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的转折之年,网络空间战略开局布阵,传媒业全面深化改革。优质深度内容与新传播形态的探索性融合,使两大舆论场交集显著扩大,推动了互联网信息的理性化进程。
司法舆情成新热点网络趋于理性
1.司法舆情成为年度新热点
2014年12月1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共同主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公布十大流行语,“依法治国”位列第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节点,“法制体系”到“法治体系”的深化和发展成为总体期待,“限权”被认为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要义。以呼格吉勒图案为法治标本,启动冤假错案平反机制及追责机制成为强烈呼声。
2.反腐舆情持续深化
环球网2014年12月5日公布的“你认为中国在清廉方面是否有进步”调查显示,86%的民众对中国反腐成效表示认可。中纪委网站更是被网民誉为“最大的正能量发布网站”。
3.网络整体理性提升
官方应对舆论、化解危机的能力也日渐成熟。如浙江省浦江县“微平台”快速回应群众诉求,一件工厂噪音扰民的事情,从投诉到处理完毕仅43分钟。
4.官民舆论场加速融合
“官方舆论场”和“草根舆论场”进一步打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是注重平等交流,促进两大舆论场亲密化。官方摆脱严肃、刻板的形式束缚,加入平民化元素、互联网思维和网络语言,赢得网民好感。如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4新年贺词受到舆论的一致赞扬,他办公室里的生活照也成为当日微博热议的话题。网民自发创作的歌曲《习大大爱着彭麻麻》体现了大家对习近平和彭丽媛的喜爱之情。
5.网络“娱乐化”现象凸显
2014年,网络回归“娱乐化”倾向明显。2014年网络流行语大多是网络自造词,与时政事件关系减弱,如“小鲜肉”“有钱,任性”“且行且珍惜”等。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上,娱乐明星排名靠前,“TFBOYS-王俊凯”排名超过“央视新闻”等媒体官方微博。“去时政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舆情应对能力和网络舆论环境好转的表征。
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过度娱乐化现象。在东莞扫黄一事中,央视报道引发舆论哗变,“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东莞加油”等荒唐言论流行于各大网站,严肃新闻沦为网络狂欢。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警告称,网络全面娱乐化的结果,就是真实的信息得不到确认,严肃的教育得不到传播,社会、民族、文化的正能量都被娱乐化。
“三微一端”成为网络舆论的重心
1.微博活跃度总体降低
从2013年下半年起,有关“微博衰落”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随着腾讯、网易先后与微博“说再见”,“微博时代”已辉煌不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仅为43.6%。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1.89亿,相比2013年底下降794万。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也显示,2014年,微博意见领袖活跃度明显下降,发博量减少四成。
整体来看,微博商业化走向较为明显,一些大V转向“微商”,尤其是新浪微博上市后,在阿里巴巴等电商的深度介入下,加上新浪自身运营战略的调整,微博商业化迹象更为凸显。
3.移动客户端用户和舆情增量巨大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新闻客户端成为更多网民获取资讯的平台。据《互联网周刊》2014年10月对外发布的《2014年中国APP排行榜TOP500》榜单,网易新闻挤进前十,腾讯新闻紧随其后。易观监测数据显示,巴西世界杯期间,6月10日至14日短短5天里,各新闻客户端UV增幅明显。其中,腾讯新闻客户端增幅23.3%,今日头条更是以36.4%的增幅创下增长纪录。
4.传统媒体融合中寻求破冰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高度和政策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被业界普遍称为“媒体融合元年”。
2014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姻”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中国网络电视台构建起“一云多屏、全球传播”体系,实现了央视节目在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终端的“四屏”全覆盖。可视化、移动化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方向。
但媒体融合发展所遇到的阻力和瓶颈同样显而易见。传统媒体人员、资金投入缺乏,尤其技术与人才是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