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依法治国》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依法治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

2.增强学生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要求

2.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及其增强公民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4.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依法维权的关系

5.理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2.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懂得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授

“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己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学生设想生活的美好,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谈出希望生活在经济繁荣、民主完备、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会中,教师进一步引导,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需要由什么来保证实施让学生明确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从而导入新课。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依法治国的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要把东西扔在一定的、合适的地方,用完扔回原处。

2、懂得把东西扔在一定的地方,既整洁,用时又好找,又省时,不会误事。

3。懂得把东西扔在一定的地方是做事有条理的表现,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很重要。

情感:体会到把东西扔在一定的地方好处多,愿意培养这种好习惯。

行为:把东西摆扔在合适的地方,用完及时扔回原处。

课时:2

教育过程:

一、插图导入

1.电脑演示图片:

内容:栏目一“想一想”中的图。

2.教师提问:想一想,像李芳这样乱扔东西会怎样?

4.过渡语:李芳乱扔东西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边看图片边听录音故事。(图片的内容为课文中的插图,录音故事内容同课文内容的1、2自然段。)

2、教师提问:李芳乱扔东西的结果怎样?(此时学生通过听故事,可能会对乱扔东西的结果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可以继续板书,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乱扔东西的坏处。)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给李芳出出主意,告诉她怎样做就能避免这些麻烦?

5、学生小组讨论后给李芳出主意。板书:东西不乱扔

6、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大家出的主意很好,李芳同学听了一定会感谢你们。李芳的老师也是这样劝告她的。

7、听录音:内容:课文中李芳老师的话。

8、过渡语:后来在妈妈的督促下,李芳逐渐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毛病,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李芳后来是怎么做的。

9.提问:看图说一说,李芳是怎样改掉缺点的,把东西方在一定的地方有什么好处。

三、联系实际具体导行

1.过渡语:通过看小芳的事例我们知道了东西不能乱扔,那么,东西应该扔在什么地方呢?扔在什么地方合适呢?让我们到小明的家里去看看。

2.电脑演示小明的`家。内容:栏目四“议一议”中的插图一(教材P50图)。

3.教师提问:这些东西摆扔的地方合适吗?你在家里把它们摆扔在哪里,为什么?

4.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在老师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上帮小明收拾家。

5.学生独立操作后,在教师机上边演示边汇报,同学之间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相互争论,教师评判的原则是东西扔的位置安全、方便、不妨碍整洁即可。

6.教师用电脑演示图片。内容:栏目四“议一议”中的插图二和插图三。

7.教师提问:这些东西用过后应该怎么办?平时你把它们扔在什么地方?

8.教师请学生自主选择讨论的内容。

9.学生汇报后教师给予引导,对正确的进行肯定,不正确的启发同学自己修正。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好,大家懂得了做事要有条理的道理,希望你们今后都能养成学习、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板书: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我们一起用一首儿歌来总结一下这节课。

2.学生阅读儿歌

3.师:今天这节课后我们开展一项活动。

4.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板书设计:

东西不乱扔

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1、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家乡特产以及与家乡有关的人和故事。

2、通过了解家乡的文化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家乡的文化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出示的中国政区图,大家能在上面找到我们的家乡吗?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宁夏政区图,同学们我们看看宁夏政区图,来了解一下宁夏的大概形状,像一个十字架形状。

教师:关于家乡,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每个人的家乡,去简单的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我的家乡真好。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确立活动方向,明确方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关家乡的哪些知识呢?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家乡。

教师:那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解我们的家乡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组内讨论。

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可真多,老师希望你们能多多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三、小组讨论交流,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物产

教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关于家乡的资料呢?大致我们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回答:历史发展、物产情况、人物故事、分俗习惯

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调查的家乡调查表,请小组代表来汇报总结。

有关宁夏五宝:黑发菜、白滩羊皮、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石。

2、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宁夏的著名旅游景点和风景照片,激发同学们的兴趣,长大了自己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3、小组内讨论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仔细观察前后两幅图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还有很多风景名胜,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出示图片,让同学们观赏旅游景点。

四、总结课本

板书设计:我的家乡真好

宁夏五宝:黑发菜白滩羊皮红枸杞

蓝贺兰石黄甘草

1、感受校园生活的重要性,体验快乐的校园生活。

2、学会明辨是非,珍惜校园生活,热爱学习,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3、能够在体验中感悟校园生活的重要性,珍惜校园生活,珍惜学习机会。

