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特性中深刻理解中国法治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自在、自觉到自强逐步发展而来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法制始终扮演重要角色。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尽管清末以后西法东渐,但中华法系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从王者无外的法政思想,到天下一家的制度安排,再到因俗而治的治理实践,中华法治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持续深化。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古老的中华法系必将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法治文明既重传承,又重发展,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法制集成。《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法治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延续中变革,特别强调法与时转、治与世宜。中华法治文明史上的历次变法,如战国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变法等,都是改革和法治的紧密结合、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元等民族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涌现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各民族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有力促进和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法治文明的创新性,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深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治上层建筑变革的基本原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活力源泉。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创新性,在法治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法治文明多元一体,主线分明,是中华大一统理念的法制呈现。中华法治文明有着内在统一的法文化智慧,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这些法文化智慧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一体创造、共同传承的思想精华,更是中华文明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观念内核。

数千年来,从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中外一体等治国理念,到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等律令法规,再到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巩固民族团结和睦、注重文化共识凝聚的法治实践,充分证明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是中华民族共同法治信念和集体法治行动。我们应贯彻和落实这种秩序统一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法治文明雍容博大、气象恢宏,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法制见证。中华法系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先秦三苗之刑转化为后世正统五刑,诉讼与调解制度在元代得到创造性发展;在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中,佛教十业观念融合为律典十恶重罪,道家思想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法治实践;在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国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助力我们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中华法治文明兼收并蓄的制度包容性,坚持胸怀天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从我国法治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中华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法治文明崇尚仁爱,追求和平,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重要法制表达。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衷共济的治世之道、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已深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深处,并对世界法治文明产生深刻影响。从《唐律疏议》到日本《大宝律》,从《洗冤集录》到越南《无冤录》,从科举制度到文官制度,从调解制度到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中华法治文明对世界法治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法系之所以能够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靠的是对区域和世界和平秩序的建设、贡献与维护,而不是法律文化霸权或法律殖民主义。

中华法治文明从不搞“强加于人”,但也绝不接受“霸权殖民”。我们必须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中高扬法治自信,增强法治定力,为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继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传承发展中坚定中国法治自信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更加坚定中国特色法治自信。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具体到法治领域,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历史,深刻认识中华法治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二是有效推动“两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宝贵资源,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法治文化,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

三是切实做到“三要”。要坚定文化自信、要秉持开放包容、要坚持守正创新,讲好历史上和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总结好中华法治文明的深邃智慧,提炼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政理法理哲理,在古今法律文化滋养和中外法治文明互鉴中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面向未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20&ZD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如何说明和论证司法裁判中抽象法律规范和具体个案事实的区分,已成为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法学理论主要通过休谟定律来说明此种区分的合理性,但遭遇巨大的挑战。系统论法学放弃了先验论的进路,将法律系统看作是一种运作封闭和认知开放的社会系统,进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区分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由于中华法治文明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特殊族群对法观念和法规范的认知模式和行动逻辑,从而使其在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族群的做法。鉴于此,可将中华法治文明界定为中华民族关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法传统。要进一步理解中华法治文明概念,需要把握“中华”“法治”和“文明”三个要素。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3.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文化是指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1],包括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理论、法治习惯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要在制度完备、体制创新、文化建构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协调发展。http://www.sass.cn/109002/33558.aspx
4.什么是法治文化从而在日常行为中遵守法律,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模式。这种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是法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总之,法治文化是一个以法治理念为核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形成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文化体系。建设法治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经之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2811191953147764.html
5.文明须有法相伴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法治保障,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意识层面的、思想层面的、道德层面的,更多是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等方式来实现,法治的力量有,https://www.jswmb.cn/mshownews.aspx?id=27467
6.黄文艺: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放在首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中,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摆到首要位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自信,弘扬社会主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QwNTkyNg==&mid=2651429788&idx=2&sn=38fa5b093a86713debc43c7d772259e9&chksm=8a3a2de49520a9e56b7b5c54b4e4c9626dcf0b72f4aa255bac95bd9762c7794f4f1b0f2986ee&scene=27
7.法治与文明(通用6篇)法律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的生命力,在于它要确认和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真实内容和发展规律,这其中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是从根本意义上起作用的,人们的习俗、社会心理、道德认知等伦理因素及哲学理念等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治文明,体现出它的精神功能。一般来说,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4dlo1nl.html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专家观点李豫黔:深化对刑罚执行的基本认知(一)法治化 (二)社会化 (三)文明化 (四)科学化 (五)一体化 (六)个别化 六、关于深化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几位教授的发言,谈的非常好。这次会议是一个学术研讨会,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互相探讨,使自己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使更多的人包括理论界、学术界、实务界关注刑罚执行。 https://www.hydeii.com/newsinfo/2748861.html
10.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旧文)唯其如此,走完大秦帝国的历史之路,再解析帝国灭亡的历史奥秘,清点帝国时代的文明遗产,并回顾我们的历史意识对原生文明时代的认知演变,便成为重新开掘的必要一步。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历史意识已经长久地堕入了一种误区:对繁杂细节的考据,淹没了宏阔的文明视野;对具体事件的记叙,取代了高远的剖析与甄别。年深日久,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1/04/21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