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成都市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确定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全国试点城市,是全国唯一一个被纳入试点的副省级城市。
经过两年试点探索,成都市创新形成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三链同构”经验做法,通过“制度链”夯基垒台、“落实链”靶向发力、“效果链”评估问效,打造“制度保障、多元供给、效果评价、分析研判、反馈改进、质效提升”工作闭环,有效实现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阶梯式发展目标。
“法治成都12348”特开设“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专栏,展示成都市各地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天府新区。
四川天府新区:探索“五治融合”
助推村(社区)居民法治素养提升
图为太平街道于太平农贸市场开展国家安全日普法宣传
一
筑牢基层干部法治理念
坚持“政治”引领
01
02
让村(社区)干部在本职岗位必备的法律知识上下真功,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上用苦功,不断增强驾驭本职工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03
通过警示教育、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定期“回头看”等方式,对照反面教材,筑牢村(社区)干部自身的“防火墙”,通过反面教材的“洗礼”,让依法办事入脑入心,使村(社区)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中有法。
二
加强居民民主法治参与
夯实“自治”基础
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治理委员会、议事会、社区基金会等自治组织,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委会与各议事会规章、制度等,建立“村(社区)吹哨、街道(新区)报到”的呼应响应机制,及时解决村(社区)发展治理中的法治需求,依法开展村(社区)共建、事务共管。
以网格党组织为主渠道推进“三官一律”等专业力量进网入格,积极引导发动驻村法官、检察官、警官等人熟、地熟、事熟人员协助做好村(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治宣讲宣传等工作,组建区级普法讲师团队伍,定期开展法治宣传进村(社区)活动。
三
提升村(社区)德法融合
突出“德治”教化
坚持以德治为先,倡导“情为牵、和为贵、让为贤”的理念,创新开展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健全居务公开、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小微权力运行等机制,以法治化手段开展基层治理。
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文化公园、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红色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发展。
四
致力基层法治建设
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制定《四川天府新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职能作用,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法治创建工作,着力夯实基层法治根基,强化典型示范对村(社区)群众的引领作用。
五
拓宽居民普法教育渠道
发挥“智治”支撑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村(社区)延伸,实践证明,网络普法工作需要以量的累积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公民的法治素养水平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