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教师权威及其近代流变

权威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既不同于政治学上的权力,也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当然,权力与权利也是权威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权威则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德育、教师教育领域对教师权威有诸多研究,而从教育史角度研究教师权威的成果不多,张良才、李润洲的《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可谓代表之作,但主要还是立足现代的教师权威,对传统教师权威并未涉及。该文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教师权威由“外在依附”到“内在生成”的历史性转型的背景下,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转换自身角色,也需要教育管理进行体制创新,从而建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这不仅是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标志着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开始[1]。

然而,在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之前,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崇尚“师道尊严”的时代,传统教师真的如众人所熟知的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又是如何建立的?能否为当下教师权威的建立提供借鉴?对传统教师权威,很难一言以蔽之,将传统教师权威归因成“外在依附”的法定权威也不够全面,正如大家一谈到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首先想到的是专制、不民主、师云亦云等等,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至少这是种不够严谨或比较片面的成见。思想家理想中的教师权威与现实中的教师权威,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教师,比如官学教师与私学教师、书院教师与蒙学教师恐怕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举出大量事例来说明传统教师很有权威,也能举出若干反例来说明传统教师并没那么高的权威性。

中国传统教师的专业性、独立性不强,其身份不仅属于教育领域,而是政治、道德、伦理、学术的合体。因此,儒家道统、学官体制、传统礼制、个体道德均对传统教师的权威性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论证传统教师权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师权威在近代的弱化及其原因。

(一)儒家道统赋予教师的权威

传统教师权威首先是由儒家道统赋权的。在中国古代,师与道紧密相联,尊师与重道也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教师观往往等同于师道观。

总之,在传统教师观中,师、道合一,教师作为道的代言者、道统的传承者,必须拥有权威。

(二)制度和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威

西周以来就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历代官学教师大多纳入文官序列,被称为“学官”或“教官”,其权威性拥有制度上的保障,体现了一种官威。古代学官大致包括两类:一是偏重管理职能的学官,如祭酒、司业、监丞等;二是偏重教学职能的学官,如中央官学的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地方官学的教授、训导、教谕,书院的山长等。其官秩高低历代不一,然其职权大体相似,除了履行其官员的职责,即在朝可参政议政、在乡宜推行教化之外,作为教师的职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师法家法。汉代太学博士传经,必须要遵循严格的师法。所谓师法往往是指师承关系,诵说而不凌不犯,对教师的学术观点,既不能超越,更不能违背。师法固然存在门户之见,造成学者各执师说,妨碍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但它毕竟体现了经学传承的权威性,如果师传渊源不明,其学术就难以得到认可。因此,汉代太学的博士皆为经学名家,是经学的官方权威。

其二,严立课程。传统课程主要指课业的范围及其进程的规定,每日有日课,每月有月课,大致包括会讲、复讲、作课和背书等几方面的内容,俱由教师安排,学生必须遵从而为,如有违背,则要受到惩处。以清代国子监为例:祭酒之职为总司监事,董率其属,以教贡监官学生。凡六堂八学,教学之勤惰,随时稽核;凡贡监生入监者,分班肄业,以经义、治事之法教之,立课程以董之,时讲书而启迪之。司业之职为辅佐祭酒,率官属以行政典,董师徒以勤教学,及遴选保送,课试甄核。监丞之职为掌学规,以督教课、查勤惰、核支销。有权对旷怠者申饬,对失仪者纠正,对不率教者惩戒。博士之职为职掌训课,并负有稽查六堂八旗官学教学的责任。助教之职掌分教直省贡监生,诸生归堂肄业,则以经义、治事立课程,限日计功[7]。顺治九年,要求国子监生员“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待问,毋妄行辩难”[7]。

其三,惩戒学生。明清国子监专置绳愆厅,专门“纠察”监生言行,惩治违犯学规者。特别是在明代,盛行体罚,其对监生惩罚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縊、枭首示众等,无所不有,十分繁杂苛刻,甚至严酷。洪武年间数次修订《国子监监规》,对监生的要求越来越严,其中有几条是这样规定的:“各堂生员,每日诵授书史,并在师前立听讲解,其有疑问,必须跪听,毋得傲慢,有乖礼法。”“在学生员,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本,必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以为他日之用,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每日诸生会食,务要赴会馔堂公同饮食,毋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及鞭挞膳夫,违者笞五十,发回原籍,亲身当差。”“堂宇宿舍,俱各整饬,应用什物,皆已备具,务在常加洁净。闲杂人等,不许辄入。其在学人员,敢有毁污作践者,从绳愆厅纠举惩治。”[8]从这些严苛的禁令看.古代把尊师作为最重要的学规之一,任何学生都不能在教师面前有丝毫的怠慢,教师对学生则可以任意处罚,甚至充军、处死。

