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啸虎:乡村社区的制度性改革三农论剑

根据1987年试行以及1998年11月4日全国人大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承担了大量的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办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可以说,这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瓦解后留给农村的一份政治遗产。因为当时的决策层还不完全适应后人民公社时代农村的行政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村委会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具有强烈行政组织色彩的半行政组织,其原本应有的自治组织的功能也被淹没在所谓“基层政权”和“行政村”之类的模糊的法外概念水面之下了。这也是村民自治制度之所以长期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后来又提出村书记兼任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做法,更是强化了后者的行政色彩。现在提出了振兴乡村战略,因此也是到了通过改革,逐步去除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还其自治本质的时候了。

村民自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应该是将本来就属于政府的办理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重新交还给县或乡镇政府并由政府重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本质。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的严重缺位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和巨大的反差。因此,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促进政府向一个敢于承担法律赋予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责任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向下延伸行政层级以推卸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

谁都知道,政府行政权力的回归与收缩是推进政府改革的关键。但是,在改革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时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是,在政府职能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布控管理,转而收缩回去,转变为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主的时候,那些被腾空出来的社会和经济领域的管理空间又将由谁来替补并担当其职呢?还有,党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又该如何体现呢?这也是村民自治制度改革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必要加以分析。否则这个改革也将寸步难行。

这里先谈一下所谓的权力真空问题。在政府权力收缩后,农村基层的管理空间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扩大。但这种农村基层管理空间的扩大并非意味着管理上一定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权力真空,即所谓的“管理空洞化”,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为只要改革得当,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我们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行政管理方式是高度公有制下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计划经济逐步被扬弃而市场经济也已经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政社合一”行政管理方式早就不合时宜并应该将其革除了。

比如,在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城市的单位制在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瓦解时,人们也曾担心是否会在城市出现所谓“城市管理空洞化”【1】。但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各小区企业性的物业管理机构和自治性的业主委员会的组建,事实证明,原有的这个担心不也就逐步烟消云散了吗?因此,在农村发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型合作社并大力推行村民自治管理,所谓的农村权力真空并导致社会不稳的说法也是不会成立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村民自治组织将其办理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上交给政府就意味着我们给农村社区包括村民自治组织在内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特别是非政府性的组织腾出了宽广的、也是非常宝贵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也将给我们通过一系列制度性改革以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崭新的社区生活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

这些非政府的经济与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经营范围很广,普遍涉及了农村扶贫济困、福利保障与救济、慈善与发展援助、医疗卫生与健康、保护妇女和儿童、环境保护、民主促进、法律援助、宗教事务、地方文化、志愿者行动、旅游迁徙咨询以及教育培训等社区服务,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所有其它领域。可见,这些经济和社会组织构成了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定自治区域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同时,这些经济和社会组织也需要我们的各项制度安排给予其有一个比较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十多年前,中央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首次说道,“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3】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4】

但是,所有这些振兴乡村所需的工作仅仅依靠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去做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鼓励在农民自治区域内发展以社区合作社为主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对于增强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以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也就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了。

还有,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也需要在改革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村委会的自治性。为此,我们还应该在改革村民自治制度的同时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其它制度上的配套改革。稍微概括一下,这些配套的制度改革包括:

1,在颁行和实施《民法典》之际,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村社区范围内的村民自治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经营户、公立或私营学校、民营医卫或养老机构,尤其是从事医卫或养老服务的社区合作社以及其它各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组织尽快进行注册,以保障它们均能在一个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中找到适合于它们的法定位置。

村民自治组织及其自治区域内的社区型合作社以及其它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法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确定村民自治组织与区域内其它经济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可以更好地保障它们各自的合法权益。

2,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而是一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且法律确定该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现在普遍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这种党政一体化方式显然不利于体现原本属于自治的本质,也不利于实行“四个民主”原则的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工作,更不利于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

正如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6】村党组织在振兴乡村中发挥的是政治领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代替村民自治组织行使自治职能。那样只会削弱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处理好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让村民自治组织得以更好地实行“四大”民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最好的政治保证。

3,我们还应该由国家立法机构拟订和颁行旨在鼓励和促进各种非政府的民间经济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法规,以将法律规定的公民应有的组织资源和结社权利全部还给农民,以让广大农民根据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参与各种社区合作社及其它合法的社会经济组织,享有宪法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

二战以来,各国非政府性经济和社会组织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比如,2001年,世界各国的这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就已经多达2.35亿个,而仅仅是包括社区型合作社在内的所有合作社雇员就超过了7亿。两项相加,世界各国所有在合作社与其它非政府性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就业的人员已超过了10亿。中国如果在农村也这么做,大力发展社区型合作社和各种社会经济组织,至少能解决2亿回乡农民的就业问题。而这不正是我们振兴乡村所需要的吗?

