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法学研究所设有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室、社会治理与城乡发展研究室、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研究室、法学理论与法治湖南建设研究室等四个研究室,目前全所共有科研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副研究馆员)3人,助理研究员6人。
二、历史沿革
三、学科特色
四、主要成果
长期以来,全所科研人员在城乡社会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区域与城市群研究、法治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从2002年以来,社会学所共成功申报1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1项国家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其它项目100多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止,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近500篇。
1.社会治理与城乡发展研究
在城市化、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民权益保障等领域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尤其在农村城市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相继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美国)、《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刊物上刊发了几十篇论文,提出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必须经过“初次转换”和“高层转移”两个阶段、城市化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等观点。科研成果先后获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图书一等奖、优秀作品一等奖、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功申报的国际劳工组织课题《劳务输出省预防以劳动剥削为目的的拐卖女童和青年妇女问题研究》(方向新主持),为社会学所在农民工问题研究上走向国际学术界奠定了一块基石。
2.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研究
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成功申报多项国家课题,出版多部专著,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专题研究《长沙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童中贤,2011年12月完成)1项。著作《安邦之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新探索》(方向新著)被《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书评,并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图书二等奖;《湖南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获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四等奖,并获国家人事部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内陆省份人才外流态势及战略对策》获中组部首届组织工作调研成果评优活动三等奖。论文《以需求导向促进社会事业转型发展》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区域与城市群研究
4、法学研究
自法学研究所1994年成立以来,全所人员在国外、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代表著作有《当代青少年与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论制度与民主》(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检察制度历程》(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以宪法关怀农民》(长征出版社2003年版),《消防法实例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民间法哲学论:一种中国特色法哲学建构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等。张世珊于1999年就提出的“法德并举”论,实为开学界之先的作品,其论文《法德并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选择》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或摘登观点;她撰写的论文《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发表在《光明日报》,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贺培育的论文《邓小平的制度防腐思想》获省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他提出的“制度防腐论”,系社会主监督思想的理论创新说。这些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基础理论研究
五、智库建设
全所围绕建设省委省政府合格智库的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搞好建言献策,突出咨询服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所完成地方、部门决策咨询项目100多项,成果被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20多项,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地区、大湘南地区等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