标与实施要求为依据
评估的作用评估的范围评估的方法
品格与公民教育评估模式
目的:为培养品格与公民意识给予学生反馈
方式:以学生为本,全校参与
自我评估
同侪评估
教师评估
策略:
·反思
·日记
工具:
·核查清单
·评量表
·日志
·行为指标
·同侪互相提问
·同侪互相观察
·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
·讨论圈
·通过提问进行澄清
·教师观察
·随机教学
·学习进展报告
2.思品课标在教学实施方面的独特性(表7)
教材编写建议
1.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2.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3.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突出思想品德学习特性
4.倡导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5.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和要求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实效性原则
3.主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
(二)两个课标在教学实施方面共性的分析
1.两者都坚持生本观念,注重学习过程
思品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思品课教学“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评价方面规定“既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在教材编写方面建议“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这表明思品课标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坚持贯彻生本理念。
“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及‘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这些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技能,通过行动与反思深化价值观。”之后,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注重学习过程的五种教学法——叙述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体验式学习法、道德认知发展法、价值澄清法和教学策略。还提出“评估方法:学生为中心,多样化工具和策略”。这些规定,都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通过真实或设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接受熏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真正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本课标特别强调的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
2.两者都对教学实施和评价作出了规定,都主张评价方式多样化和全员参与
从上表可以看出,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明确提出了五种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叙述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体验式学习法、道德认知发展法、价值澄清法和相应的教学策略,规定了评估的作用、范围和方法,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全校参与”的具体评估方式:自我评估、同侪评估、教师评估。
(三)两个课标在教学实施方面差异性的分析
1.在是否明确理论支撑方面存在差异
2.在“建议”与“方法”上存在差别
思品课标并未提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提出了五条很好的教学建议(详见上表)。但无论是把握课程性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建议,都显得原则化,不如教学方法那么具体细致、可直接操作。
3.对评估的规定存在差异
从表6可以看出,思品课标对评估的规定包括评价目标、方式及实施要求,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则规定的是评估的作用、范围及方法。虽然前者的评价目标与后者的评估作用内容区别不大,但二者的栏目设置有所不同:前者没设置评价作用和范围,后者没有提及评价目标和实施要求。
两个课标的评估方式设定不同。思品课标规定的评价方式包括观察、描述性评语、谈话、项目评价、考试、成长记录等及各自简单的操作要求,同时说明“本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设定的是自我评估、同侪评估、教师评估三种评估方式和具体的评估模式。模式的内容包括:“目的:为培养品格与公民意识给予学生反馈”、“方式:以学生为本,全校参与”,及三种评估方式的策略及工具(详见表6)。
虽然思品课标和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都非常重视多样化评价,但后者规定了统一的评估模式;两个课标都很重视过程性评价,但前者是在“实施要求”中提出来的,后者则在评估板块最前面将其提到建构主义的理论高度作为理念提出来的。另外,思品课标还规定了双向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又要评价教师的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4.思品课标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独特意义
思品课标对思品课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生活化、注重过程、坚持因地制宜等原则和要求,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教育的质量,值得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标借鉴。
(四)在教学实施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1.树立生本观念,采用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和过度采用演绎教学法的问题,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学校的做法,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真实或设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解放大脑,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2.真正将注重过程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落到实处
3.坚持并优化“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李国栋,陈鹏:新加坡实施《中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2014课程标准》[J];上海教育;2015年14期。
[4]肖智:新加坡中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程晴晴:新加坡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6]宋景堂:《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和基本理念;《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
主办单位: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地址:桂林市解放东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