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的法治意义

公布日期:2011-05-31施行日期:2011-05-31现行有效

基本信息

发文字号

效力级别

时效性现行有效

公布日期2011-05-31

施行日期2011-05-31

发布部门

正文

在千呼万唤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于今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长达13年的曲折出台历程以及在理论界所引起的学术争议,使得它一诞生就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可以说,《物权法》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尤其是法治意义,已经超出了该法案本身。《物权法》的宪法根据

无论是从基本原则、立法理念,还是从具体内容来看,《物权法》具有充分的宪法根据。

《物权法》的法律地位

《物权法》属于民事基本法,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重要的民事权利主要有三种,即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对于通常因合同产生的债权由合同法调整,因智力成果产生的知识产权由知识产权法调整,而对于因有体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物权,则缺乏相应的专门法律规范调整。虽然《民法通则》里有关于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和笼统,难以真正成为物权保护的有力武器。而《物权法》则对于什么是物权,物权的内容,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以及物权的保护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为保护平等主体的合法的财产权利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这对于维护宪法所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和谐有序的财产关系的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物权法》共分五编,即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整个法案分层次地对于物权的取得、物权的流转和物权的保护作出了逐一规定。在总则中,法案对于有关物权的基本问题,如物权的概念和内容、物权保护的基本原则等作出了基础性的规定,为物权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在后四编中,主要是对作为具体物权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以及占有的事实状态作出了规定。从内容来看,《物权法》的核心是产权,即通过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为规范民事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物权法》是民法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特别是法案中规定的私人所有权,与宪法中所规定的私有财产权遥相呼应,加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

《物权法》秉承了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规定在部门法中的具体化,这对于构建以宪法为母法的法律体系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该法案扩大了私法的自治空间,对改革的探索成果给予了肯定,同时对于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进行了有力规制。可以说,《物权法》将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物权法》的法治意义

法治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理念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而保障的依据正是宪法和法律。对于作为财产权的债权和知识产权,我国已有专门的法律规范给予保障,机制也趋于完善。而对于物权,一直以来都是《宪法》和《民法通则》的一些基本规定加以保障——由于在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操作依据,这些基本规定往往形同虚设。《物权法》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为宪法中规定的私有财产权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保障,使宪法不再作为国家根本大法高高在上而远离公民生活,这对于树立宪法在民众心中的权威、促进宪法在社会上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物权法》对于物权保护的平等原则和平等机制是对宪法的平等原则和宪法规定的平等权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弘扬宪法的理念和精神,对我国法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THE END
1.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期刊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 陈金钊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威海,264209 引用 分享 打印 摘要:法律思维即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思维定势(法律观念、价值等)和思维方法(法律推理、解释、论证以及思维程序)等要素.作为一种专业思维,法律思维是法治社会法律最基本的思维形式.运用法律处理问题首先应实现由日常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syj200306010
2.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1)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效果与公民的法律意识密切相关。上述材料说明,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2)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保障公民普遍守法;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有助于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https://m.66law.cn/lawyers/s240283731603f_i785968.aspx
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文化建设意义探讨(二)法治文化建设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 文化一旦形成,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法律,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的道德最初源自于对封建文化的理解,使得文化又具有了一定的规范力,将文化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人们又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对法律进行解释,有的会做出法律本身所https://weibo.com/p/230418835588f90102vbcg
4.论法治与德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近代西方法律文化。法治是***的产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治和宪政紧密相连,没有宪政就没有法治;法治的核心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而且它本身也要为法律所支配;法治最基本的原则是“法律至上”和“法律眼前人人同等”;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式和社会控制模式,又是一套价值系统,目标是理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faxue/122825.html
5.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制度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制度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思想、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法前平等”、“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https://news.eol.cn/lzmzl/202211/t20221107_2254198.shtml
6.皋陶,开启法治对民众的亲切抚摸皋陶对于后世法律和法治的意义 皋陶,把法治与安民有机连接——《史记?殷本纪》引《汤浩》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以法律手段确保治水胜利完成,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促成民众安居乐业。 http://sh.wenming.cn/pudong/pd_wmcj/pd_jyjl/201507/t20150724_2752457.htm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与原则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作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60&bid=1419&cid=16980&nid=16982&pg=1&ivk_sa=1024320u
8.专业视野论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法律定位三、二者关系的理清对法治的意义 (一)对于公民权利保护的意义 所谓法治,即为“法律之治”,它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因素的掺入,其用语是冷静的、准确的。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使刑事违法性在司法和守法当中提到了首要的位置,这使得法律的适用与遵守明朗化。减少了由于社会危害性这种不确定因素对于个人权利分割的可能性。同https://www.cdslsxh.org/389/1077/815366
9.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