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三个维度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完善

作者黄颖琼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上了历史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为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提出了新的使命、更高的要求、更系统的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从高度上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作用再提升

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我们党对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发挥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强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化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一场深刻革命”表明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思考判断,也有力彰显了我们党坚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三个关系”科学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坐标定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的高度重视。“三个作用”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作用的论述,反映出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并将其提高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高度。

二、从广度上对全面依法治国治理领域再扩展

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就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各领域的法治化,体现法治的全覆盖、全方位、全时空,彰显法治的全规范、全保障、全引领。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要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说明全面依法治国已进入由点向面不断拓展的新阶段。“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一命题内涵丰富、意义深刻,一方面意味着法治对治理领域的广覆盖。要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另一方面意味着法治对治理领域的全面延伸。各方面工作都要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程序、法治的方式、法治的机制开展,实现法律规范全覆盖、依法治理全链条、良法善治全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也是系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使法治成为引领、规范和保障国家各方面工作的“轨道”,通过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推进和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三、从深度上对全面依法治国重点任务再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要求,并深刻阐述了其学理内涵、目标导向和重要举措,实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针的历史性升级,体现了新时代法治建设更全面、更科学、更有效的特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完善形成的,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我们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THE END
1.七下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提纲(1)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至上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法治精神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2)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3)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https://www.jianshu.com/p/7d251051687e
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5.在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命题下,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正确 √ 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1.根据本讲,法治文化上存在的问题有()。 正确√ A.历史上形成的人治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联系”的重点,强调相关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730/8063020075006115.shtm
4.《法学》课程思政:法治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联系.pptx思政中法治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通过讲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精神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法学课程思政中法治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公平、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846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