感悟校园生活重要性

维护受教育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校园中的喜悦》

二、校园生活

在校一天是六个小时

在校一周是()个小时

在校一个月是()个小时

在校一个学期是()个小时

3、描绘我的校园生活。

4、小观察:请你观察一下一天的内容,归纳一下,我们在学校都会做哪些事情

5、师: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天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本领,认识不同的老师和同学,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

6、明辨是非。(P41页:小玲的故事)

7、总结: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我们的成长很重要。

三、维护受教育权利

1、播放视频《父母重男轻女,不让女儿读书》。

2、讨论:

(1)看了视频以后,你能理解这些女童上学的渴望吗

(2)如果遇到视频当中的这种情况,她们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吗

四、法律讲坛

2、齐读。

3、教师解读。

五、教师总结: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六、朗诵《女孩》

第2课时

1、了解学校生活、学校的设施、环境等,热爱学校,珍惜校园生活,能为解决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关心校园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校园的生活态度。

了解学校生活、学校的设施、环境等,热爱学校,珍惜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关心校园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校园的生活态度。

学生完成“校园垃圾报告”。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今天,老师就想跟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发现校园里的美景最多,好不好

2、出示校园美景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二、我为学校出点力

1、教师:学校正在开展“我为绿色校园出点力”的活动,朱可可和同学们发现学校总有扫不完的垃圾,他们决定调查校园垃圾问题,你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把调查报告补充完整。

2、教师;我们的学校还存在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请分组调查,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或文字报告等方式记录下来。

3、学生交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补充调查报告。

课件出示校园垃圾调查报告:

(一)校园中的垃圾问题

1、有些同学随地扔垃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家对“校园垃圾”问题的看法

1、有同学认为学校的垃圾桶位置设置不合理,扔垃圾不方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们的建议

1、学校可以在操场和教学楼增设垃圾桶。

2、如果学校有运动会或者其他大型活动,垃圾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我们可以行动起来,与同学、老师和校长一起,为学校建设提出建议。

(四)我们学校有待改进的地方

(五)大家不同的看法

三、制定行动方案

四、教师总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会场布置】

1、用幻灯片打出标题。

2、将教室座位布置成矩形,让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有利于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形式】

学生主持,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教学流程】

一、案例引出:

主持人宣读案例: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用幻灯片打出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学生:我认为甲是不小心把乙碰下去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不能算是违法;

学生:不对,如果说甲不违法的话,那乙的受伤岂不是没有人负责了吗

学生:我也认为不应该因为不是故意的,就不违法,那这样的话,打伤了人,只要说不是故意的,不都可以逃脱法律了吗

学生:我觉得虽说甲不是故意推乙下去的,但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所以他是违法行为。

学生: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而言,伤害了他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并且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程度,就会构成违法,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

老师: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主持人:乙经医院的全力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仍被医疗鉴定部门确定为重伤,我再请问同学们:(用幻灯片打出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学生:他犯了伤害罪。

学生:他的行为造成了乙的严重受伤,所以他侵犯了乙的人身权利。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主持人:接着幻灯片打出第3个问题: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有说罚款的,有说判刑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主持人:幻灯片打出第4个问题: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我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学生:我知道一个人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只要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以后要处事要慎重,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因为伤害了别人,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

学生:我觉得我们以后不能再与同学随意玩笑,尤其是在楼梯、阳台、马路边、河边等一些危险的地方,因为一不注意,就会有意外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意外毁了我们的一生。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是的,我们都是活泼好动的少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在玩笑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伤害了别人,也不能因为一时大意让别人伤害到自己,这样的后果是既触犯了法律,又造成了双方一辈子的痛苦。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啊!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与同学和睦相处,玩笑时注意分寸,课间注意文明休息,别让那冲动的一瞬间成为悲剧的开始。另外,我们要多学法,时刻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课后反思与小结】

【活动目标】

1.回顾交流校园生活中各种吵闹声,及对他人和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逐步形成说话、做事小点儿声的意识。

2.通过观察分析、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活动,知道养成不喧哗、保持安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3.针对自己和同学的吵闹声提出解决的办法,学会在校园里小点儿声,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

知道校园吵闹声的'不良后果,能找到正确解决的办法,学会小点儿声。

【活动难点】

学会小点儿声的方法,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

【活动流程】

一、听声音,激趣导入

1.游戏: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2.揭示课题:

12.我们小点儿声

二、寻声音,感知害处

1.过渡:小点儿声,不仅让人身心愉快,也是文明的体现。

2.交流课前调查表:教室声音大搜索。

3.小组交流:

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让你讨厌的声音。

4.集体交流。

5.小结: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说话、做事的音量,就会打扰到别人,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如果超过50分贝的话就可能对我们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观看视频:《噪音小屋》。

三、消声音,文明践行

1.过渡:招聘小小调音师。

2.出示图片:找一找,噪音都藏在哪里?

