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内生与传承理论前沿

核心提示: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公民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生成路径、范围指代以及价值立场不同,前者具有内生性、滞后性和工具性,后者具有内在张力、规范性和价值指引性。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当代传承,是社会先进文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法治建设步伐提速营造良好的文化基础,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

【摘要】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公民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生成路径、范围指代以及价值立场不同,前者具有内生性、滞后性和工具性,后者具有内在张力、规范性和价值指引性。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当代传承,是社会先进文化。法治文化建设为法治建设步伐提速营造良好的文化基础,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律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

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是在文化层面构建国家法治体系的核心概念。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不管是法治文化还是法律文化,都对公民的生产生活形成了规范和约束。培育良好的法律文化,可以为构建法治国家凝神聚力。而厘清二者的关系和特征,则是文化层面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首要诉求。

文化之于法治与法律的意蕴

法律与法治体现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价值。法律属于制度范畴,是一套由法律思想和具体条文组成的规则体系。法治则是以一定思想理论作指导,运用法律规则管理国家的实践活动。莱顿大学法学教授本德勒指出,“实质性要素、保障性要素和程序性要素是法治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质性要素体现法律、法律解释的正义原则,个体和群体的自由、权利必须受到保护;程序性要素着重于政府守法、依法治理和民主;保障性要素侧重法治的保障机制。三个要素有机统一,是构成法治缺一不可的要素”。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而法治的又能进一步促进法律的完善与进步。

基于法律文化结构层面,中国法律文化分为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显性层面表现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具体法律条文和制度;隐性层面表现则存在于思维当中,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与观念。二者统一于法律文化协调的内在精神实质。有形的、实体的规范、制度、设施与无形的、形而上的法律意识、法律形态应相适应、协调统一。中国当前的法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显型层面与隐型层面的分离。学者梁治平认为,“法律的实践与人的价值观念不具有同一性,制度是现代化的产物,意识则是更近于传统的”。

法治是国家发展过程的必经之路,中国的法治道路选择是正确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法治道路的选择为培育法治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良好环境和基础。但目前,我国法治道路选择成功和法律实践遭遇困难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其原因在于显性与隐性结构的背离导致现有法律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缺少协调和适应。为此,构建和谐的显性和隐性层面的法律文化,便成为新时代法律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共生。法治文化颠覆了法律悖论,承载了法治精神,推进了法治建设的步伐,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现代化的基石。法律文化是培育法治文化的基础,为政治、经济、宗教等文化提供创新土壤和理论保障。以法律文化培育法治理念,为实施立法、执法、守法等要素提供思想和环境保障,将推动构建文明的、先进的法治文化,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内生性

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具有内生性。法治文化植根于法律文化,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接轨,必须发展和创新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创新法律文化、构建法治文化的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面临着内部的困境与挣扎、外在的排斥和催促。这一特殊境遇,赋予了中国强烈的重述身份独特性与民族自豪感的动力以及崛起与自强的意志冲动。法律文化的内涵外延包含法治文化。平等、自由、民主、人权等内在价值标准决定了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内在一致性。法治文化的内在张力和背后预设成为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重要区别。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包含的基本价值准则彰显了法治文化的正义精神。法治具有政治现代化的内涵,是政治实体和实践主体认可的价值共识,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实现的价值目标。梁启超曾经指出:“法治是文明的基本标志。”法治文化致力于改变法律文化、塑造法律文化,改变法律传统规范形态、外在表达以及制度框架,实现法律文化的重塑升级,形成一种与法律文化不同的方式。

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传承性

中国法律文化固有的工具主义、和合主义、实用主义以及集体主义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法治文化必须改造和创新法律文化,克服中国法律文化的滞后、腐朽因素,实现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现代化接轨。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首次提出法治文化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指明了方向。建设法治文化成为我们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建设和培育法治文化有着重要的战略背景和政治动因。改革开放之初,法律文化研究一度盛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逐步完善,法治环境逐步优化,法律文化研究日渐式微,逐渐为法治文化研究取代。学术研究的变迁表明了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内在实践逻辑的一致性,昭示着我国法治文化的进步与成熟,也充分阐扬了学术研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

其次,做好法律文化的传统沿袭。法律文化是前现代民族价值观与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和描述。这种法律文化延展至当下,主导国家政治法律生活,支配人们政治法律行为。世界范围内,每一种类型的法律文化,背后的文化沿袭和张力都要求扩张其价值观,将地域化的法律文化拓展至更宽阔的领域,开辟法律文化新模式。作为历史实践的沉淀物,法律文化是固定的,预设法律文化是徒劳的,不符合法律文化一贯的同质性、价值性和观念立场。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AdriaanBedner.AnElementaryApproachtotheRuleofLaw,HagueJournalontheRuleofLaw[J],Vol.2,Issue01(Mar.,2010),pp.48-74.

②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一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THE END
1.关于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1、联系 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法律文化为法治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而法治文化则进一步弘扬了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2、区别 法律文化强调的是对法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而法治文化则更注重法律的实践和应用。法律文化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法治文化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67162503787915125.html
2.法律体系法制体系和法治体系的区别包括()。本题考查法律体系、法制体系和法治体系的区别。(1)内容不同。法律体系、法制体系中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https://www.shuashuati.com/ti/5731c66b207a4381bd3ba3651d88cb83.html?fm=bdbdsb2deb77d30ef6ca889aae6d62ea0911e
3.法治和法制有何区别?在守法方面表现为,官员首先应当守法,普通公民在法律制定严重不公的情况下,有法律不服从和政治不服从的权利。总之,形式要件是价值要件的外在表现,价值要件是形式要件的内在依据,理想的法治状态是形式要件和价值要件的有机统— 法治的配套环境,是与法治理想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一般来说,现代法治要求实施民主https://www.gzhgz.com/show-1655-7269.html
4.简述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精选6篇)德治与法治的时代内涵 1.1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在中国,德治思想要源于西周。范文澜先生说,商是“尊神文化”,周是“尊礼文化”。而这个礼的实质存在,就是周朝的德治思想。西周之初,周公摄政,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并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于巩固周天子的统治,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8ha1l2t.html
5.“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大咖说法不过,从这篇中译稿的内容来看,全文当中只有两处出现了“法律文化”一词,且全部集中在全文末尾的一段文字里面:“陪审法可以看做法律文化的出发点。在这法律文化中,国家即对于犯人亦不加以敌视,虽对于犯人亦不欲以力来解决。” 差不多四年后,牧野英一的另一篇原先刊在日本《中央公论》1934年6月号上的文章,由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20-08-25/content-143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