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民警宝音德力格尔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有一位被牧民们亲切称为“赛因察戈答”(蒙语,汉语意为好警察)的片区民警,他就是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民警宝音德力格尔。
中国辖区面积最大的片警
宝音德力格尔于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拉特后旗公安局,他负责管理的第一个辖区是宝日布嘎查(即行政村)。由于没有向导,不熟悉大山深处的地形,一开始他经常走冤枉路,少则10多公里,多则几十公里,就这样反反复复15天,他才把大山中的宝日布嘎查转了一遍。这位瘦小的责任区民警如此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嘎查领导刮目相看,觉得他是一个肯给牧民办实事的好民警,于是积极主动地协助他的工作。从此,宝音德力格尔的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和牧民群众打成了一片。
撤乡并镇后,原赛乌素镇与潮格温都尔苏木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潮格温都尔镇,原来的5个牧业嘎查也合并为一个责任区,面积足足1672平方公里!宝音德力格尔奉命挑起了这副重担,成为这个超大责任区的民警。在这戈壁草原上,邮政网络只能通到嘎查。而从嘎查到牧民家的路,有的需要翻山越岭,有的地方连车也开不进去。如果没有一个联系通道,或者没有一个经常往来于大山戈壁的人,许多牧户就可能与外界隔绝。宝音德力格尔主动当上了邮政局的义务邮递员,常常帮牧户代收汇款、邮购药品。就这样,他的分外“业务”逐渐多了起来,可是他一直当成分内事来做,10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毫无怨言地奔走在这片草原上。
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宝音德力格尔对重点人口管理采用情、理、法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收到明显成效。2009年9月,曾因盗窃入狱的朝某刑满释放后,不被家人和亲友接纳的他,在多次就业无望的情况下,产生了轻生念头。宝音德力格尔闻讯后迅速赶到现场及时制止,挽救了朝某的生命,并主动帮助朝某在镍钴矿找到了工作。辖区牧民哈某与丈夫因孩子问题再度发生了争吵,哈某一气之下,吞服了家里给牲畜治病的毒药。宝音德力格尔知晓后立即赶到将病人送到旗医院诊治。看到康复的妻子,哈某的丈夫拉着宝音德力格尔的手说:“你不单是救了她,更救了我这个家呀!”。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户和辍学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例子,在宝音德力格尔这里还有很多。牧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我们的贴心人”。
辖区情况的“活档案”
在地广人稀的乌拉特牧区,除了草原,就是戈壁。在这里,迷路是很常见的事。可宝音德力格尔总能从一块石头、一簇野草、一段河槽、一块树根的位置准确地找到方向和出路,甚至能从几颗羊粪蛋儿判断出距离牧民家的远近。从一开始的迷路到现在的“老马识途”,他也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从1999年开始,宝音德力格尔尝试在走访中绘制他自己的警务“地图”,每找到一家牧户,宝音德力格尔就掏出本子记下大致方位。有些牧户居住在戈壁大山中,景物单调,参照物也千山一面,即使是有牧区生活经验的人也很容易迷路。宝音德力格尔从宝日布嘎查开始“绘图”:东面是滩,西面是山,他以这个嘎查最主要的砂石公路川敖线为主线,一家一家标出牧户名,同时在图上标注出大敖包、小敖包、饲料集中存放点以及河槽的位置。在宝音德力格尔的地图上,只要找到一家牧户,就可以沿图所导方向找到另一户,并能准确掌握到其家庭人口情况。10多年来,宝音德力格尔不断修改调整这份地图,把管区5个嘎查平面图合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张反映全辖区牧民分布的大图。这张以宝音德力格尔一己之力绘成的图,于2009年被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录入警务平台,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片草场,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戈壁,都见证着宝音德力格尔坚毅的身影,他用执著、热情,默默守护着这片贫瘠而苍凉的大地,他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情怀,续写着乌拉特草原上“赛因察戈答”的感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