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治法治人治的历史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德治、人治、法治的关系就一直与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人治的独裁到法治的严苛再到德治与法治的兼顾,治国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文明程度。本文试着从德治、人治、法治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秦朝灭亡的历史来讨论德治、人治、法治对当今国家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人治;法治;治国理念

一、德治、法治、人治的概念以及关系

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治理方式,存在人治、德治和法治这三种形式。

人治,即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社会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有两方面含义。第一,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第二,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主义的法治和实质主义的法治,法治是二者的统一体。形式主义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三者之间的关系,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二者互不相容,“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而德治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德治曾经附庸于人治几千年。几千年的封建君权统治,留下如此之多的明君、正宦,他们的事迹流传也得益于德治,因为德治的主张是暖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实现中国的“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掌权所体现的贪婪、自私和欲望膨胀等一系列人性的丑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以史为鉴看待以人治为主的秦朝

从秦朝的法令体系來说,是与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仁”,讲的是人情,讲的是“父为子隐”,讲的是从小处做起先爱自己、爱家人再到大爱,儒家各个经典也体现着讲究变通的思想。儒家思想本源更倾向于支持“人性本善”,要每个人分别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社会的文明。

在人治,德治,法治的共生圈里,他们将法制与人治极度发挥,而极力的压制德治,使得矛盾剧增,最终导致灭亡。秦灭亡后汉几乎完全承袭秦朝的法律,然而汉朝却没像秦朝一样很快灭亡。秦用严法,行极政;汉用严法,行宽政(汉朝初年)。汉朝主张约法三章,无为而治,德主刑辅,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百姓对休养生息的要求,因此在沿袭秦制的几百年中也能长存。

三、德治、法治、人治的现代意义

当今社会也重视德治的作用,在推动建立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也在大力推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虽说人治与法治根本相对立,但是在古代统治过程中,依然有法治的存在,只不过是人治高于法治,统治者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可以无视法律,随意更改法律。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法律的创建和实施也离不开人,只不过如今不再是单个人的专制独裁,当今社会主张发挥人民的作用,更加注重民意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更加强调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追求。

可见,人治,德治,法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同时存在的。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这三者更是缺一不可,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状况下,三者共存,所占比例是不同的,在古代,人治占主要比例,德法居其次;在近现代,法治占主要比例,德治、人治居其次;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具体比例的划分,还需要依靠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来精确分析。但是在这其中,法治、德治、人治的具体含义应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事物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和更新的,比如,近现代及未来的“人治”已不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统治,而是指人在法治、德治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毕竟社会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产生,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主体。这是笔者所认为的德治、法治、人治在历史的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如果逆趋势发展也就是违反发展的一般规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治理一个国家,要合理的分配德治,法治,人治在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深刻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最优的分配比率,既能够发挥法治的规范引导作用,又能够发挥德治的道德约束作用,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THE END
1.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再反思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再反思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只有刑治。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控制模式,其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治,因其与封建专制制度、古代刑罚的纠缠,而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因此,搞清法治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gzhengguanli/316773.html
2.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一)“法治”与“德治”区别 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 “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https://xue.baidu.com/okam/pages/strategy-tp/index?strategyId=129721918908890&source=natural
3.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山东公务员考试网(www.sdgwy.org)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http://www.sdgwy.org/html/ggjczs/fl/202304/51_76955.html
4.德治与法制的关系7篇(全文)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法治、德治的结合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二者的组合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vuy5hfc.html
5.法治与德治的不同与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直接套用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这是由于法治和德治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法治与德治的不同 首先,法治的规范方式与德治不同。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尺度是法律,而判断人们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的根据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是人们的内心。法律不http://www.sass.cn/109012/48000.aspx
6.董仲舒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董仲舒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一、“德治”的重要性 “德治”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 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在治国方略上,董仲舒力主“德治”。董仲舒主张的“德治”,其内容包括“以义正我”、“以仁安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29/09/1256060_30107285.shtml
7.在社会主义,“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表现为?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法治与德治的区别 何为法治?法治与法制、人治、德治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https://www.zuoyebang.com/question/8a3dc39f40b592fa46717934a6bd9586.html
8.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内容提要: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基石,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稳定、公正的社会秩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深刻地反映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作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既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深受良知和道德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2898490%3F%26
9.下面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是()下面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是()。 A.依法治国比以德治国更为重要 B.以德治国比依法治国更为重要 C.德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 D.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D 【解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党治理国家的重大方略。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保障,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https://m.ha.huatu.com/2019/1229/1618672.html
10.稳妥把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先锋文汇文章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其中“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这一要求,阐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对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4449585
11.谈法治与德治,不是要在“最好的法”之治和“最好的人”之治间二选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罗传芳认为,明确德治和法治的定位和作用,需要引入一个历史视角或时空概念。她表示,从历史上看,不论东西方,在古代相对简单的生产交换条件下,在人和人之间更多地受到地域和血缘关系支配的条件下,都比较强调德性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传统社会更多依赖道德和伦理,而现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