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家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涵义法治是贯穿核心价值观基石与核心

记者街采:你理解的“法治”是什么?

受访者:北京某大学在读研究生周峻旭

地点:大学校园内

回答:法治,是指具有立法权的机构,按照信奉的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制定出法律,让全体成员或特定成员遵守,同时也使得社会生活在法律下得以治理。

受访者:北京某公司市场部经理熊伟

地点:北京市凤凰城小区

回答:法治,就是依法治理。法就是规则,治理则需要依据规则来治理,法和治相辅相成,这样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不会乱。我认为在核心价值观里,法治是最重要的,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有力有序推进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受访者:北京律师靳学孔

地点:律所办公室

回答:法治是指依法治国,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权力、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公民的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障。

“法治”在当下中国,是个高频词。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法治不仅是衡量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石。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学者均持此观点。

如何理解法治

法治或许是一个多义、多层次的具有理念、制度和行为内涵的概念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看来,法治本身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法治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离不开法治;在落实平等的过程中,更需要法律制度加以支撑;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必须依法办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乔新生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对《法制日报》记者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法治,其他价值观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无所依附。

胡继晔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认为,法治其实是人们长期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人们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要尊崇法治的权威而非个人的权威?主要还是人类在几千年历史中无数次博弈的经验教训。如果自己不是法治的真心拥趸,最终可能连自身的安全也无法确保。因此,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结果使得合作、法治成为更好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我们应如何理解法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认为,法治或许是一个多义、多层次的具有理念、制度和行为内涵的概念,在理解上,可以作进一步地解析。

在理念层面,法治主要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的理论、思想、价值、意识和学说等;

在制度层面,法治主要是指在法律基础上建立或形成的概括了法律制度、程序和规范的各项原则和行为规范;

在运作层面上,法治则主要指法律秩序和法律实现的过程及状态。

法治之于社会秩序

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格依法办事,才能实现社会公正

“如果离开法律的标准和依据,脱离法治的程序和制度,放弃司法解决矛盾纠纷的终局性机制,实行少数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的人治,坚持‘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信奉或者推崇‘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做法,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长治久安地解决社会纠纷,而且还会极大损害法律和法治的权威,危害国家的法治基础和社会秩序。”李林说。

在乔新生看来,如果是不合理的社会秩序,那么就应该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加以调整;如果是不公正的社会秩序,那么就要通过法定的程序,修改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从而在法律的层面上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

乔新生认为,社会秩序应当放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时空环境中加以分析。只有按照程序正义的原则,妥善处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

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不能因自己的主张没有得到支持而认为司法不公,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而认为社会不公。

“可以这样说,社会公正不是个人的感受,而是社会的普遍感受。实现社会公正既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同时也要求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乔新生说。

法治之于道德建设

加强立法,堵塞漏洞,加大对于违法败德无德行为的惩处力度

近年来,社会上“见义不敢为、见义不想为”、见死不救的现象时有发生;“毒馒头”“毒胶囊”“毒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黑心棉”等有毒有害食品用品也不少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依然存在。

“所有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当下某些道德规范缺失和道德功能失范、败德无德行为的成本代价太低,也说明我国法律对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某些滞后和不足。”李林说。

“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法治的‘水源’之一。”李林说,如果一项法院判决有可能导致人们不敢见义勇为,不敢救死扶伤,不愿扶老携幼,不愿拾金不昧,那么,法官就需要特别审慎地对待,否则这种司法判决就可能陷入“赢了法律,输了道德”的困境。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我国法律规定不得杀人放火、禁止抢劫盗窃、故意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保障人权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李林认为,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制定诸如“见义勇为奖励法”等法律法规;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加大对于违法败德无德行为的惩处力度。

当然,对于“见利忘义”“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公民应当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公民责任。权利意识的觉醒是近年来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在现在、未来都将成为法治社会形成的基础。”胡继晔说。

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指路明灯。乔新生认为,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妥善处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才能推动文明进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能使国家富强。

THE END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主要思想内涵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kxNTY4Ng==&mid=2247488988&idx=1&sn=1dc4ec5c8e6b21ca39e84f10a1469fc9&chksm=ec19c1d5db6e48c3cc0b3e6d04340a8564cdb5a5ce570264bd19a1505e7fa7dcbc62ad879a02&scene=27
2.对外关系法施行一周年丨推动实现对外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丹认为,对外关系法将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坚持的对外大政方针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其内容涵盖了我国对外关系、对外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法律形式充分体现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法治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444778029720956&wfr=spider&for=pc
3.H.罗森布鲁姆的观点,法学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法治,它的核心的根据戴维.H.罗森布鲁姆的观点,法学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法治,它的核心的价值包括()。正确答案:程序性的正当法律程序,个人应该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公平的价值取向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可分解产生尿酸的物质是( )。 A、鸟嘌呤 B、β-丙氨酸 C、乳清酸 D、阿糖胞苷 E、胞嘧啶 点击https://m.ppkao.com/wangke/daan/fe14909a8817495f9ab8e072d6ca0402
4.九上道法核心观点:第四课中小学一对一学习中心10.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1.厉行法治的基本要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2.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3.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有规范作用,道德有教化作用。强化法律对道德促进作用以及道德对法治文化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https://bj.xdf.cn/ucan1v1/chuzhongfudao/quanke/140627.html
5.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西方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良法之治与法律权威的维护。以这一代表性观点为基础的西方传统法治思想经历了资本主义几个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治理论体系。其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人权正义论、权利制约论等理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http://www.sdcourt.gov.cn/dyzy/551590/551592/dlsqq/jyzd26/9133548/index.html
6.规范性行政文件合法性审查问题与策略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法治意识弱,审核机制不健全,审核制度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等,成为了制约合法性审核工作有效开展的机制障碍。 (一)起草部门法治意识弱 问题意识差,有的起草部门起草的文件缺乏特色,不切实际,照抄上级文件。引用法律错误,有的起草部门引用法律、法规条文不准确。有的在起草文件时,相关内容有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37980.html
7.法治文化建设在基层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发挥通过对苏东坡的法治思想和法治价值的研究、提炼、深化,形成了以苏东坡法治思想为代表的东坡法治文化,其核心观点包括“以人为本、德法相济、宽严适度、良法善治”等。东坡法治文化对今天眉山的依法治市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对眉山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影响上,苏东坡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充满责任、勇于担当的好官,http://www.scpf.org.cn/m/view.php?aid=20631
8.法家法治思想(精选6篇)在这种法治中,人们要树立的是法律至上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和正义的价值。 但是,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用现代法治的视角来看待法家理论时,自然不应忘记它的种种缺陷,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法家思想中有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能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法家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3sl449qf.html
9.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规划》提出新发展阶段立法工作总体要求是:“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
10.哈耶克个人视角下的自由分析——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通往奴役阅读本书后,我想从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与法治自由三个方面阐述哈耶克个人视角下的自由。一、经济自由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在古典自由主义下,政府的干预经常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将政府排除出经济领域,让经济生活自行其是,让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数的个体理性的计算来引导经济生活的调整,即“社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37849/
11.景汉朝:民事诉讼实践法学研究的创新方向与重点任务(一)紧扣民事司法实践及相关领域的法治实践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同志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习http://www.procedurallaw.cn/info/1021/6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