古代法律不仅赋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而且还有法律条文保障教师人格和地位的尊严,以助教师之威。如《唐律疏议》规定:“殴伤见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各斩。”唐代对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极为重视的,对教师的人格、人身的尊严是用法律来进行保护的。而且,殴伤教师者要加二等来治罪,即使是无品的县学教师也有严格的人身法律保证。唐律把对教师的侵犯列为“十恶”之一,而且不准议、请、减刑,即使是皇族犯此罪也不例外,遇赦亦不恕免[9]。

总之,传统教师既拥有解释经典的权威,且拥有合法的惩戒权,还在法律上享有特殊的待遇,对于教师权威的树立是有益的。当然这种制度性的“权威”也往往容易使教师产生专制的心态,以其地位之尊压制学生。

(三)源于传统礼制的权威

传统社会将师生关系视为人伦之一,在师生之间,以“礼”定规则,严格恪守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传统的教师观中,首先,师和君是同等重要的,教师的地位是要和国君相提并论的。师道是维护儒家的道统,君道是维护治统的,而道统和治统是统一的,师道强调的是一种内圣,君道强调的是一种外王,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则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价值观,教师使人的个体的道德得到完善,同时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社会与国家发展,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其次,师和亲也是密不可分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贡在孔子墓前守孝六年以及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这种“视师如父”的充满亲情的师生关系最充分的体现。

传统师生间这种伦理关系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曲礼上》中已有论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可见儒家伦理中的进退之节,同样适用于师生之间,在后世演变为敬师礼,在学校中,学生如果遇见师长出入,必当立正拱手站立,等待师长过去。师生关系,视同于朝廷的君臣,家庭的父子,按照传统礼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一规则体现在师生之间,就是师命不可违。

荀子在《礼论》篇中将天地、先祖、君师视为“礼之三本”,为后世“天地君亲师”的敬师礼俗提供了理论基础。明清时期,祭祀“天地君亲师”已经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在学校里供奉香火,更有其特殊意义。清初廖燕曾仿韩愈《师说》而作《续师说》,其中有云:“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君,四曰亲,五曰师。师配天、地、君、亲而为言,则居其位者,其责任不綦重乎哉!”[10]雍正元年(1723年),谕礼部云:“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天地君亲之义,又赖师教以明。”[7]第一次以帝王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并且阐明了“师”与天地君亲的关系。当然以香火牌位供奉的“师”只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圣贤文化系统,显示的是完整的圣贤人格,是世人仿效学习的对象。

此外,历代统治者还设置了一套礼仪活动,即释奠礼,早期祭祀先圣先师,唐以后成为以祭祀孔子及其门人为中心的国家大典,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固定的礼仪。孔子作为历代教师的偶像,被尊称为万世师表,是必须要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从对孔子的个人崇敬,到后来发展成为风俗性质的“尊孔祭孔”礼俗,使孔子由教师角色演变成了一个被神圣化了的权威形象,对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源于教师个体的权威

教师个体权威主要指教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等个体因素。从理论上说,教师个体的权威是“内在生成”的,与国别、时代、学校类型关系不大,无论何朝何代,无论何等学校,皆不乏德高望重之教师,即使是蒙师之中,亦曾出现李贽、徐光启、顾炎武、郑板桥、蒲松龄、戴震等名师。

中国传统教师有其特殊性。作为儒家道统的维系者和传承者,其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因此,传统教师观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示范作用,倡导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树立其个体权威。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正其身,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道德模范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主张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凭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对待教育工作上应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学而不厌”是讲教师自身的学业进修要永不满足,“诲人不倦”是指教师对待教学要永不倦怠,这是一种职业的精神。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也曾就教师品德问题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12]他要求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意规范日常言行,忠于教职。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13]教师应该做世人的模范,即现在说的“行为世范”。王阳明曾云:“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洁,厥流孔而。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4]教师应做到庄严自持、表里如一、慎独谨微、以身作则等等,类似的论述在古代还有很多。

