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紧密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谋划和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机关事务工作实际,深化机关事务法治化方面的理论认识,有助于凝心聚力,进一步推进机关事务法治化建设。

政策性与法律性的关系

有的同志提出,机关事务工作领域,是内部事务为主的领域,政策性强,法律性弱,甚至认为通过法律法规规制的必要性不强。有的则以是否可以司法介入,即是不是能够诉讼为视角,作为衡量其政策性与法律性的标准。

笔者认为,不可将政策性与法律性分割开来,而应统一起来看待。主要理由在于:

从制度层面看,正如《纲要》所说:“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另外,国家正在着手推动行政法典、国有资产方面的立法,机关运行保障要么是其中的重要板块,要么与其有非常重要的交叉,也佐证了其法律性的色彩。

从工作层面看,机关事务管理领域工作既有政策性,又有法律性。很多事项前端政策性强,后端则法律性明显。比如,对于职工周转住房,配租是政策执行问题。一旦配租,职工对周转住房的使用则受法律的保护。同时,违反政策往往引发法律效果。比如,公车私用、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等,可能触犯公务员法等方面的罚则。有的国家还通过刑罚手段,处置用公务油卡给私家车加油等问题。

党内法规与法律的关系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3条,“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中央工作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体现党的统一意志、规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活动、依靠党的纪律保证实施的专门规章制度。”理解党内法规与法律的关系,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党内法规主要面向党组织和党员,法律则面向更为广泛的国家、社会与个人。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涉及机关自身运行及职工生活保障的事项,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党内法规进行了规范,同时也是行政组织法的组成部分。实践中,党内法规也并不局限于党组织和党员。比如,近来出台的信访工作条例,实际上涉及了对信访人权利、义务乃至追责的规定,后来基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由当初计划的法律立法改为制定党内法规。当然,有一个总的原则需要把握,即“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二是党内法规与法律之间存在协同甚至转化的需求。《纲要》指出,一方面,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努力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是说,要善于吸收党内法规的制度与实践成果,将党内法规转化为法律,进一步增强其外部规范属性。

机关事务(机关运行保障)的性质

关于机关事务(机关运行保障)的性质,有两种认识:

“行政活动说”。认为机关事务(机关运行保障)是指对机关运行所需经费、资产、服务、能源等资源要素进行统筹管理,为机关履行职责提供保障的行政活动,即由此而来。

“混合行为说”。有的同志认为,机关事务(机关运行保障)既包括行政管理行为,也包括必要的服务事项。有的同志还提出,机关运行保障整体上为公法属性,但不限于行政活动。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多是民事行为;在与内部的关系上,多是行政行为。

笔者支持“混合行为说”。纵观机关事务发展的历史,机关后勤、机关事务、机关运行保障,其外延随时代变迁、职能整合、市场发展、情势变化、理念更新而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是相近概念,既有管理事项,又有服务事项。在下位的概念中,机关后勤管理、机关事务管理、机关运行保障管理亦为相近概念,系内部行政活动。

机关事务管理法律关系的构成

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3个构成要素。机关事务法律关系亦不例外。

——主体要素。机关事务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机关事务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个人或组织。可分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3类。

行政主体,即“行政权的归属者”。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就是机关事务管理行为的行政主体。当然,现实中,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性质还不统一,有的是参公事业单位,有的是事业单位,但其管理的事项基本一致,不应因此影响行政主体的认定。日本行政法学家南博方指出,历史上,行政权曾经专属于行政机构。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强调官民协动、伙伴关系以及引入市场理念,原本由官方实施的工作,出现了委托民间或民营化的倾向。随着治理理念的盛行,呈现单一行政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的趋向。

行政第三人,即与行政行为具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比如,有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是机关人防主管部门,当其不同意有关单位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的申请时,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利用协议的当事人,即为行政第三人。同时,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自身也可能作为第三人。比如,有些不动产登记需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审核为前置条件,当有关当事人因审核未通过而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其起诉不动产登记机构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则为行政第三人。

——客体要素。机关事务管理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机关事务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影响和作用的对象。《机关事务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提出:“机关事务治理主要包括机关运行经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机关后勤服务、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等工作领域,将其中共同的客体归纳一下,可以概括为资金、资产、服务、能源资源等四种类型。”可作为机关事务管理法律关系客体的参照。工作中,也有同志曾经提出机关事务工作创造什么“产品”的问题,虽是在追问机关事务工作的价值,实际上涉及机关事务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笔者认为,机关事务工作是有“产品”的。其“产品”就是公物及以公物为基础产生的管理与服务。通过这些“产品”的提供,实现机关的正常乃至高效运行。

——内容要素。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权利与义务。机关事务法律关系的内容,实际上,既有公法的权利和义务,如对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共机构节能等方面的职权和义务,又有私法的权利和义务,如作为所有权人、使用权人购买的物业服务、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仅从机关事务管理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其内容为公法的权利和义务。

适用公物法的问题

不少专家提出,机关运行保障管理法属于行政组织法中公物法的范畴。公物分为公用公物和行政公物。机关运行保障所依托的公物主要是行政公物,包括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周转住房等资产。但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承接了办事大厅、博物馆等公用公物的服务保障职责,更加直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管局近些年来提出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管理,与机关运行保障管理法为公物法的基本定位颇为契合。

