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题目答案及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政治考研政治考研

考研|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题目答案及解析如下,仅供参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

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

“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已上升为法律。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将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的原因是

法律为道德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最高层次的道德

法律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化和引领作用

【考点捕捉】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考点精析】

本题属于理解类试题。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它有其他行为规范不具备的强制性。将传统道德理念上升为法律,是因为法律能够保障道德理念的落实。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干扰分析】

B选项:法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予以排除。

C选项: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是一个人必须要坚守的底线。因此,本项表述错误,故予以排除。

D选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发挥的是规范和强制作用,道德发挥的才是教化和引领作用。因此,本项表述错误,故予以排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

历史的必然结论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的需要

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本题属于记忆类试题。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第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第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D选项。

C选项:本项与题意不符,故予以排除。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因此,它是一种

“多数人之治”的思维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思维

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思维

以法律为最高权威的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还规定了若干具体义务,这些具体义务包括

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尊重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二重性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顺序性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暂无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在依据、方式、价值、标准上均有明显差异。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

最高权威是法律还是个人

法律的多寡与好坏

规则是否普遍适用

有没有法律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人治思维则奉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纵览全局、牵引各方面的总抓手,这个共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强调的是法律的()

普遍适用性

优先适用性

不可调整性

不可违抗性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不可违抗性、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指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普遍适用性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享有和行使法定职权与权利,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优先适用性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弘扬革命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下列关于思想道德和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准则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

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

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

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

THE END
1.法律素质与法治素养的区别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https://wenda.so.com/q/1684041791216767
2.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公民法治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程。http://sxdygbjy.gov.cn/bgz/zgwz/art/2023/art_ba0bcda72db54f20adc5be3e004a0b52.html
3.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docx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 摘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日益全面化,其中大学生法律素养受到各界关注,尤其是作为招聘方的企业尤为重视。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有一定法律意识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7609372.html
4.法治素养,则是人们的()的综合表现,是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素养,则是人们的()的综合表现,是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品质和能力,对于保证人们尊崇法治、遵守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呢,答案在下文中哦。 法治素养,则是人们的()的综合表现,是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https://www.duote.com/tech/202209/259998.html
5.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妨概括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https://news.12371.cn/2014/10/27/ARTI1414340562014589.shtml
6.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改革探索/韩世强法律论文网[3]因此,要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传授给公民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二 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近年来一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5132615_1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