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塑造学生素质并弘扬卓越精神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德育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两点看法。
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学习知识的有需求,还有人际交往、获得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学生社会面知识学习的需求。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与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准确认识德育教育内容和教材学习内容,并将其进行深度融合,以期在解读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最佳效果。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主要包括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热爱学习、孝亲敬长、爱家乡、爱祖国等教育活动,做到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个人文明行为方面,“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文明用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践行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仅靠“说教”来进行授课,这对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课程的基本特征,优化设计教学方式、活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社会资源,为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讲文明,懂礼貌”时,在充分讲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可组织开展有奖竞答活动。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竞答小组,在详细讲解竞答的规则与纪律后,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在生活中见到老师、同学时,是否要使用礼貌用语问好”等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抢答,最后为获得分数最多、纪律保持最好的前三名小组成员颁发奖励。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以及德育教育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运用信息化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实际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提升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和德育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为了高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关联。教师要为学生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拉近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对生活中“不乱扔垃圾”的行为讲解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乱扔垃圾对我们生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同学们这样做过吗?”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作答。然后再给学生一一讲解乱扔垃圾对我们生活及环境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考虑德育教育的影响因素,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例如,上课前提前在教室门外等候、进入教室后向学生问好等。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储备知识,提升教学技能,灵活运用德育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探究德育教育的高效渗透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