对此,尚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国有财产的所有权问题。《民法典》第246条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255条和第256条分别规定了国家机关、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对其直接支配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处分的权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实行政府分级监管、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直接支配的管理体制。”上述规定如何体现在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

三是特殊保护(限制)问题。一方面,公物受到特别的用途保护。按照公物法理论,一项财产成为公物后,只要公物目的未被废除,为了公共利益,原则上不可转让,不得为私人利益设立民法上的物权关系,不得因时效而取得,也不能成为强制执行的标的。另一方面,存在公益诉讼的可能适用空间。《纲要》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或者有侵害危险的案件,如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即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当然,机关运行保障领域,并不仅仅是公物法的内容,还包括诸多服务事项的管理。

机关事务的行业属性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机关事务是主要围绕本级政府机关运行的内部性工作,似乎难以构成一个行业。这一观点,实际上涉及到法治化等工作的深层次问题。笔者认为,机关事务是个行业,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传统上的块状管理体制不能成为否认其行业性的理由。机关事务工作要围绕政务工作搞好运行保障,必然以本级机关事务管理为主攻方向,这是该工作的保障属性所决定的,传统上也因此形成了块状管理体制。但是,过去虽然实施相对封闭、分散保障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组织召开了全国范围的专题会议,并进而成立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昭示了机关事务的行业属性。特别是1989年12月、1995年2月,中央领导同志在接见全国机关事务系统有关代表时,先后提出“一条战线”和“后勤战线”的称谓,实际上肯认了机关事务的行业属性。

二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已有规定。机关事务工作虽然是辅助活动,即“为保障本单位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正常运转而进行的一种内部活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以S9221代表综合事务管理机构,其项下的说明是“指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活动,以及依法管理全国或地方综合事务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活动,还包括政府事务管理”。这里的“政府事务管理”,重点无疑是机关事务管理,行业属性明显寓于其中。

三是随着规则意识与履职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已经逐步形成。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节约型社会等深入人心,机关运行乃至职工生活待遇规范等领域,从过去的属地政策,越来越多呈现全国统筹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色彩。与此同时,履职方式由自办服务为主向组织购买和监管服务为主转变,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平台理念的运用,为主管本级、指导下级的管理体制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是近年来行业建设的实践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年来,通过制规划、出制度、推标准、开会议、搞清理、办表彰、建学科,行业建设多点开花,卓有成效。上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下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行业指导角色,日益为系统内所接受。特别是今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函复国管局,同意新增机关事务行业标准代号JS,并明确了行业标准的范围包括机关事务基础标准,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机关事务信息化标准,机关事务管理体系标准和机关事务其他标准6项,更是从规范层面证明了机关事务的行业属性。

THE END
1.熊娜: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构造——以党的政策转化为视角不同于仅由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组成的二元式关系,由党的政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构成的三维框架涵盖三个层面的关系,即党的政策和党内法规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以及党的政策辐射下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充分融合,构成在党治理语境下探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关系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https://iplr.whu.edu.cn/info/1374/10209.htm
2.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四)法律监督 1.法律监督的概念 2.国家法律监督 3.社会法律监督 十四、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一)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2.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3.法律解释的体制 4.法律解释的方法 (二)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特征 2.法律推理的方法 3.法律推理的价值 十五、法律程序 (一)法律程序的概念 (二)法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3.肖立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结构理论如果说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实施、监督、保障,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执行力在国家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应有之义。如同国家法律必须通过法律的实施才能体现它的生命和价值一样,党内法规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的实施,在于党内法规执行力的提高。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208/c40531-26166464.html
4.国家司法考试:法的本体考试题库(每日一练)考试题库4、不定项选择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以现行的和即将制定的法律规范为基础,以宪法为主体,由不同的部门法律组成一个内容和谐一致、形式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依照这一理论,下列哪些法不属于一国法律体系中的内容?() A.国内法 B.国际法 C.已失效的国内法 D.已失效的国际法http://wap.91exam.org/exam/87-3500/3500506.html
5.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4日开通新闻频道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今天(2月24日)正式开通。 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是国家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有关国家机关共同组建运行的一项重要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收录了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75件,法律解释25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47件,行政法规609件,地方性法规https://news.cctv.com/2021/02/24/ARTItnzrZ6bm9BPzmibW84zk210224.shtml
6.铁道部关于修订发布《铁路劳动统计规则》的通知《铁路劳动工资统计规则》自1994年颁布以来,为完成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布置的劳动统计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铁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劳动制度改革,制定劳动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经济信息资料。但随着全国劳动经济形势的变化,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劳动工资统计规则,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客观形https://www.lawtime.cn/info/laodong/ldzygjfg/2010101364009.html
7.2附件2项目报告正本公司动态新闻中心2.1.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http://www.wftxchem.com/index.php?c=show&id=49
8.考研法硕(法学)考点背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他们是全国人民派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使者,接受人民的委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并且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 该类工作可列举为: (1)出席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 (2)可依照https://kaoyan.koolearn.com/20230815/1633721.html
9.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一切法规的总称。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规定着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此来调整国家和各种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行政法,包括国家https://www.66law.cn/laws/144.aspx
10.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70年中国残联是国家法律确认、国务院批准的由残疾人及其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人民团体,它代表了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帮助了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起政府委托的任务,管理和发展了残疾人事业。中国残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截至2018年,全国(除新疆生https://www.meipian.cn/2eufxh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