历代中央官学在选用教师时同样十分注重教师的道德品质要求。唐太宗贞观六年就曾召天下惇师老德以为学官,唐代宗也曾下令选择“行业堪为师范者”充当学官。北宋时期,对教师的条件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具体的要求,真宗时期对教师提出了“儒术该博,士行端良”的要求,这是总体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正廉洁。不允许教师收受束脩,更不得收受贿赂、礼品。宋真宗时期规定学生入学的束脩“属监司公用”。徽宗年间,更是明文规定教师不得接受学生束修,同时严禁教师收受学生的财物、礼聘,甚至是茶果酒食都在禁收之列。二是禁止在升舍中徇私舞弊。宋神宗时期制定了《国子监敇式令》并《学令》一百四十条,其中就对教师可能存在的徇私行为进行了预先的规范,“以升补人行艺进退,计人数多寡为学官之赏罚。缘升舍为奸者,论如违制律,不用去官赦原”。以法令的形式规范教师行为和职业规则[15]。三是忠于职守。要求教师坚守教师岗位,专注于本职工作,如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经常不在学校者,将予以重罚。

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之所以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主要是因为其所带来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和学习,进而促进高尚人格的形成。基于“身教”这一传统的立德树人模式,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不仅是选择教师的标准,更是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的权威表面上看是针对学生与社会而言,但为师之道本身则是获得尊重的前提,教师师德高尚、严于律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权威才能真正得以树立。

三、传统教师权威的流变及原因

传统教师权威作为专制时代和传统教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变革,也必然发生变化,近代以降,赋予传统教师权威的四大因素先后消亡或异化:孔教儒学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轰然倒地,儒家道统难以继续维系,学官文化与传统礼制也被视作封建专制的糟粕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传统教师的四种权威形态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师权威又迟迟未能建立,经历了几次大的文化运动之后,教师的职业权威与社会声誉更是一落千丈,以至于教师权威逐渐走向弱化。

首先,教师角色的改变使得教师由“传道者”成为“专业人”,“师”与“道”日渐分离。随着西学的引进与新式学堂的建立,传授科学知识与技术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使教师的神圣性逐步消解,知识权威超越了教师权威中的道德属性。钱穆曾尖锐地批评现代学校:“皆重知识传授,大学更然。一校之师,不下数百人,师不亲,亦不尊,则在校学生自亦不见尊。所尊者仅在知识,不在人。”[16]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教师传统强调知识与德性的统一,且更偏重道德,而西方学校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传统师道观自然难以在现代继续立足。

第三,教师个体权威的日益消解。中国传统教师的权威,虽然说拥有“外在依附”的合法依据,但倘若教师自身的人格威望不足以服人,则其权威也无从谈起,我们在历代诸多笔记中都曾看到“闹学搞师”、丑化教师的记载。而在近代新教育制度下,也涌现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但是就整体而言,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大多不能适应新式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既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知识权威,也无法获得学生内心真正的服从。此外,“重义轻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的社会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也不再那么强烈,这也导致了一大批教师在现实面前随波逐流,追名逐利,失去了作为教师的人格威望。

教师权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地位与尊严,而且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当下师生关系的一再紧张,教师形象的屡屡被污化,确实有愧于数千年的尊师重道传统。历史是不容割裂的,我们反思传统教师权威不是否定现代教育,只是想探寻教师权威的变化轨迹,追寻我们失落的人文精神,重塑教师的权威。而树立现代教师权威既需要文化、制度等“外在依附”的力量,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律自强。

参考文献:

[1]张良才,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J].教育研究,2003(11).

[2]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98.

[3]高时良.明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0.

[4]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73-474,481,454,454-455.

[5]李国钧.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9.

[6]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99.

[7]文庆,李宗昉.钦定国子监志(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648-650,3,10.

[8]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91-1092.

[9]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6.

[10]廖燕.廖燕全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47.

[1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1983:175.

[12]董仲舒.春秋繁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75:34.

[13]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12.

[1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38.

[15]乔卫平.中国教育通史(第七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8.

[16]钱穆.现在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2005:158.

[17]李季.我的生平[M].上海:亚冬图书馆,1933:213.

[18]陈独秀.青年的误会[J].新青年,1921(2).

