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治精神的培育调研报告

民主法治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块重要基石。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法治精神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缺的思想基础。日前,我院针对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培养法治精神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法治社会,社会成员具有普遍尊崇法律、遵从秩序、宽容独立、维护和谐的法治精神,并在整个社会形成这种风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思想条件。建立在法治精神基础之上的社会,才可能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古人所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使法必行之法”是有的,这就是人们通过修养而形成的“心中之法”,即法治精神。

二、培育法治精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被人治所代替,法治精神也无法成为民族的整体精神。目前我们的社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大量存在,宪法和法律在现实中不被尊重、不被遵守,被漠视、被践踏,导致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缺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法治精神就无法培育,法治社会就更无从谈起。

三、培育法治精神所应具备的价值理念

法治精神是人们内在思想通过行为而体现出的风气和习惯,需要人们内在的观念和信仰作为支撑。支撑和谐社会的法治精神可以归纳体现为法律至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遵从规则、诚实信用、权利本位、主权在民、权力制约和正当程序等价值理念。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有赖于如下观念的形成:

1.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至上的观念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宪法和法律的无限的崇敬和自觉的遵守,体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优先考虑和遵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它要求我们改变长期以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为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树立起法律至高无上的观念,尊重、维护和遵守宪法和法律才可能成为风气和习惯,遵从规则、诚实信用、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才有希望建成。

2.平等自由观念。平等和自由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和重要内容。没有平等和自由观念,法治精神便失去了灵魂。平等观念的基本点在于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享有法外特权。自由观念的要旨则在于在法律的范围内不受人为限制地自行其事、自负其责,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长。平等、自由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宽容精神,承认、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见解、主张、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是说只有互惠才能互助,才能带来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长久与和谐。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言,平等自由观念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执法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民众法治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进程。

3.权利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对宪法中确立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清楚的认识,知晓自己权利的正当性、合法性、可行性及其界限,唤醒人们对法律价值的感受、体验和认同,使公民勇于将纸上的权利转化为现实中的权利,并对他人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的生长和法治精神的培养。

4.人民主权观念。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就是要认识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独立地位、独立人格的政治权利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公共事务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主人翁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责任感,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

5.诚实信用观念。诚实与信用是社会的黏合剂,正是在诚实与信用的前提下,人们才对人际关系、对未来充满了预期;反之,离开了信用,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和睦相处,维系社会安全的成本就会成倍加大。诚实信用观念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培养法治精神的对策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将法治精神植入民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氛围。

普及公民法制教育、形成全社会法治风尚,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法治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经常地、系统地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必然能收到实效。我国经过多年普法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法治水平和法治意识明显提高,这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从客观上说,法治也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和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

2.培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精神,构建守法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立。

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及公民与自然的良好和谐的关系,其中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实施宪法和法律,就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如果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较强的法治精神和较高的法治水平,在工作中一切以法律至上,自觉尊重、维护和遵守宪法和法律,就会树立起法律神圣的尊严和威信,并为全社会树立榜样,就能够比较容易在全民中形成一种尊法、护法和守法的风气和习惯。反之,则会助长人们对宪法和法律“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观念,导致人民群众对宪法和法律的否定性评价,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法律信仰危机的发生。而且,如果他们缺乏法治精神,没有自觉尊重、维护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习惯,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机关是否能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运转,也将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

3.司法部门公正司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保障。

司法部门公正司法有助于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心,增强民众的法律信仰。作为法律职业人的,不仅要娴熟地掌握法律条文,而且要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条文的立法精神与价值取向,更高层次地领会“法”的价值。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强化其法治精神,自觉地树立“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检察官作为法律职业人,只能服从于法律,奉法律为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忠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真正的司法权威。同时,还要将法律至上理念与大局观念、法制统一观念、权利平等保护观念、保护弱者观念、程序正义观念等联系起来,不能抛开法律。法律至上理念的确立,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法治环境,形成国家统一的司法力量,避免各自为政、各司其法的人治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THE END
1.七下道德与法治期末总复习提纲(1)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至上成为我们的真诚信仰时,法治精神就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2)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3)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https://www.jianshu.com/p/7d251051687e
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5.在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命题下,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正确 √ 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1.根据本讲,法治文化上存在的问题有()。 正确√ A.历史上形成的人治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联系”的重点,强调相关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730/8063020075006115.shtm
4.《法学》课程思政:法治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联系.pptx思政中法治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通过讲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精神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法学课程思政中法治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法治精神的内涵:公平、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846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