3.小组讨论:该怎么消除这些讨厌的声音。

出示活动单:

第一个场景:小组讨论

(1)交流:小组交流时该怎么做?

(2)辨析:是不是该用更大的声音去制止?

小结:更大的声音,并不一定会让别人听得更清楚。有时,越小声,越遵守规则,越能让人听清我们的话。

(3)学习儿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时,守纪律;轮流说,声要轻。

(随机板书:轻轻说话把话说清)

第二个场景:课间活动

(1)交流: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课间活动更有序、更文明?

(2)出示儿歌:

课间休息吵又闹,影响他人不可要。还有危险藏其中,小朋友们要牢记!

第三个场景:搬动椅子

(1)交流:怎样做才能不发出声音打扰别人呢?

(2)请小朋友到前边做示范。

(3)学习儿歌:

搬椅子,先起身;双手搬,轻轻放;慢慢坐,无杂声。

(3)全班小朋友一起演练。

第四个场景:关门

(2)现场演示;

(3)出示儿歌,总结策略:

要进门,先敲门。要关门,先转身。开关时,慢又轻,文明礼仪记我心。

(随机板书:动作轻轻,举止文明)

5.在我们的校园里,人更多了,如果不注意管好我们的小手、小脚、小嘴,一不小心就会产生嘈杂的声音,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小点儿声呢?

(饭堂、图书馆、厕所、楼梯间、教室、活动室……)

6.交流: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控制音量?

预设:写纸条,就近借东西,设置监督员,打手势,做警示贴......

警示贴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课后,请小朋友们去找一找,哪些公共场所有它们的身影呢?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7.现场颁奖:小小调音师。

四、学经典,升华延伸

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重视礼仪,有很多优良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

学习三字经: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2.三国名臣诸葛亮教导儿子要“静以修身。”他提醒儿子要用宁静来修养身性。如果一个人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把“静”字送给大家。

3.拓展延伸:

发课后实践表——“小点儿声”我们在行动。

1、知识目标

了解课余生活重要性和作用,学会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独立意识,明白自主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权利。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谈话导入: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②懂得校内外丰富的课余生活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课余生活的重要性

4、小小观察员: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7、过渡:看着这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余生活,你会怎么选择?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

(二)课余生活我选择

1、课件出示第二页的'活动园。

交流:你是如何选择课余生活的?如果你的选择和父母的不一致,你会怎么办?

2、过渡:面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惑,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合理选择。李玉红同学在选择课余生活时就遇到了一些问题。你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吗?请你为她提出合理的建议。(课件出示第三页的活动园。)

小结: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三)课余生活助我成长

1、过渡: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有许多课余生活伴随着我们。(课件出示课余生活的图片)

2、阅读第四页活动园的三个片段,小组讨论:课余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

小结: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合作,体会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宝贵,学习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

2、在自主选择中,我们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3、丰富的课余生活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让我们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合作,体会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宝贵,学习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能激发我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现我们作为社会小主人的责任与担当。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会勇敢挑战生活中的第一次

2、辨别新鲜事物是否可以尝试

3、学会尝试未知事物前向同伴寻求帮助、意见。

引导学生辨别哪些事物可以独自尝试、哪些可以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哪些不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克服心理恐惧尝试新鲜事物。

学会勇敢挑战生活中的第一次。

教法:

学法:

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1、收集学生关于未尝试事物或者尝试失败的案列,课前进行原因统计总结。

2、准备教学中学生需要做实验的智慧环。

3、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好不好?那我们掌声欢迎一下吧!课件出示一个做自我介绍的小男孩:嗨!大家好!我是乐乐!

