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艰辛历程。这一历程先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奋力探索、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四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陆波,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方世南,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szdx2020)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使其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解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朴素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

(一)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环境保护实践和经验

从1929年至1934年,中央苏区在白色包围中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着。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苏区的自然环境,在“赣水苍茫闽山碧”的环境中壮大红色政权的同时,开展了大力兴修水利、倡导植树造林、规范林业资源等生态实践。这些实践成为中央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大力兴修水利,消除自然灾害

2.倡导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二)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保护的探索和经验

历史上,陕甘宁边区所在的黄土高原“在森林最茂盛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山涧原野,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绿荫冉冉”。自秦汉始,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森林草原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明显恶化。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自然环境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加强林业建设,开发水利,这些举措对边区农业建设和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1.出台林业法规,推广林业技术

2.进行水利建设,增加农业生产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奋力探索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我国经济“一穷二白”,资源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在困苦的环境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相继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开展了对生态建设的奋力探索。

(一)农、林、牧并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二)重视水土保持,坚持综合治理

水是农业的命脉,土是农业的基础。治水和改土,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水利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领导干部单纯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忽视土壤的平整和改良,粮食产量仍然很低。毛泽东在长期的调查研究中认识到,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等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引起环境变化,破坏生态平衡。针对这些问题,在他制定的农业生产“八字宪法”中,“土”放在首位,凸显了土壤改良对于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毛泽东建议领导干部学习《土壤学》,并提出了以深耕为中心改良土壤的建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要求全民在垦荒时,“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还提出从1956年起的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显著地收到水土保持的功效,基本上消灭水土冲刷的灾害”。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以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坚持治水与改土相结合,全面贯彻“八字宪法”,取得显著效果。

(三)倡导勤俭节约,强调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960年4月,毛泽东在同中央部分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了“三废”的合理利用,“各部门都要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种废物,如废水、废液、废气。实际都不费,好像打麻将,上家不要,下家就要”。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下,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写入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中。197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工业“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几项规定》,标志着我国以“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建设探索进入新阶段。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同时,逐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将生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事业成功推向了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21世纪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党领导的生态建设迈向了更深入的发展时期。

(一)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步确立

(三)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世界变局、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呼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从认识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当前到长远,正在发生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

THE END
1.中国控烟法治发展报告(2021)民主与法制杂志电子版这些举措事实上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控烟、限烟的决心,成为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估的一项措施,也形成了推动地方政府控烟、限烟的动力,而且提升了全民控烟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中国地方控烟法治发展历程 囿于世界控烟形势的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中国各地方自行探索地方控烟立法与控烟法治建设。通过全面、系统http://e.mzyfz.com/mag/paper_48555_25146.html
2.中国海洋环境法治四十年:发展历程实践困境与法律完善通过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治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仍任重道远,在现实运行中也存在较多实践困境。因此,需要在仔细研究我国海洋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前提下,发现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独特特点及规律,不断突破各海洋环境实践困境,力求构建完备的海洋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http://aoc.ouc.edu.cn/2019/0725/c9824a254235/pagem.htm
3.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全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历程https://www.99xueshu.com/w/zdwscrs6zkf6.html
4.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向近代法律进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