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法治道路不断在发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新时期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将其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可见,公民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只有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使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法治中国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公民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现实生活中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依法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法治素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面的知法懂法,二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法治思维、法律信仰。因此,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让公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在自觉遵守法律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法治观念内化为一种规则、一种情感,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接受法律和捍卫法律,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可见,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需要经过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在广泛普法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全民普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可以进一步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在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时,普法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法治教育内容,做到与公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适时地结合不同时期和阶段特点,针对公民当前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宣传教育活动。针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发挥家长和学校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身边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将法治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好小学、中学、大学在法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广大社会公众而言,在给他们宣传法律常识时,要避免出现枯燥、单一的纯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可以结合社会典型事例、热点问题,在形式上,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法治实践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公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公民通过主动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可以进一步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吸纳民意,唤起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公民更易走近法律,了解法律,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形成和发展。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人民代表,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国家立法,促进立法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在执法上,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机关与广大公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协调关系,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使执法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在司法上,公民通过参与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能够合理、理性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能够直观感受司法程序规则和相应的法律规范,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不断提升法律素养、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

在涵育文化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法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次,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尤其要注重发掘、研究、保护、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同时也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队伍建设中提升公民法律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法治队伍,也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基础。法治队伍内涵丰富,既包括专门的法治队伍,即立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等政法干警、纪检监察机关的执法办案人员,也包括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和高校法学教师、学术科研机构的法学专家学者。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要大力提高法治队伍业务素质能力,尤其要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THE END
1.法律素质范文12篇(全文)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 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 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是非常重要的。 (二) 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jhn3h.html
2.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精选6篇)篇2: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3q2wyqh.html
3.法律素质是什么意思作为一名职场人,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法律职业能力,那么,提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多参与法律方面的学习,再努力参加法律实践活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让我们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从而提高法律职业能力。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职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法律素质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535389.html
4.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与途径探析我国早已步入法治社会,任何一个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都无法摆脱法律的制约,人们无论是在日常基本生活还是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均需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之一。 (二)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理性守法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707/10542126.shtml
5.法律素质是公民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张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指导思想,应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结合以德治国,以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为前提,以增强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法律能力为着眼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应确定以下基本原则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6175039_1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