师:可是呀最近乐乐有点了不起来了,到底师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图片:

1、我想在联欢会上表演唱歌,担心大家觉得我唱的不好听,所以从来没试过。

2、我想学煮饭,可这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

师:像乐乐这样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会做的事情,从来没试过的,每个人都有。小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一些事儿呢?哪位小朋友说说看?(生活中、学习中)

生:指名回答。

师:其实呀,课前在我们班就做了一份小小的调查。课件出示调查表图片。老师统计了一下咱们班小朋友的小调查。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是因为没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比如说跳高、吃苦瓜、独自入睡......教师把调查表上的内容念完。

师:其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止小朋友有这样一些想做却没做的事,每个人都有。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第一次(在黑板上贴贴纸“第一次”),而这第一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万事开头难,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次都充满着挑战。(在黑板上贴贴纸“挑战”),

二、初次挑战智慧环

过渡:那怎样去迎接第一次的挑战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恭喜大家,我们找到了一把去迎接挑战的金钥匙。那就是勇气。(在黑板上贴贴画:“勇气”)

师:那到底应该怎样勇敢地去挑战第一次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乐乐一起去寻找“挑战”的秘诀(课件出示:寻找“挑战”的秘诀)大家有信心吗?听出来信心十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工具,两个小环见过吗?对于许多小朋友来说这是第一次,老师告诉大家这个玩具叫做智慧环(课件出示有关“智慧环”的图片),这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小玩具,两个小环扣在一起,需要非常巧妙地把他们打开。打开智慧环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大人解半天都解不开呢!老师请乐乐和大家一起参与这个解智慧环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师:乐乐不敢,因为老师说如果解不开这个智慧环,可要接受一个惩罚,你们改变主要吗?像乐乐这样不参加挑战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没有举手)

师:那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个挑战呢?指名回答。

师:统计在第一轮挑战成功的小朋友,掌声祝贺。当记者,采访挑战成功的孩子。之后再采访没有成功的孩子。

师:此刻心情怎样?(采访完)不一定挑战都能成功,有时候也会失败,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失败了还得再继续,请小朋友坐下。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轮挑战解智慧环,有的小朋友成功,有的小朋友失败了,有的小朋友发现解智慧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还有的小朋友也发现,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去试的话,会不会知道?看来,第一挑战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总是能让我们有发现,有收获。那当我们面对一些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勇敢地去试一试。恭喜大家找到了挑战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在黑板上贴贴纸:敢尝试)

三、第二次挑战智慧环

师:我们都有勇气敢于尝试第一次,那怎样使我们的挑战更好、更顺利,做的越来越好呢?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去寻找秘诀。老师看了看,这些都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出示之前统计的调查表)那我们要带上这样的金钥匙,去尝试做一做,今天回去以后,是不是可以尝试着试一试?哪些小朋友回家以后想尝试一下?

师:接下来继续寻找金钥匙,看看怎样把挑战的事情做的更好,这次依然是挑战智慧环。大家想不想继续参与挑战?那我想问问你们,要想把智慧环越解越快,越解越好,挑战的接近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可以怎么做?

师:请组长把智慧环发给组员,练习两分钟后,让学生把之前解开的智慧环合起来再一次进行挑战。(在黑板在倒计时)把智慧环放进盒子里,挑战成功的同学统计一下。

师:你们发现有了两分钟练习之后的挑战和第一次的挑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指名回答。(比第一次熟练很多、发现了技巧,让学生给大家演示一下自己找到的技巧)

师:大家发现这个技巧了吗?看来啊,在多多的练习当中,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熟练程度,还能够发现小技巧和方法。恭喜大家,在第二轮的挑战当中,寻到了两把挑战的金钥匙。一个是要多多的练习(在黑板上贴贴纸“多练习”),还有在练习当中去找方法(在黑板上贴贴纸“找方法”)。

四、学会辨析

师:我们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到方法,是一个途径,有时候,我们可以向做过的人、有经验的人请教,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来看一下乐乐,他不敢在聚会中唱歌,也不会煮饭,有没有同学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过节目的或者煮过饭的,你能告诉乐乐一些方法吗?

师:我们的小朋友在调查当中有一些就是不知道做事的方法,所以一直没有尝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课前的调查表拿出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商量一下,请小组的小伙伴给你提一提有什么好方法。(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朋友来交流一下,你从小伙伴那儿得到了什么样的好方法呢?

师:刚才我们在小组当中和小伙伴一起乘坐智慧碰碰车,大家就找到了很多想挑战却还没有挑战的这些事情的方法,大家就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回去尝试着挑战。乐乐一听觉得可开心了,他觉得在小朋友这儿已经找到了挑战的秘诀了。“敢尝试、多锻炼、找方法”。于是他回家就尝试了自己整理房间(出示课件:

1我想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

2、像舞蹈队同学那样去下腰。

3、我也想和爸爸妈妈骑自行车去旅行。

4、这道题目从来没有见过,可真难,上网搜一下答案,肯定能挑战成功。)

综合几幅图,师问:你们觉得乐乐这样的挑战好吗?这儿有四个情景,每个小组任意选择一幅图,和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乐乐这样的挑战好不好?

