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之: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

赵安之,1987年生,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中共党员。兰州大学管理学学士,兰州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硕士。先后担任中共庆阳市镇原县城关镇五里沟村、祁川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城关镇团委书记、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2012年25岁的赵安之来到庆阳市镇原县祁川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位年轻的村支书带领当地群众修村路、改电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小尾寒羊养殖与饲料青贮技术,并大力培育水地育苗和设施瓜菜等农牧产业;创办了当地第一家实质意义上的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并担任第一任理事长,为当地群众创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组织群众以民主方式选举村民小组长、村委会主任,着力改善当地的政治生态;建成庆阳市第一个惠农政策落实示范村,使低保评议、危房改造等民生事业渐入正轨……

基于赵支书扎实而多元的学术背景,和深刻而长效的基层实践,历时五年终于写成一部饱含人文情怀的乡村社会调查《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该书内容涉及精准扶贫、产业开发、乡村金融、农业保险、民主下乡、惠农新政、乡村司法等众多新锐话题,紧扣时代脉搏,呼应顶层设计,代言底层心声,是一部从学术角度全面系统的阐述乡村诸多社会问题的力作,赵支书也是第一个正真意义上的学者型“村支书”。

二、作品内容简介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作序,中国人民大学农发学院院长唐忠教授、兰州大学草科院副院长李春杰教授等学者、领导鼎力推荐。

作者:赵安之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379165

字数:273000

开本:16开

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乡村实践者——拥有管理学、法律双重学科背景的“高材生”,在留学移民已成时尚的当下,却偏偏“逆潮流”而动,选择将人生中最宝贵的三年留在了我国西北部乡村贫瘠的黄土地上。

这是一份大学生村干部参与基层实践的一手记录——作者领导和参与了一个农村社区的权力运行、资源分配和生产生活。精准扶贫、互助资金、农业保险、平安村创建、惠农新政试点,作者吸收响应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前沿理念,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基层实践,试图为这个偏远乡村的发展寻找到一条与时代接轨的现代之路。

这是一本试图为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代言的书——虽然这个群体常以负面形象见诸报端,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拿着低工资却干着繁琐工作的普通工作者,他们奋战在这连接国家政权与民间社会的后一公里,却鲜少发声。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揭掉这个群体身上被误读的标签。

这是一本注重理性实最践的书——书里没有泛道德式的批判,没有空洞的煽情,作者始终带着参与者、实践者的视角,不执念于“应该如何”,而是身体力行地“怎么去做”,体味着黄土地上农民的苦与乐,也尽尝乡村试验的喜和悲。

三、推荐语

——李昌平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与践行者、中国乡建院院长

本书是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农发学院学习过的大学生“村官”的探索与感悟,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你不妨一读。

——唐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赵安之能在农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经过扎实而漫长的理论知识积累,又投身底层社会数年的艰苦实践,不断去检验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在年轻人之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以一个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型村支书”,从多角度去观察和阐述乡村问题,恐怕在干部队伍中也是少有的。

——李春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副院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祁村奋斗》不仅是祁村的奋斗,更是赵安之的奋斗,而祁村村民们的梦想,更是赵支书的中国梦。如果可以作更广范围的推及,我们可以将《祁村奋斗》理解为所有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奋斗和梦想。在这个意义上,《祁村奋斗》不仅引发我们的思考,也会点燃我们的梦想,当然,这建立在对中国农村的历史责任感之上。

——迟方旭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自赵安之同志进入城关镇以来,党委、政府从高度重视人才和锻炼年轻干部的角度,委派他分别担任五里沟村、祁川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支书这个岗位上,他能干、爱学、肯吃苦,一干就是三年,如今已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祁村奋斗》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凭证。赵安之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年轻干部树立了榜样。

