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断裂的后果(一):法理学思想启蒙的成就与挫折中国经济法制报

非常明显,真正将国家和法的理论的不同部分连在一起的枢纽,正是“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件事情;它既保证了社会主义法权是唯一真正的法权,又使得国家与法权理论能够指导其他法权学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法理学开始突破诸多的学术禁区,尤其是一场被很多人轻视甚至已经彻底遗忘的讨论,将这个枢纽几乎一刀斩断,这就是关于“法的阶级性、继承性和社会性”的大讨论。用徐显明的话来说,“法理学界经过激烈的论战,达成了法具有社会性、继承性,法除了政治功能外,还有社会功能、公共职能等一系列理论共识,结束了法理学研究的‘阶级斗争范式’”。

从学术意义上讲,法的阶级性、继承性和社会性的讨论所终结的,其实正是“不存在一般法权”这件事情。尤其是几乎获得一致肯定的“法的继承性”,在社会主义法权与剥削者法权之间,建立起了历史和理由的关联。并且法的社会性,也可部分地理解为,是承认继承性的逻辑结果。既然枢纽已遭破坏,原本借此连在一起的两个部分:“不存在一般法权”与“存在(法权的)一般的理论概念”,就分裂成各自独立的部分,并沿着各自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讨论,于是法理学精神分裂的旅程正式开启。本节和下节就用来处理这个问题。

由于承认了法的继承性等于承认存在一般法权,一系列原本被认为只属于剥削者法权的概念和理论,开始摆脱“社会主义”这个限定词的保护,可以被公开地、理直气壮地直接谈论,这就是我所说的法理学带来的思想启蒙。当然,松动总是有过程的,最早松动是“权利”这个概念。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88年张文显最终确立了“权利本位”的法理学,并编写以此为基本框架的法理学教材,这也被普遍认为是法理学界在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我不知道读者是否注意到,从讨论法治和人权开始,我不再在之前加上“法理学者”的限定词,因为这些价值的确立,无法仅算在法理学者的头上,而是所有法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就连刚才这个表述也极为偏颇,这可以看作是所有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它们都是关乎所有人的事务,值得所有人共同为此奋斗;当然,也包括全体国民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的共同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法理学学科危机的苗头其实已经显现,在这些方面取得的价值和成就也开始大打折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此外,还有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虽然未将法理学彻底排除在外,但使得它最多只能是次要的学科:既然存在多个政治理想,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价值上?如果不能清楚地区别它们,一个看起来正在推动法治的努力,却有可能是对其他政治理想的落实。如果说这因为失之桑榆、但收之东隅而不算坏事,但推动某种伪装的“政治理想”,就是彻底的灾难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在这项工作上,法理学并不能比政治哲学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回到法学内部的思想启蒙,法理学也非唯一的推动力量,而且还会有越来越强烈的空洞、乏味的气息。任何人都很难想象,民法学、宪法学不会在权利本位和人权上发声,行政法的依法行政原则、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与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无关法治和人权。最明显的例子是,法治和人权的最终确立,是分别通过1999年和2004年两次宪法修正案而得以完成。

并且,这些部门法(学)所参与的转变,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中,并且透过法律与普通国民的生活直接关联起来,让他们以“看得见”的更直观方式,体会到这些法律思想启蒙的威力,并以这些转变后的法律为蓝图,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来塑造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相形之下,法理学难免令人产生空洞乏味的感觉,而只落得空喊口号的评价。

既然如此,一些研究者开始改弦更张,准备重新接续“不存在一般法权”的批判立场,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法律与社会科学(社科法学),他们将中国的法律实践视为中国法学唯一合适的法律实践,以实然推导出应然为基本方法,试图“客观地”描述中国法律实践的进展,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但这个想法由于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困难,缺乏成立的理由。此外的另一个做法是,将法理学与官方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但这并不只是法理学的任务,其他的部门法学者也一定会参与其中。

THE END
1.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此外,民法典实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频频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前所未有调动了法律适用的释法、“造法”功能,把民法典编纂中难以确定的大量的学术界、司法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条”,起到了积极助推民商法发展的作用,支持我国民法典实践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密接,实现弹性发展。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2.第二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4年法治创新案例和创新论文”名单1、打造公益法律顾问团品牌 护航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盐山县司法局) 2、以检察之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检察院) 3、创新“上下联动办”新路径 饲料生产服务走新更走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创新案例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http://cxlt.fzsd124.com/nd.jsp?id=237
3.陈曦宜丨关系法理的建构与运用:以夫妻忠诚协议再认识为例一、忠诚协议效力问题的法律异见与理论 之争 (一)法律制度下的协议定位之困 首先,实践中的忠诚协议拓展了忠诚义务的具体内容和违反后果,并且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所明确规定的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从而溢出于婚姻家庭编的规制范围。《民法典》第1043条第2款仅对夫妻忠诚义务https://qks.swupl.edu.cn/qks/qks_tzgg/c09c36db858a458381c50a1deb8d63cb.htm
4.小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及其现代化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小城镇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缺位,使其成为国家环境管理结构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具体而言,一是针对小城镇环境保护特点与需求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环境保护要求不明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针对小城镇在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机制政策没有建立健全,尽管国家就生态环境http://www.sass.cn/109003/5004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