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这一论断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是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新时期立法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并提出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4年9月,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已经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治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治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治保障。它的形成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推进民主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多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成绩斐然。

第一,法治政府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行政法,即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为、救济与监督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总体上保证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救济与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有法可依。

第二,政府行政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在坚持抓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和强制权以及综合执法工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三,行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规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行政问责明显加强,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行政权监督和行政问责的制度体系总体形成,监督和问责逐步朝着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法院的监督,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监督和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公开政务信息,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拓宽公开办事领域。

第四,行政机关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增强。通过各种依法行政的培训、考核机制,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越来越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通过开展行政调解,进行行政复议,处理劳动争议,加强信访工作,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依法妥善处理和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和行政纠纷,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注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应急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类应急预案为骨干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依法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我们党高度重视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改革任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作出了不断完善司法体制的改革部署。通过几轮司法改革,我国司法制度不断完善,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第一,优化司法机关职权配置,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案件执行体制,建立统一管理、分权制约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探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统一裁判尺度,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成为看得见的公正“参照系”;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侦查和刑事审判活动、监管场所、刑罚变更执行等环节的法律监督,上级检察院加强对下级检察院审查逮捕工作的监督制约,防止错误逮捕和“以捕代侦”;理顺上下级法院关系、改革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度,依法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深化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实行办案过程和结果全面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建立,让民众参与司法,使监督者也受到监督。通过多管齐下的改革,促进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提升司法机关公信力。

第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修改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完善刑罚结构,提高对严重犯罪的惩治能力,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制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落实辩护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贯彻“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减少死刑罪名,严格限制和慎重适用死刑;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帮助曾犯罪人员积极融入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宽处理机制,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帮助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第三,完善政法队伍管理体制,提升执法司法水平。实行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将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取得律师资格和担任公证员的考试纳入国家司法考试。从2002年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近50万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与此同时,政法各单位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创新培训理念、方法和手段,使培训更加贴近执法实践、符合执法要求。5年来,全国共培训法官150万余人次、检察官75万人次、公安民警60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干警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通过完善律师制度,明确了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定位,切实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促进了律师业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律师事务所1.82万家,律师队伍发展到21.5万人。

全社会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以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日益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的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6个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已连续实施6个五年普法规划。目前,“六五”(2011—2015年)普法全面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普及,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泛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他们知法尊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要求他们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则要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五五”普法期间,加强公务员岗位职能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全国共培训公务员4200多万人次,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考试2700多万人次;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3.35万多期,培训人员290多万人次,举办讲座、报告会5.13万多场次,参加人员620多万人次;培训农村“两委”干部1200多万人次,培训农民工1.56亿人次,提高了农民法律意识。

重视普及法律知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省”(市、县、乡、村),开展法治城市和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各部门、各行业成立由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普法工作的领导。

从1994年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举行100多次集体学习,其中有近30次是关于法治建设或者涉及法治内容的。中央政治局带头进行法治讲座和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理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也举行一系列法治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集体学习法律知识已形成制度。

THE END
1.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法治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重要内容。解决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破除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要通过深化法治http://www.sx-dj.gov.cn/dylt/dkll/1865944166315638785.html
2.理论学习丨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法治是规则之治,是国家治理的方式。改革的目标必须以法治的方式实现,法治的目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的路径达到。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与坚持在改革实践中推动法治完善,实现了“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https://www.aksxw.com/sy/rdxw/xj/202408/t20240815_23191667.html
3.中国法学胡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体系建设建立在信仰法律基础上的法治观念对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守法理论的创新实现全民守法观念的更新,即从消极守法观念到积极守法观念。 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监督体系建设 (一)着力发挥监察委员会的制度作用 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的双重领导体制“实现了党性和https://news.cupl.edu.cn/info/1015/27219.htm
4.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座谈会,14位法学法律界代表就既然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就必须以革命的勇气和革命的思维,大刀阔斧地推进法治领域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思想观念;就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姿态加快推进党中央提出的近百项法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措施。http://www.gdfxh.org.cn/xhdt/gzdt/content/post_45506.html
5.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最后,以法治方式为路径,进一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当前是我国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相对应,推进依法治校也需要深化综合改革。高校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同时也要深入思考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系统和具体措施,用法律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用法律手段突破体制改革的限制,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608/t20160828_670366.html
6.以坚持严格执法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一是“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的“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二是作为法治政府的功能之一的建设执法严明的法治政府;三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严格执法的主体为行政机关,目标是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http://e.mzyfz.com/mag/paper_52490_27524.html
7.陈金钊:对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我们所吸收的西方法治的观念,多数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但社会主义法治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当然所谓的社会本位,目前在中国还是虚空的。我们国家权力太强大,以至于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很小,社会权利近乎是一个很少见到的概念。个人主义的法治观似乎并不用培育,而社会本位法治观念,需要权力有更多的宽容才可能有更大的空间,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492
8.2016年8月中心组学习材料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2015年3月8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并作重要讲话 http://www.hazyy.com/yydj/dwgk/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