——李四科原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四、图书目录

第一篇经济篇

第一章“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的深度融合2

第一节“中国式”扶贫三十年概述(1986年至2016年)2

一、国家层面的大格局3

二、省级层面的好经验4

三、乡村层面的新特征5

四、“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的经济学本质7

第二节“参与式”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非市场决策9

一、抓“牛鼻子”阶段:参与项目选择9

二、啃“硬骨头”阶段:参与工程实施16

三、治“搭便车”阶段:参与设施管护17

第三节“开发式”扶贫:“三个产业”与“两大要素”18

一、“三个产业(养殖、育苗、瓜菜)”的开发现状19

二、“两大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深刻变革22

三、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拐点已经到来31

第四节“双联”中的巨变和卸任者的隐忧32

一、“双联”中的巨变32

二、卸任者的隐忧39

第二章农村金融之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42

第一节农村金融中(政府、银行、农民)难解难分的“三角恋”42

一、“市场失灵”:农村“金融抑制”的由来与破题42

二、“政府失灵”:对农村“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批判45

第二节镇原县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构建及其特征47

一、县域金融的“六层次”划分与“二元化”体制48

二、镇原县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存在的问题50

第三节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与回归53

一、“合作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53

二、合作金融的异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名存实亡55

三、合作金融的回归:农村“互助资金”的一个经典案例58

四、痛定思痛后给农村互助资金的几点建议65

第四节民间借贷之“高利贷”与“黑社会”68

一、扑朔迷离的“民间借贷”68

二、“高利贷”与“黑社会”70

三、给民间借贷的几点温和意见72

第五节农业保险“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73

一、农业保险的特别属性73

二、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75

三、“供过于求”的地方案例76

四、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解析与对策研究79

第三章县域财税制度与农村综合体制改革81

第一节镇原县县域经济与财政收支综述82

一、镇原县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况82

二、镇原县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84

三、镇原县财政支出基本情况91

四、县财政的收支决算与运行原则98

第二节财政收入与“土地财政”101

一、“高房价”实质是一种财政现象102

二、“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06

三、“户籍制度”改革点亮亿万人的梦想109

第三节财政支出与“吃饭财政”113

一、“政府规模”的理性边界是什么114

二、“公务员热”是一种社会病119

三、“养老并轨”与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的构建122

第二篇法治篇

第四章拼在基层(案例)128

案例一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128

一、X组村民小组长选举,看“下面能不能”130

二、村委会主任是天下唯一公选岗位,看“上面干预多”132

三、对基层“民主选举”的几点中肯建议137

案例二惠农政策之“低保”评议引起的全民纷扰138

一、案例描述:“低保”发放引起的种种纷扰140

二、政策解读:“定性”与“定量”方法各显神通143

三、牛刀小试:借助“代议决策”发挥制度优越性145

四、悲观总结:“农村低保”的困境就是“村民自治”的困境151

案例三“美丽乡村”建设本应是村民自治的题中之意154

案例四“三宗土地纠纷”引发的“三个主义”159

一、N组公墓区建设征地款分配与“极端利己主义”160

二、L组河床治理征地款分配与“顽固宗派(族)主义”164

三、P组石油涡探损失补偿与“偏执平均主义”166

案例五“平安村”创建中的“乡村司法”该向何处去——兼论“马锡五审判”和品读苏力《送法下乡》169

一、“马锡五审判”的程序局限与“多元化大调解”的理论误解169

二、以“行政调解”为中心的“平安村”创建的基本特征171

三、“枫桥经验”的政治口号回答不了乡村司法向何处去的问题174

第五章书生治村(策论)183

第一节村民自治的伟大起点与蹒跚步履183

一、组织原则的统一性(理想很丰满)184

二、地方创新的多样性(现实很骨感)186

三、民主进程的艰巨性(原因很复杂)189

第二节祁村权力组织形式的现状解析191

一、“权力机构”的虚设192

二、“执行机构”的混乱193

三、“村人大”的构建与权力制约的形成195

第三节祁村“(准)政权组织形式”的理论提炼与务实训练199

一、理论提炼:以“135模式”为核心199

二、务实训练:以“直接选举、代议决策”为原则202

第六章激扬文字(随笔)204

向时代发言者李昌平致敬——读《我向总理说实话》204

一本前无古人的乡村日记——读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207

床头书《江村经济》——坚守乡村的力量211

《中国在梁庄》式的“梁鸿体”到底带来了什么215

你到底能为乡村“沦陷”做什么——读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218

“社会契约论”是“村民自治”的必要启蒙221

对“能人治村”战略的必要反思226

农村婚姻“天价彩礼”的真相揭秘229

由“乡村治理”史看国家与社会的“双规政治”234

后记243

五、图片选摘(略)

前言: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

想要总结,也绝不简单。

24岁至27岁,黄金一般的岁月,永远定格在了这个西部偏远的贫困村庄。如果说这是一场试验与奋斗,那么这本用激情和勇气写成的书,将是铁血与峥嵘的见证!

