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敏:统战思维与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

1989年,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他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一文中指出:“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搞好民族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拥有众多信教群众的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十分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是当前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指出要全面把握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与此同时,他指出,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统一战线提到“最大政治”的高度,明确为重大战略问题,而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工具和手段。在论述我国民族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各民族大团结。这与统一战线的主题和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民族团结是源泉、基石和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二)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民族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善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他强调,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

(三)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总之,民族团结是统一战线画出最大同心圆的题中应有之义,既契合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这一主题,也体现统一战线凝心聚力这一根本职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凝聚人心,就是要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各民族的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在民族领域,就是立足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一)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才有前途、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这一表述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言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不是“外人”,而是“亲人”,各民族是骨肉兄弟,正所谓“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理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多元一体”向全世界彰显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

照顾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享发展理念,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把着眼点从照顾同盟者利益转向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将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民族地区实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西藏和新疆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政策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这两个地区的特殊政策,是由其特殊方位决定的,其他地区不要攀比。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必先稳藏,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他强调,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四)精准扶贫以增加少数民族的获得感

(五)尊重、维护和照顾利益既要多算政治账又要纳入法治轨道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指出,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而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新界定了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两项首次被正式宣布为中国的核心利益。民族问题的底线是绝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侵犯和动摇我国国家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决同境内外“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等国家核心利益。

(一)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了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法律

(三)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和保障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

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针对一些地方的民族工作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习近平鲜明指出,民族工作见物更要见人。他举例说,据有一位同志讲,在革命年代,畲族的同志没有一个叛徒,我听了这个话以后很感动,畲族群众革命的坚定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特别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他指出要用好两把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

(二)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他强调,希望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网络统战工作,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在民族工作中,要运用网络来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挑战。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做民族工作。“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二)领导干部要与少数民族人士交朋友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多交少数民族群众朋友,多听群众呼声,多办实事好事,切实做好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实际困难中,结下与少数民族群众深厚的民族感情,推动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多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平时多走动、多沟通、多了解信息,关键时刻就能发挥关键作用。这项工作要当成一件大事急事,赶快抓起来。

(三)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一定要团结在我们身边,做到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发挥好他们咨政建言、协调关系、引导群众、化解矛盾的作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是一个较大的群体,颁布在文化、艺术、技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他们思想活跃、能量不小,要纳入工作视野、加强引导,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培养一支政治上跟党走、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学识上有造诣、工作上有实绩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他首次提出了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特别”标准,即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数量上来了,但结构不尽合理,政工干部偏多,业务干部偏少,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复杂环境能力的干部少,梯队不完备、急用现找现象突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大胆使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当主官、挑大梁,还可以交流到内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把后备干部派到艰苦地方去锤炼,就应该包括去民族地区特别是情况复杂的地方,如南疆、阿里等地区。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本文从前提、意义、本质、基础、保障、目标和关键七个方面分析了党的统一战线与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理念方法。尽管古今中外都有民族问题,但毫无疑问,新中国民族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统战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显著标识,具体体现在: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有机结合,一般公共事务与统战工作的有机结合,治理行政与团结联合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成为全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最为成功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处理和解决古老而棘手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民族工作要念好“情、理、利、文、法”五字诀,树立五位一体的统战思维。情,就是要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理,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向各族人民讲清楚,做到晓之以理,增强与各种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辨别力和自觉性;利,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奔小康,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五个认同”,弘扬民族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法,就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本准则,强化底线思维,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引导各民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其中,情是前提,理是根本,利是基础,文是纽带,法是保障,要努力从五者关系上来考量和谋划民族工作,努力做到五措并举,凸显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反映了习近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战略构想,体现了人心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融政治统战、经济统战、法理统战、文化统战于一体,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统战工作不是权宜之计,更不只是工具和手段。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最大政治”。民族工作必须强化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统战意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牢记并贯穿主线和灵魂——统战理念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要牢固树立统战理念,突出战略地位,纳入全局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的局面,画出最大同心圆,服务“最大政治”。当前,在省级以下,党委统战部与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的合署办公日趋增多,既有机构编制改革的需要,也有更多地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效能作用的需要。在当前民族工作中,要力戒单纯事务和行政工作的倾向,努力做到行政性、事务性、经济性、政治性与统战性并举,寓政治性、统战性于行政性、事务性、经济性工作中,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应成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特色。

THE END
1.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重大关系20241109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第三、处理好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一方面,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另一方https://www.jianshu.com/p/b4cbc8db1ea5
2.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关键是从政治上看法治、在法治工作中坚持讲政治,这就https://www.ilawpress.com/article/detail?id=1096417949947795985
3.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内容提示: 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关键是从政治上看https://www.doc88.com/p-77787886596156.html
4.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中国司法》2022年02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关键是从政治上看法治、在法治工作中坚持讲政治,这就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DDSF202202005.htm
5.周佑勇: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研究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谋划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当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将其生动地体现在法治领域,特别注重运用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这表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http://www.mzyfz.com/html/2293/2021-11-02/content-1530306.html
6.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练习文章政治和法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治,政治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产生重要的 影响;反之,有什么样的法治也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法治对于国家政治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怎么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https://dazi.91xjr.com/article/practice/desc-56956.html
7.处理好“四个关系”深入践行能动司法近年来,兰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充分发挥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行政案件职能作用,依法行使审判职权,积极延伸司法服务,全力助推法治政府建设,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正确处理政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3-09/25/content_8906329.html
8.姜明安: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正确处理服务与法治的关系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和遵循法治(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对服务行政与规制行政的不同要求外,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不断推进的过程,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改革。改革与法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和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177.htm
9.2016年8月中心组学习材料——2014年10月23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于《求是》杂志2015年第1期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http://www.hazyy.com/yydj/dwgk/1763.html
10.深化改革与推进法治良性互动关系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这些论断,深刻阐明了深化改革与推进法治的关系。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高扬法治旗帜,坚持法治先行,以法治引领和保障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创造改革发展新业绩。http://www.sass.cn/109000/26350.aspx
11.关于政治和法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没有脱离政治法治;政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 AI解析 重新生成 最新题目 【单】如果人眼比作机的话,则相当于暗盒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依据社会舆论、( )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cdb49b0affe14dd4bdeed6e39fa206b2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