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准确领会把握精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频道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中华民族的维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向世界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三十年,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201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科技、经济、文化各领域持续发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的社会法制体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中国人感受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真切体会到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方方面面可以感知的变化。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维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方“唱衰”声中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我们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功,有力地印证了社会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愈加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人类社会的维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意味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在很多国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儿”,却正在中国次第上演,中国的脱贫实践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秦慧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根据新时代要求,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总体建设布局,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创新点和突出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新探索。

用两个“根本”定位政治建设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

用“集中统一”定位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定位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回答了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特殊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党的前进方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做到政治强,就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忠诚老实”是体现一个党员讲政治的先决条件,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政治性的基本要求,只有对党对人民做到了“忠诚老实”,才能形成坚强的党性力量,才能做到“公道正派”。“公道正派”是一个党员的基本道德修养和准则,凡事处以公心,才会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才会“清正廉洁”执政,执政效果和党的公信力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磅礴力量完成历史使命。这个价值取向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和未来指向,在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关键所在,使命呼唤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把党建设成为政治强党性强的执政党。

以“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着力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

刘金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这一要求表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持久性功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体具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人民主体性。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宪法的基本属性和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不是某一部分人和某一社会阶层的法治,而是全体人民的法治,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是以全体人民为核心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受益者。二是历史传承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我国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递进而来的,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法治文化质素,葆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三是体系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是一个保守孤立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观念系统,其一方面主动吸纳西方发达国家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当代各国法治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与时俱进,正在全方位地与当今世界法治文化接轨。四是发展渐进性。人类文明史和西方法治文化史均表明,建立一种完备、规范、科学的法治文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概莫能外,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立基固态、循序渐进。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要性

如何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

(作者系哈尔滨市人大农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赵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明确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这个判断的指导意义极其重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到十八大生态文明进入“五位一体”的整体部局,特别是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仍需更大作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们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优质生态产品仍然总体短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要矛盾的综合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被明确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重大论断阐明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期盼,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

“美丽”写入强国目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增加了“美丽”二字,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了“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尽享自然的宁静、和谐与美丽,是新时代党的神圣责任与使命。

在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等世界性难题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绘就美丽中国新蓝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很大的探索性,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确权和管理体制整合难度较大、有的改革落实需要相应修订法律法规、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等。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工作部署,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这些改革举措,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直面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中的突出问题,旨在提升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旨在从最棘手、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实施专项行动;旨在建立配套政策法规,改革组织架构。

THE END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民主法治建设的解读二、新时代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总纲领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9时17分,习近平总书记用了12个字,概况这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http://www.sxdpf.org.cn/info/info_info.aspx?info_id=13330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https://www.wbc.edu.cn/plus/view.php?aid=3116
3.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必要性论析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其内涵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发展,则为法治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http://www.sass.cn/109000/32260.aspx
4.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永慧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保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深入理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性。必须通过法治途径,将美丽中国的各项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内化于心、https://theory.gmw.cn/2023-09/19/content_36843049.htm
5.学习交流队伍建设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需要认真总结新时代立法工作实践经验,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形势新要求,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机制,规范立法活动,为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http://www.sxzf.gov.cn/html/212/129327.html
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华民族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1/t20240126_2111149117.html
7.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对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总体目标、重要举措做出了全面部署,是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