生:指名说。

师:当学生说到打扫房间的时候出示课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试!

搜答案这幅图:挑战难题的规则是可以上网吗?乐乐这样搜答案直接找到答案这就是违反了规则。出示课件:挑战要遵守规则,不能投机取巧!

下腰这幅图:像下腰这种事情,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达到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帮着做指导做。

课件出示:能力还不够的事情需要有人帮着做!

最后一个骑自行车旅行:可以挑战吗?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在生活中多多的留意一些法规、规定、规则,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挑战是不好的不对的。出示课件:危险、违反规则和法律的事情绝对不能试!

师:我们帮助乐乐发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去挑战的,出示课件:力所能及的事,大胆试!能力还不够的事情,需要有人帮着试!危险、违反规则和法律的事,绝对不能试!挑战要遵守规则,不能投机取巧!

师:太棒了,你们又找到了一个挑战的秘诀,那就是(在黑板上贴贴纸:会辨析)会辨析。

五、总结

出示调查汇总,问生,这些事情里面有没有绝对不能试的事情。都没有,这些事情同学们想试,那就请同学们回去都试吧!老师请小朋友们带上今天找到的秘诀回去迎接新的挑战吧!

第1课时

1.敢于挖掘自己的潜力,树立自信心。

2.学会分析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能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3.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长短处,懂得每个人都拥有无穷的潜力,树立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

分析学得不够理想的原因。

1.播放音乐《我们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2.导入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中成长的,我们都爱学习,在学习方面也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二、我们天生爱学习

1.播放视频《3岁小孩跟奶奶领百位大妈跳广场舞》。

2.成长记忆:

(1)在你的成长经历当中,你有过像视频中的小孩一样的经历吗你会不会去模仿一些言行

(2)你学习过哪些东西呢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吧!

3.总结:我们从小就喜欢学习,我们天生爱学习。

三、我们学得好

1.找长处: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学习的比较好你在学习方面的长处是什么呢

2.总结:在学习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都能学得好。

四、我们学得不理想

1.过渡语:虽然人人都能学得好,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觉得自己学得不够理想。

2.学习的烦恼。

3.小讨论:

(1)你也有学习的烦恼吗你发现自己哪些方面学习得不理想呢

(2)请你仔细想一想,互相交流一下,学得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学习不理想的原因。

5.总结:懂得客观地分析原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就能学得好,学得理想!

五、人人都有潜力,人人都能学得好

1.芳芳的故事。

2.总结: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潜力,但有时候我们却不知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把!

3.讲解:人的潜力有多大。

4.每个人都拥有着各种各样的潜力。

5.我的学习潜力分析。

6.小故事。大道理。

六、教师总结:人人都能学得好。

1.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思考、提问、答疑的乐趣,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能够细心观察生活,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提问和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鼓励学生乐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常问为什么

懂得找答案

导入语:我们常常会听到小朋友们不停地问“为什么”,有时候大人会耐心回答,有时候也烦不胜烦,有时候大人也未必知道!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问为什么呢

二、问号多重要

1.播放视频《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问为什么》。

2.思考:我们该不该常问“为什么”

3.故事屋:问号多重要。

4.小结:“问题”是的老师。想要学得好,就要多在心中画问号。

三、常问为什么

1.思考:你心中有哪些小问号

2.朗诵《问号之歌》。

3.小石头与小米粒的日记:

(1)你是怎么看待小石头和小米粒的.想法的你和他们有同样的想法吗

(2)你认为他们应该提问吗为什么

4.故事小结:在老师眼里,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爱思考的。

5.观察与思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6.思考:你还对哪些见闻有所疑问吗你平均每天会问多少个问题

7.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思考,处处有问号。

四、懂得找答案

1.问号少年:

(1)你知道为什么后来大家都不想再回答林俊的问题吗

(2)当你提出疑问以后,会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呢

3.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也懂得如何寻找答案,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4.活动园:你问我答。

5.过渡语: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表现得都非常棒,那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吗

6.评一评:哪些你还能做到

7.名言警示。

五、教师总结

1.知道人人都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2.知道花草树木对人们有好处,必须爱护。

情感:

1.喜爱花草树木。

2.愿意爱护花草树木,以爱护花草树木为荣。

行为:

爱护花草树木,做到:

(1)不摘花;

(2)不踏草坪;