一、四对范畴阐明本书的基本特点

1.微观视野与宏大叙述

一个村庄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切片。为了获得研究农村问题的“现场感”,有人去调研、去访谈、去考查、去居住、去参加生产,并涌现出了《江村经济》、《岳村政治》、《黄河边的中国》、《中国在梁庄》等堪称经典的辉煌作品。但与上述“由外向内”的“嵌入式”的“入场”方式不同的是,笔者通过历时三年,担任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亲自领导和参与一个社区的权力运行、资源分配、生产生活,以一种独特的“由内向外”的“内生式”的“出场”方式,高度自觉的研究和记录了这一耐人寻味的实践过程。

同时,这本书企图摒弃长期以来,围绕国家与社会层面而展开的,有关大民主、大法治、大自由的空洞批判、抽象探讨、宏大叙述,而以“解剖麻雀”的研究方法,以一个村庄为起点,从村庄权力组织形式的构建、村委会主任的艰难选举、“低保”评议引起的纷扰、脱贫攻坚的利弊得失、“互助资金”的蹒跚步履等等细小之处落墨,以一个村官的“微角色”,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微民主”、“微法治”、“微金融”等理念,并以此构建“微政治”的治理体系,和“微经济”的后发模式。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一个村庄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县、一个省的发展史,甚至是整个共和国的标本与缩影。

2.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

在传统的官僚队伍中,“思考”从来被认为是领导者的特权,而基层干部更应该以执行命令为天职,但凡有所思辨,都是多余、是浪费、是徒劳,不被认可、不被赞成、没有市场,甚至会被视为另类、斥为异端,笔者也常常因为爱思考、善动脑、勤写作的“坏习惯”,被目以为不懂事、不成熟、缺乏政治觉悟。

顶层设计强调的是制度与政策的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但它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各个层级、不同地域的特殊情况进行事无巨细无所不包的规定,也无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它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修正、检验、至善的发展过程。基层工作者处在上传下达的最前沿和第一线,对政策的利弊得失拥有最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们的探索与反思往往最接地气、最合实际。不仅要对“试对”的进行褒奖,也要对“试错”的给予宽容,尊重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同时,敢说真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求得真知,这才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基层探索要良性互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这是一本以基层探索为主题的作品。

3.天下良吏与土豪村霸

关于乡村干部道德败坏、贪污腐败、欺男霸女、苍蝇满天飞的报道时常诉诸报端,不可否认某些基层干部政治素质不高、执政手段粗暴,甚至违法犯罪侵犯人权也绝不在少数。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所有底层官吏都是土豪村霸,而恰恰相反的是,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坚守在偏远山区、穷乡僻壤,在平凡岗位上、在艰苦环境中,他们工作繁重、收入微薄、升迁无望,也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社会不仅仅应该歌颂英雄和伟人,也应该为拼在基层的无数平凡人点赞。

笔者常将县、乡、村三级(准)政权称之为“黄金三级”,是国家政权的坚固柱石,是连接国家机器与民间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对上承担着繁重的执政事务,保证党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对下治理乡村维护一方稳定,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这些工作的完成,靠的正是无以计数、默默无闻、声名狼藉的基层干部。那么这个数以百万计的庞大群体到底从事着一些什么工作,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神秘面孔?截至目前,尚没有一本能为乡村干部代言的书籍,笔者以为发出声音以正视听成为必要,并以此书向社会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告知世人,这才是新时期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才是干部队伍的决大多数!

4.理性实践与道德批判

“泛道德式批判”总是一种时髦的立场,它一上来不问操作只问操守,不问道理只问道德,这样的口吻总是占据着感情的制高点,总是太文学、太政治、太煽情,而缺乏冷静思考、务实钻研、理性实践,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笔者常常对那些感性化的写作姿态,保持着应有的谨慎。

现实世界往往错综复杂,很多问题的出现总是众多历史矛盾与制度缺陷长期累积的结果。没有乡村社会的一盘散沙,哪来村官专制的温床;没有“下面不能”与“上面干预”的双重困境,哪来“村民自治”的举步维艰;没有公有制银行的金融抑制,哪来民间高利贷的肆意猖獗;没有财税体制的弊病,哪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与高房价的并存;没有养老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割裂,哪来举国上下非理性的公务员热?这一切与执政者是否拥有一个煽情的姿态,并没有多大关系,重要的是能找得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如曹锦清所言“都喊着要过河,却没有人去造船”,不要光停留在“应该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而是应该更加关照“怎么去做”的问题。这是一本拒斥道德批判,而专注与理性实践的读物。

