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民法典正式施行的第一年,也是“八五”普法启动之年。“关键节点,正需要检讨过往普法工作的不足,加以改进,求得适应时代要求的普法效果。”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高小玫提出提案,为进一步改进普法工作建言支招。
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普法工作。中共十九大科学提出了未来30年法治中国建设“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五”普法阶段,如何进一步改进普法工作,提升普法效果?“首先要提高普法认识定位。”高小玫表示,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普法工作定位要求也应相应提升。建议以培育法治文化为取向,在价值观层面开展普法工作;加大普法重视力度,监督各地各部门法定职责的尽责情况;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强化行业普法的有效性,同时避免其成为非执法部门普法免责的理由。同时,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内容,改变因循守旧的惯性,认识普法宣传的本质是“传播”,普及的重点在基本法治理念不在具体法条,以启发法治意识为追求,提升普法活动效果。
法治国民教育,是为青少年涂抹人生第一道法治意识底色。“只有有效的法治教育,才能使国民法治基础水准抬升,让一轮又一轮普法循环至更高水平。”高小玫建议,应当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健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治教育,补齐师资短板,如师范院校当设面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专业,中小学则设法治课程教师专岗,吸引法学专业人入职法治教育;精编法治教材,并引入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社会普法教辅读物;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的同时,鼓励并保障律师等社会法律人制度化地进校园参与法治教育。
“社会力量普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加以动员和组织。”对此,高小玫提出三种方法:一是支持和鼓励律师参与普法活动,由司法主管部门及律师协会计入其“社会责任”履行;二是鼓励和规范网络媒体平台开设法律人线上普法,并支持对线上普法的专业讨论;三是对普通法律人参与的线下普法工作,要开通进入普法单位的渠道,同时也给予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经费补偿,让法律人的普法情怀得以实现,造福社会。(周福志王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