(3)不折树枝,不摇小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遵守公德”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蕴含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保护大自然即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负有共同的责任。

花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当前为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注意在城市中保存适当的绿地面积,我国城市建设也开始注意安排绿地,种花、种草、种树。城市绿地的保护,要靠每一位市民参与。城市绿地的保护情况,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社会公德水平的标志。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十分重要。

小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到花草树木,家居附近有绿地,学校美化校园种了花、草、树木,街道公共场所有花、草、树木,家长带他们去公园更是寻求在有花、有草、有树木的优美环境里休息、游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已经知道一些花草树木对人们的好处,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感受,加深他们的认识,使他们懂得花草树木是供大家欣赏的.,对大家有好处,人人都要爱护。使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是文明行为,是遵守公德的表现,要克服只为自己不顾大家,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

教法建议:

1.本课属于遵守公德教育,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花草树木是文明行为,是遵守公德的表现。在活动中既要突出花草树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对大家的好处,还要突出体现出自己要为大家约束自己。列举的花草树木应是公共场所的,如:街心花园、学校花园、街道两旁、公园等,不宜涉及自己家种的花、树。

2.讲“花草树木是大家的好朋友”时,不必涉及过多过宽,否则容易脱离公德教育的主题。

3.为了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事先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把有针对性的内容安排进去,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应与迎接奥运、绿色奥运相联系。

4.本课是活动课,应把每一个活动组织好,对活动意图要清楚,在活动中要体现教育意图,活动后要有小结,切实达到目的。

THE END
1.《中国法学》2024年第6期《中国法学》内容提要随着中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如何说明和论证司法裁判中抽象法律规范和具体个案事实的区分,已成为法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法学理论主要通过休谟定律来说明此种区分的合理性,但遭遇巨大的挑战。系统论法学放弃了先验论的进路,将法律系统看作是一种运作封闭和认知开放的社会系统,进而将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区分http://www.fxcxw.org.cn/html/71/2024-12/content-27704.html
2.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由于中华法治文明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特殊族群对法观念和法规范的认知模式和行动逻辑,从而使其在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上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族群的做法。鉴于此,可将中华法治文明界定为中华民族关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法传统。要进一步理解中华法治文明概念,需要把握“中华”“法治”和“文明”三个要素。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3.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文化是指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治的群体性认知、评价、心态和行为模式的总汇[1],包括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理论、法治习惯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要在制度完备、体制创新、文化建构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协调发展。http://www.sass.cn/109002/33558.aspx
4.什么是法治文化从而在日常行为中遵守法律,形成自觉的法律行为模式。这种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是法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总之,法治文化是一个以法治理念为核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形成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文化体系。建设法治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经之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2811191953147764.html
5.文明须有法相伴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法治保障,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意识层面的、思想层面的、道德层面的,更多是通过教育、宣传、引导等方式来实现,法治的力量有,https://www.jswmb.cn/mshownews.aspx?id=27467
6.黄文艺: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放在首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中,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摆到首要位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自信,弘扬社会主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QwNTkyNg==&mid=2651429788&idx=2&sn=38fa5b093a86713debc43c7d772259e9&chksm=8a3a2de49520a9e56b7b5c54b4e4c9626dcf0b72f4aa255bac95bd9762c7794f4f1b0f2986ee&scene=27
7.法治与文明(通用6篇)法律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的生命力,在于它要确认和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的真实内容和发展规律,这其中物质生活条件的因素是从根本意义上起作用的,人们的习俗、社会心理、道德认知等伦理因素及哲学理念等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治文明,体现出它的精神功能。一般来说,道德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4dlo1nl.html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专家观点李豫黔:深化对刑罚执行的基本认知(一)法治化 (二)社会化 (三)文明化 (四)科学化 (五)一体化 (六)个别化 六、关于深化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几位教授的发言,谈的非常好。这次会议是一个学术研讨会,是一场学术的盛宴,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互相探讨,使自己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使更多的人包括理论界、学术界、实务界关注刑罚执行。 https://www.hydeii.com/newsinfo/2748861.html
10.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旧文)唯其如此,走完大秦帝国的历史之路,再解析帝国灭亡的历史奥秘,清点帝国时代的文明遗产,并回顾我们的历史意识对原生文明时代的认知演变,便成为重新开掘的必要一步。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历史意识已经长久地堕入了一种误区:对繁杂细节的考据,淹没了宏阔的文明视野;对具体事件的记叙,取代了高远的剖析与甄别。年深日久,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1/04/217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