二、两大篇章诠释本书的基本结构

与十年前相比,乡村社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但也始料未及的变化,就西部农村而言,笔者以为目前最重大的两方面困难在于,经济上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农业现代化),政治上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村民自治),最终实现农村社会的小康与现代化。于是笔者将本书分为如下两篇:

1.经济篇

除了李四科书记、李荣喜镇长的大力支持之外,庆阳市委副书记任燕顺(现任甘肃省扶贫办主任)等双联领导的悉心指点也使笔者受益匪浅,通过引资源、上项目、扶产业、找贷款、搞培训、解矛盾,使目前国内最前沿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该村落地生根造福群众。笔者当然不敢奢谈什么政绩,但要说是没有一些深入思考与独到见解,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篇章的内容中,包含了精准扶贫(参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金融支持(“互助资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县域财税(“吃饭财政”与公务员热、“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等内容,对农村经济社会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量化研究。

2.法治篇

长期缺乏民主习惯的亿万中国农民,如何学习民主且稳定有序的运用民主,是考验每一位基层执政者的历史性话题。“民主下乡”、“法治下乡”要是没有一套科学、务实、具体的操作程序,而只是坐在办公室或者书斋里面想象,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本篇致力于找寻一种可跟、可学、可效仿、可复制的操作程序,并且经过长效、动态、反复试错的修正机制,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模式,努力实现民主与法治的“软着陆”。本篇包括书生治村(论文)、拼在基层(案例)、激扬文字(随笔)三个章节,紧扣时代脉搏,对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民主选举、惠农政策落实、土地征用补偿分配、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与“平安村”创建等案例进行了描写,尤其是对村组内“权力机构”的构建与“执行机构”的重组,准政权组织形式“135模式”的提炼,以及“直接选举、代议决策”的村民自治训练办法的提出,都凝结了笔者艰辛的付出与巨大的感情。

三、一腔热血书写村支书的中国梦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论述以来,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阐述自己的中国梦,人民网推出了百名部长、百名书记、百名专家畅谈中国梦的活动。笔者虽然身份卑微,但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当然有属于一个西部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的中国梦:

笔者梦想祁村在经济建设上: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苗木产业能有更好的销路,养羊产业能有更大的提升,公共设施能做好维修管护,互助资金能逐步发展壮大,改造传统农业必先改造传统农民。在政治建设上:村级财务能阳光透明的运行,惠农政策能不折不扣的落实,村民的民主权利能够理性有序的实现,群众的合理诉求能有顺畅的表达渠道,村干部的权力最终能关进笼子里。在社会建设上:适龄儿童能按时入学,贫困家庭能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能惠及更多的群众,村容整洁能靠每一个群众来自觉维护,乡风文明来自于大家齐心协力的携手共建。

三年前,笔者因一个偶然机缘来到乡村,在留美访欧、投资移民已成时尚的当下,这种选择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但在基层一线数月成年的钻研和摸索,让笔者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远比想象的要艰巨和曲折的多,当然收获有大有小,至少从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猛将必发于行伍,宰相必起于州县。且不论这份经历能带来多少政治上的机遇,重要的是,它在笔者人生中的样本价值,早已意义非凡!

后记:一个人的试验

完全谈不上“奉献”,我没有那么清高;也算不上“镀金”,至少现在看来,并没有为我带来多少政治上的际遇;也从来不敢以“批判”者自居,我还完全背负不起这样高大上的使命!如果非要为此找个理由的话,那充其量只是一个落魄书生,为了混碗饭吃的苟且。却又不甘光阴虚度,从上任伊始便雄心勃勃的精心编制了一场试验。但也只不过是一场,一个人的试验,而已!

时光飞逝,我反复咀嚼并诘问,三年的艰苦试验到底获得了什么?每当触及这一问题,我总是充满畏惧如坐针毡。或许结局太过复杂,非得洋洋洒洒写上20多万字的“实验报告”,才能尽可能的呈现它的全貌。但我所能做的,和所能获得的最多成果,或许就只有这些了吧。

现在,我在本书的最后,再为那些我一厢情愿的假想出来的读者和观众,梳理一下这次试验的提纲:

1.实验目的:以西部地区一个寻常贫困村的“熟人社会(社区)”,为研究标的,从“农村产业开发”(经济)和“乡村政治构建”(政治)两个宏观角度切入,以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存量摸底、乡村金融创新、农村社保普惠、依法治村构想、传统文化挖掘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为抓手,并以该村庄的现实状态为切片,管中窥豹的对当下中国复杂的乡土社会,既有一个相对精致的全貌勾画,又有一些较为深刻的微观解剖。毫无疑问,这个目标不算小。

