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民众法律素养反映出一个城市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法治社会的标尺。尽管法律需求在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打击刑事犯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主要是经济法制的普及,现在更多地应该是民主权利、基本人权等的彰显。但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以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价值取向,始终应是一以贯之的。
民众的法治意识、法律素养直接决定着法律运行成本,进而影响着社会运行效率。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处处遇法,事事有法,不具备法律素质,势必寸步难行,只有不断强化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治信仰,城市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空间”要求。推进“依法治国”是涉及中国各领域、各方面的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性”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这对提升民众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成都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在总结成都市法治建设工作特色亮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全民学法用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尊崇法律,任何人任何情况都不得践踏。即便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也必须有特别的法律规定才能予以变通。规则是为所有人制定的,一旦为例外情况所破例,就会导致规则丧失权威,进而影响法律信用。而法律的权威被破坏,其后果是毁灭性的。建构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文化,非常必要。只有这种法治文化真正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普法才可以说是大功告成。《纲要》为此提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列出具体措施,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积极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墙报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建设尊崇法律的法治文化。我们满怀期待到2020年,“法治化”成为推动成都市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中最为显著、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依法治市工作整体水平全国一流。
(作者分别系成都市委党校法学部副教授、教授)
纲/要/点/击
党委常委会会前学法
每年不少于4次
《成都市依法治市实施纲要》亮点解读(四)
1
公务员录用
将测试法律知识
纲要摘录
制定加强成都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及年度学法计划。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和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政协常委会、部门办公会会前学法等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水平培训、考试及公务员录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建立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办事情况考查制度。
纲要解析
同时,我市还将建立公务员基本法律知识库,以及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水平考试制度、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市委党校将开设“依法治市专题班”。据介绍,为进一步加强执法司法人员法治能力培训,我市还将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为主要内容,分层分级分类集中轮训执法司法人员,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聚焦点击
作为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成都市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了一系列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依法决策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法律知识考试合格作为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的必备依据,推进干部学法用法的常态化、刚性化。
去年以来,成都市开办“法治大讲堂·公务员学法专场”,对成都市4.7万余名公务员进行法治轮训。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会前法治专题学习1300余场、3.8万余人次,公职人员学法守法培训3500余次、培训15万余人次,提高了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2
中小学100%配备
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
加强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办好“法治大讲堂”,扎实推进“法律七进”,突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村(社区)群众等普法。把法制教育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社会主义学院(校)和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中小学100%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加大“9+3”免费教育计划中法制教育比重。
2012年以来,成都市以“人人讲法·共建和谐”为主题,以“依法办事好干部大教育、文明守法好市民大讨论、法治文化暖民心大行动、送法惠民进万家大走访”四大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了法治大讲堂,有力地提升了全面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加快“首位城市”建设、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了重要保障。
3
今年将建成12个
大型法治文化设施
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水平的集中体现。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具有重大意义。今年,我市将完善法治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各区(市)县至少建立1个文化广场、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设1档定期的普法节目或者专栏。
与此同时,今年,我市将组织实施第二批法治文化民生工程,建成12个大型法治文化设施、21个县级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加强对各级政务中心、信访大厅、办证大厅、银行办件大厅等人员法治培训,完善相应法制宣传设施,着力打造一批法制宣传示范基地和示范窗口,提高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能见度。同时,组织开展重大法治课题研究,发布2014成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按照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要求,截至2013年底,成都市已建成各类法治文化基础设施4184个,包括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绿道、法治文化乐园、户外LED显示屏、村(社区)法制宣传栏等。
4
12348法治热线
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
深化全国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拓宽法治创建群众参与渠道,试行法治创建“市民观察员制度”,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监督常态化。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深入开展法治乡镇(街道)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活动,推进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诚信守法企业等活动。
今年,成都市将开展多层次的示范创建活动。修订完善发展城市创建测评体系,组织开展“2013—2014法治区(市)县创建”考核评估。推进法治城市创建“细胞工程”建设,深化法治示范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普法员”“我最喜爱的司法助理员”和法治书画(摄影、微电影)大赛等各类法治文化评比活动。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守法市民”活动,培育选树一批群众法制宣传先进典型。推行普法依法治理“市民观察员制度”,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社会参与度。
在法治创建活动中,成都坚持“群众制定标准、群众监督实施、成效由群众评判”的群众路线观点,打造透明化的法治创建测评流程。在法治县(市、区)创建考核评估的各个环节,全面邀请群众参与,充分接受群众监督:在媒体上公开发布消息,公开接受报名,保障测评人员独立性;在材料审核、绩效审定、实地察看和专家评估等环节全面实行抽签,保证测评分组公平;全过程在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现场监督下完成,保证测评过程公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多年的法治创建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目前,成都市已基本建立了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城乡一体的法律服务体系,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发展,城乡群众法律素质和全域成都法治文明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成都市有9个县(市、区)被评为省级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有6个县(市、区)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受表彰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黄鹏俸奎朱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