Historicalchangesofthetraditionalprestigeofteachers'inChina

SHIKe-can

Abstract:InancientChina,teachersunexceptionallypossessprestigioussocialstatureowingtoConfucianism,socialcustoms,laws,traditionalethics,personalityandknowledgeoftheteachers.Strictself-disciplineforteachersisthepremisetorespect.However,thishasundergonechangesduetosocialandpoliticalbackgroundandthereformsofeducationalsysteminmodernChinawhichleadtothegradualweakeningofteachers’prestige.

Keywords:traditionalteacher;originofstature;modernchange

THE END
1.法则之门揭秘法律基本知识的奥秘二、法律基础:理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在探索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起源和发展。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而不断完善。从古代律法到现代法典,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内涵。 三、立法原理:构建合理的规则体系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248885.html
2.民法典背景下民商法发展空间与路径研究民法典设定了大量的立法授权规定,为民商事特别法补充和细化民法典预留了接口,方便在不频繁修改法典的情况下,制定更具体的单行法律,为民法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形塑可能性。民法典立法授权条款多集中于法人规定、土地物权、新型权益保护、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交易创新、新型侵权责任等重要基础制度、资源保障和新发展改革领域。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2/t20241211_510991.html
3.尊宪崇法鉴古知今循法而行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http://cs.zjol.com.cn/qlxzxd/yaowen/202412/t20241209_30698314.shtml
4.第三章强制与自治——法律权威观所谓国家的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国家的强制力,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因为其他的社会规范也具有强制力,例如道德和宗教具有内心强制力,但是都不是国家强制力。 法律的权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另一种则是通过自身优良的品格(如公正、科学、民主等)。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535780/
5.法律的权威来源于()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B统治阶级的强制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 统治阶级的强制力 C 法律的公平正义D道德观念的影响 --- 正确答案 A --- 解析 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答案为A。https://m.guangzhou.huatu.com/tiku/3698457.html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B.科学立法C.依宪执政D.司法公正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0e601e59b30b48ddb21932bd74293878.html?fm=bdbds
7.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内容提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权威的三种类型(即源于信仰的权威、源于传统的权威、源于理性的权威)以及权威在司法中的体现,进而从司法的目的、相对于立法的独立地位,司法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方面论证了司法何以需要权威,并认为现代社会司法权威的特点乃是在于其是一种制度性权威而非个人权威;其为人认可的原因是形式公平而非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71734_5311.html
8.2019年法宣在线练习题及答案C.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 正确答案:B 8、(单选题)由立法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 A.英国宪法 B.法国宪法 C.美国宪法 D.苏俄宪法 正确答案:A 9、(单选题)具有中国公民资格的法定条件是()。 A.具有中国国籍 B.出生在中国 C.年满l8周岁 D.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084761.html
9.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57.(简答题)简述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维护法律权威,就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2)维护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维护法律权威,就是维护个人的幸福与平安。 58.(简答题)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10.法之来源探究:以霍布斯对柯克的批判为视角法律来源于对正义的追求和捍卫,这是两者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但是柯克认为,正义应该服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属于他自己的一份”,而霍布斯则批判柯克的正义观趋于抽象,容易导致实际上的不正义;针对法律最高权威来源问题,柯克认为法律最高权威来源于法学者,而霍布斯则认为国王才是最高法律权威;关于习俗https://www.pkulaw.com/qikan/7d1c546f6ef3d3911600cd548a9d0f44bdfb.html
11.试析法律实证主义的权威观博览群书然而,如果法律权威的基础来自于道德,即法律的要求等同于道德的要求,那么法律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独立于道德的行动理由,法律的权威性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以道德权威论证法律权威的做法,将使法律义务与法律存在的理由同时丧失,因为在那里道德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https://www.gmw.cn/02blqs/2007-04/07/content_622654.htm
12.论司法公正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司法权威来源于法律的权威和强制力,而法律的权威来源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树立的权威,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和普遍的遵行。[25]作为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司法活动必须追求权威性的价值,这是司法公正的不可或缺的要求。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法律至上观念一直难以形成,公众对国家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1/id/286403.shtml
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4、【判断题】如果说,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的主线的话,那么,“如何做人、怎样成人”就应该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的主线。 1.2成长、成才与成人 1、【判断题】聪明才智本身不能保证聪明才智的正当运用。 http://changchun.ehqc.cn/show/43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