2.实验条件:幸运的是,我上任伊始便被组织委以祁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任期为三年。这一平台恰好为我起初的实验构想,提供了得天独厚、难以模拟的理想环境。“村民自治”的制度宽松,“社区一把手”的职位便利,都为实验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充分自由裁量和相机抉择的内外环境。协助我工作的团队成员达20余人,除了两名吃苦耐劳的包村干部之外,其余村班子和村民组长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当地群众,他们的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也为我提供了最原生态的实验素材。

3.实验过程:因机缘凑巧,祁村被确定为市委重要领导的联系单位,政策的倾斜与资源的注入,都为祁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同时,上层领导在农村工作中的一系列前沿理念,如精准扶贫、互助资金、农业保险、平安村创建、惠农新政试点等,都为我的实验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多元、并紧扣时代脉搏。但多方力量的迅猛介入,很快使祁村工作中的成绩与失误、我本人个性中的优点与缺陷,都被暴露在了聚光灯下并迅速放大。而体制的大环境,让更多人的眼光都聚焦于,对领导意图的刻意迎合、对政策价值的过度溢美、对和谐一致的人为制造。但唯独缺乏的是,对科学的信仰,对真理的追问,对真相的执拗。这都使镁光灯下的我,那个幼稚的实验者,始终像个孤独而别扭的小丑。

下面说一说这场试验对于我个人的意义:

1.从学术的角度讲:过去十年,虽然迫于生计从事过各种各样的一些职业,但内心深处从来都秉持着,对学术钻研的执着探索、对独立精神的固执坚守、对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但十年间,基础领域的研究已经让我的生活一贫如洗,虽然获得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学位,但依然很难被众多学院派的学者所接纳,至少到现在,依然没有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研究机构的博士录取通知书。虽然我从来都不认为,伟大的思想家非得要从学士、硕士、博士的流水线上成批量生产出来。

2.从行政的角度讲:三年体制内和最基层的体验已经结束,要说完全没有过幻想和野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利益阶层逐步固化的地方官场,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能触及的空间有着清醒的了解。人才极度匮乏的贫困地区,自有它对人才高度免疫的丛林规则。理想越多只是徒增了些痛苦和烦扰,其实早该领悟生为蝼蚁且安于草芥的命运。于是不再感兴趣对聪明、技巧、觉悟、职位的追求,而是趁早回归本真,努力着做一个诚实而笨拙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傻,而被目以为是傻子,则是给了他最大的自由。

这一切的一切,对我个人而言,无所谓有意义,也无所谓无意义。思考的积习与写作的自觉,促成了这本不成熟的作品,算是对宝贵青春的交待。如果有一天两鬓华发,重拾这部年轻而充满瑕疵的作品,就如同遇见了当年不完美的自己,我将为那份勇敢、坚韧、执著、壮怀激烈,感动的泪流满面。

1.感谢我的父亲赐予我坚韧不拔的血脉,过去十年中,多少个困惑与犹疑的路口,无数次渴望能得到他的叮嘱和规劝,甚至耳提面命的批评,都已成为奢望。多少个寂静的暗夜和无助的角落里,我每每想到他的音容,都哭成了泪人儿。感谢我的母亲,对我将近而立之年依然一事无成的原谅。感谢兔扁扁,对我的耐心、信心,和毅然决然的追随,以及被迫成为我所有著作的第一个虔诚而忠实的读者。

2.感谢兰大草科院的李春杰老师,兰大法学院的迟方旭老师、陈国文老师,人大农发学院的汪三贵老师、仝志辉老师等师长,对我多年来坎坷学术之路的关怀与引导,以及对这本著作的指导与斧正。对我这样的野路子出生的学生的接纳和鼓励,也足见这些学术机构的包容。也感谢温铁军先生、李昌平书记、唐忠院长、梁红老师对卑微后生的不吝指点。

