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运用
作者:韩庆龙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是指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
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
内容,结合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信息处理、参观探
访等实践性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高道德判断和法治观念,
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富有新意和挑战
性,遵循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性特点,注重课标中对评价的落实,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关
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架起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桥梁,实现知、
情、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目的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为
原则,进而让学生在主题鲜明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
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为学生形成适应社会
发展与个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奠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原则
新课改强调品德培养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儿童的
生活是多样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
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来涵养他们的德性。我们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看到一些
平时看不到或者熟视无睹的,但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可能的生活,并引导他们尝试过这种
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原则要求作业的设计紧扣教材内容,设定明确
的作业目标,作业的目标设定要有针对性,突出儿童特点,不空泛。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9课“生活中离不开他们”教学后,可以设计“劳动岗位大体验”主题实践性作业,作
业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不同岗位劳动者的艰辛和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样作业设计
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原则
生活德育论强调要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儿童的
成长和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体现知行合一,从“学科内容
为主的课堂内”转向“以生活为基础的课堂外”,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行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
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11课“我是一张纸”教学后,可以设计“废纸妙用”主题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亲自搜集与查找废
纸妙用的方法后,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地落实节约用纸的行
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主体性原则
鲁洁教授一直提醒我们道德教育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道德教育要落实尊重
儿童的理念,力求呈现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和童趣。为了让小
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能够符合儿童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
设计的主体性原则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实践性作业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对于
能靠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同学间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学生不能自主完成
的实践性作业教师和家长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但不能包办。例如,统编版五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第3课“弘扬优秀家风”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弘扬我的家风”主题实践性作业,可
以将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两个内容:一是传承我的好家风,二是践行我的好家风。在完成《传承
我的好家风》这一内容时,学生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通过“学生问、家长讲、共同立”的方
式,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挖掘、整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好家风;而在完成践行我的好家风这一
内容时,学生则需要通过“日行一孝”“今日我当家”等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加以落实自家的
好家风。
(四)小學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过程性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
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
识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