另外,这些非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和合作社还可以通过其社会号召力,扶持弱势群体,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发展,帮助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增加对社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有助于填补政府用于社会发展方面的资金不足,在改善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反映民众诉求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7】

随着十多年前国家颁行了《物权法》以及今年《民法典》的正式实施,城市社区已经开始涌现了以所在社区企业物业管理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组织以及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新型生活小区自治组织。这些社会经济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连同志愿者组织等其它社会服务组织一起,它们的成熟运作已经有效地满足了城市社区成员对社区生活各个方面的需求,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在很多地方,这些非政府的社会经济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某些城区的基层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已经有效地填补了政府提供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不足,并且通过它们的成熟而有效的自治和服务,为其自治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此类推,我们为何不能像对待城区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那样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建设和推行这么一种宽松而自由的鼓励和促进社区合作社以及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呢?

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并且法律又规定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来充当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人,但是我们的所有法律却没有赋予这个集体土地的真正主人——农民以具体的可以体现其在集体土地中所享有的具体的资产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要说村民自治组织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显然是说不过去的。这就像一个企业,如果企业资产不是细分为股权并且其资产所有者也没有被明确各自在企业中所占有的股权比例,作为代表这个企业资产所有权行使人的董事会能够说是代表了企业其他股东的权益了吗?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只有改革现有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根据《民法典》按份共有原则赋予农民具体且完整的土地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型合作社和社区型合作社以及其它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并通过国家监管下有序的土地交易和租赁逐步地促进土地集中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去行政化,而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也才能真正地摆脱非股权化的集体土地行使人的沉重包袱,将自治重点放到如何维护和保障自治区域内已经成为土地主人的村民们的政治和经济权益以及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自治职能上来。

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的基层管制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要实行这个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即便人民公社不存在了,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农村的村一级设立行政性或类行政性的组织机构,以维护这种土地集体产权制度可能给政府带来的利益。这就是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为何我们要赋予村民自治组织那么多行政事务并要其协助政府开展工作的主要原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必须是一个连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社制度改革(主要应大力发展社区型合作社)以及政府体制改革在内的综合性体制改革。我们不能只改革其中一种制度而不兼顾其它制度的必要改革。

参考文献:

【1】顾骏《社区建设:为了谁?依靠谁?》,原载《解放日报》2006年2月3日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摘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4】摘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5】《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年中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第五章第三十二条第三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6】摘引自《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卷第98页

【7】于飞《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参会论文,人民网2006年7月11日期

THE END
1.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2.民法典全面内容中国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人格权是指个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尊严、自由等基本人格要求得到保障。民法典明确规定了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多个方面,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禁止非法侵犯他人的隐私。这一制度创新,为个人在网络时代中的隐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婚姻家庭关系规范 在婚姻家庭领域,民法典系统地处理了夫妻共同财产问题,将其从单纯物质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5808.html
3.郭娅丽刘婧娟《民法典》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腾退案件裁判规则我国现行立法中的村民自治规则主要体现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典》总则编、物权法编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4条规定中的“涉及村民利益”如何解释是争议点。有学者认为,对此应作目的性限缩,解释为“村民共同利益”,如果只涉及村民个体利益事项,不能通过集体决议凌驾并替代个体意思自治。如宅基地置换腾退不https://illss.gdufs.edu.cn/info/1027/12091.htm
4.民法典分析范文12篇(全文)后来, 随着《民法典》的起草热潮, 旅游合同又被官方或学者们的《民法典草案》列入其中。2002年9月, 由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室内稿) 》在其合同法编第二十七章便对旅游合同专章作出了规定。该章共十六条, 主要规定了旅游合同的定义、成立、主要条款、旅行社的主要义务、旅游者的主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788qlzb.html
5..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规定要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https://www.shuashuati.com/ti/f575f85bfe554650adc893b87dd3f5de.html?fm=bd894fbd7488746d96fd8dff1c11a398ab
6.《民法典》相关警情处置规范(二)重点提示:《民法典》规定,不动产征收权主体是国家,并由政府依法组织实施。公安机关在不动产征收拆迁类案件出警处置过程中,要重点甄别政府拆迁、村民自治拆迁、单位拆迁等情形依法处理。 (一)现场处置 1、在接到房屋被损毁的报警后,要尽快了解现场基本情况,包括房屋被拆情况、损毁物品情况、人员受伤情况等。 https://www.meipian.cn/3f5okj1w
7.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杂志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主办关键词:村民自治 法律制度 立法 缺失 完善 随着我国村民自治实践的逐步深入,村民自治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对"两委"关系、乡村关系、村民会议制度、村民自治权的救济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完善,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确保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 公司https://www.youfabiao.com/hnsfjgzyxyxb/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