3.感谢我所在乡政府的领导,如果没有李四科书记为我提供宝贵的工作机遇与研究平台,今天的进步与蜕变都将无从谈起,他的胸怀和视野给予我极大的教育。感谢李荣喜镇长对我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的人力、物力上的诸多支持,令人心怀感恩,另外他的才华与技巧也让我敬佩不已、受益匪浅。感谢袁涛主任相见恨晚的信任和祝福。感谢祁村全体群众对我能力不足的宽容和拥护。感谢祁村全体村班子对我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同事李海霞、常玉佩,他们是我在基层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4.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提供的优秀平台,感谢朱丹颖编辑的独具慧眼,他(她)们的精心策划、细致审校、完美设计等基础性工作,为拙著的破土而出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离开了朱老师的过蒙拔擢,本书取得的哪怕一点点成绩(如果有)都将无从谈起。

作者简介:赵安之,1987年生,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中共党员。兰州大学管理学学士,兰州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硕士。先后担任中共庆阳市镇原县城关镇五里沟村、祁川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城关镇团委书记等职务,现挂职甘肃省兰石集团工会办公室副主任。新浪微博:赵安之的工作室。

THE END
1.为何法制办主任说:一说到法治,我就觉得好笑超级账号5律师所以,县法制办主任会说:“你说到法治,我就觉得好笑。从中央到地方,一层比一层弱,到最后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资溪县国土资源局综合执法大队的大队长会说:“有些东西,政府主导的,不是说你法律法规怎么弄。一句话,说到底,就是权大于法。” 也就是说,本应当是率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政府,违法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32143.html
2.发改局马科长揭官场潜规则当背书帝好过说错话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记者:但是老百姓遇到困难了)老百姓遇到困难了,并不是说就是你们两个人扛着摄像机过来,这个问题就因为你们的出现,这问题就解决了,不要说一个镇江市房管局,就是整个全国也有办错事和失误的地方……(记者:我们现在只需要一个正面的解答)像你们这种搞宣传搞报道的理念来讲,我可以不接待你!https://www.fabao365.com/news/813802.html
3.学习语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就是我们说的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的含义。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zIyNTA3OA==&mid=2247629040&idx=4&sn=6696370dd3dc5ba966d9ed03e5df57a3&chksm=edbc845bd60fb6740e10fc652305cb23c0e4163c3f8fee145ab152438a4ae26c0110971d69ff&scene=27
4.头条文章4.你是县政府工作人员,在你值班时接到群众举报电话,说有个楼盘的开发商说你们县政府要搬到其他地方,不知情的人信以为真,很多人受骗。你怎么办? 第7套(全国人大机关2020年6月26日) 1.请谈谈你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此次遴选考试你有没有信心胜出? 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机关”建设,也就是使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634686422501097621
5.201801信息参考淄博职业学院三、《关于修宪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这篇社论说透了》 四、《宪法宣誓彰显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 五、《宪法宣誓: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宪法精神》 六、《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 七、《关于宪法宣誓——这些知识你应该知道》 编者按: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https://tsg.zbvc.edu.cn/info/1073/2096.htm
6.怎么说的好像你没活在法治体系里一样?nba白骨化斋 5小时前 看我怎么收拾它们,对,就N吧里面这几个活跃的,整天乱叫的,有一个是一个,只要你们有办法人肉出来,我就有办法收拾,说到做到,到时候发帖跟兄弟们分享结果 查看更多内容 blacksun83 5小时前 点赞7 怎么说的好像你没活在法治体系里一样?贴吧https://tieba.baidu.com/mo/q/posts?tid=9322533127&pid=151363798237
7.名师带你冲刺中考《道德与法治》卷考试热点提前知南方plus今天推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备考建议,指导老师为珠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备课组长、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命题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珠海十中德育处主任王立国。 《道德与法治》是珠海新中考改革中变化很大的一门学科。2021年、2022年中考,该学科以等级成绩呈现,到2023年则以分数形式呈现,满分60分,并计入中考总分。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4/22/c5152301.html
8.派出所工作杂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主办2017年第01期2016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中央电视台"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法治人物颁奖礼上,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北海采取村居推荐.镇综治办,派出所统一考察,将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村干部选配为治保主任.并确定为联勤队员,经手过此事此证的民警们,请说一说办证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以及遇到的困难或者你的建议。假如你还没有https://www.youfabiao.com/pcsgz/201701/
9.胡广清新闻评论作品集(四)——请您咀嚼回味欣赏二、《湖北省立法治水引全国关注》一片报道材料充实:有中央、省内主要媒体的反映,有省内外老百姓的现场同期声,有网友在网上的高度赞扬的评语,有中国社科院专家的深刻解析等。多视角、全方位地聚焦主题,使报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 ■作者:胡广清 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53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