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现状与缺陷财经评论(cjpl)股吧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成型,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尽管如此,现有金融法律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金融业加快转型,现有金融法律体系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报告在回顾金融法律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有金融法律体系的特点,从金融立法、金融执法、金融司法和金融守法四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现存的主要缺陷。

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发展沿革

目前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均颁布了相应法律和大量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尽管如此,中国的金融法治还是不充分和不健全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金融改革的深化,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和稳健的金融体系,需要更加健全、更具适应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

我国属于注重法律稳定性的大陆法系,其特点是更加强调国家权力、行政机构享有相当分量的立法权和执法权、法律体系比较清晰、立法过程力求完整导致立法和修改周期偏长、法官自由裁量权受制定法的严格限制。与英美法系相比,其长处是法律体系构成比较清晰完整,法典化程度较高,执法部门执行力强、反应快捷。短处在于不够注重保护私人产权,法官自由裁量权不足,行政权力过于影响立法与司法,行政执法随意性大,司法监督、自律治理等相对薄弱。在金融领域,大陆法系下金融监管部门具有强有力的行动能力,能够迅速处置金融风险。问题则在于过分依赖监管部门资源,立法和执法的随意性大,维系金融法律框架的成本偏高。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法律体系有如下特征:

——金融法律框架由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等共同组成,其中监管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是主要执法依据

——正规金融的立法权集中于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层面,部分省市开始对非正规金融活动立法

——司法解释和其他司法文件成为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法制体系建立之初,法院就被允许通过解释法律获得创制法律规则的权力。近30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许多司法解释文本的内容事实上远不止在解释法律,更多的是在创制法律规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大和行政部门对金融法律规则供给的不足。除正规司法解释外,最高法院下发的各种“座谈会纪要”、通知、意见乃至领导讲话、答记者问等都在某些特定方面成为金融市场的司法规则。

我国现有金融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法律体系的四要素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来看,我国现有金融法律体系在四个层面均存在问题。

——金融立法层面的问题和缺陷

1。行政主导立法现象普遍

2。法律体系不够完备,在横向和纵向均存在不足

从横向看,主要表现为上位法存在空白。一方面,缺少《期货交易法》、《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另一方面,现有上位法覆盖范围过窄,很多金融业务尚未纳入法律范畴。特别是随着金融不断深化,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在借贷关系上,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非存款类机构,以及民间借贷(地下钱庄、P2P)等实际上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在上位法中却没有法律地位,其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的性质不被认可,经营行为不受监管,潜在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再如在证券的界定上,目前大量存在的非公开发行或非标准化的证券资产(包括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在场外市场发展起来的私募股权、私募债等),也未在上位法上明确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私募市场的发展。

从纵向看,问题一是法律层次不清。现有一些法律如《信托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都是混合立法,即将交易法和行业法糅合在一个法律之内,且偏重于行业立法,对于交易活动的立法相对薄弱。而在国外,大多对业务和机构是分别立法的。如既有《信托法》也有《信托业法》;既有《保险法》也有《保险业法》。前者属于商法范畴,是基本法;后者属于监管法范畴,是操作法。混合立法的益处是相对简单,缺点是将某一类金融交易活动归为一个行业,容易造成监管分工不清和监管空白等问题,甚至演变成主要为监管者立法。例如,信托是一种财产所有人在一定的信托目的之下将财产交付受托人管理的民事法律行为,信托行为的主客体极为广泛。但是现有法律将信托行为规范与信托业规范合为一体,并将监管信托业的职能赋予中国银监会,结果是一方面只有银监会批准的信托公司才能从事信托业务,另一方面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从事的大量理财业务又是事实上的信托行为,各监管机构不得不制订各自的监管办法,造成监管制度的不一致。

现有金融法律普遍存在一般性规定多、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以《证券法》为例,在司法实践中,约有3/4的证券案例未引用《证券法》,1/4的证券案例尽管引用《证券法》却只引用其中7条内容,仅占证券法总条款的3%。同时由于《证券法》关于虚假陈述、内幕交易的规定偏少,在司法应用环节存在很多障碍。正由于法律的适用性不够,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只能大量以行政规章代替法律,放大了行政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例如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资本市场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规范性文件共593件,其中规范性文件占比高达86%。与此同时,法律通常由负责执法的政府机构起草,往往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倾向,并由此带来执法难、监管部门与法院的职能接口不顺、立法形式不规范和内容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等问题。

4。对金融机构过度保护,对投资人和消费者保护不够

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以保护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财产为宗旨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以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名义而否定他人应有的财产权利,以行政处罚代替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很容易推卸自身的管理责任,将内部风险外部化。尽管金融机构是需要特殊保护和监督的市场主体,但这种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应当以市场主体权利责任平衡为前提。对金融机构的过度呵护必然使其缺少足够的外部压力,从而不能努力提高内控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

以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为例,现行法律一是缺少销售金融产品的强制性说明义务原则的法律规定。二是对保障中小投资者享有的资产收益、参与决策、选择管理者等重要权利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既缺少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公司决策的关联股东表决回避制度,也没有建立增强中小投资者话语权的征集投票权等自我实现机制。三是在权利主张和救济方面,缺乏有效落实证券法有关民事责任规定的司法制度,既未建立有利于投资者诉讼、举证的专门机制,更缺少快速弥补损失、降低维权成本的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些法律缺陷,是我国资本市场机制扭曲、长期成为“圈钱”市场的重要原因。

5。法律更新不及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

——金融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1。保障和约束“一行三会一局”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程序性规范和标准仍有欠缺

2。行政执法过程中往往以行政处罚代替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3。法律规定之外的监管执法措施效力存疑

以证监会为例,其已经使用的监管措施共125种,但其中《证券法》明文规定的仅23种。《证券法》外的监管措施设置的合理性、程序正当性、救济保障制度安排的效力等均存在疑问,面临法律性质不明确、基础不稳等现实问题。

——金融司法层面的问题

1。司法筛选机制使大量金融争议案件没有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2。金融审判专业性有待加强,争端解决机制较为单一

与知识产权和海事审判的法官相比,负责金融案件审判的法官经常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案件的数量急剧增长,裁判效率面临巨大压力;二是审理金融案件所需知识专业程度高,且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呈动态增长之势,法院和法官不得不在迅速审结案件与确保裁判质量之间探求艰难的平衡。另一方面,以和解、调解、仲裁为代表的金融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尚不健全,无法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有效分流争议,减轻法院压力。

——金融守法方面的问题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目前我国金融守法方面的最大问题,一是金融商品销售者有法不遵;二是金融商品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由于民众普遍缺乏对投资项目合规性和风险的鉴别能力以及维权能力,在相当程度上纵容了金融产品销售者的过度宣传和违法违规行为。一旦风险暴露,又只能采用“上访”甚至极端手段来挽回自己的损失,使金融纠纷转变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同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投资人行为短期化,出现只重短期投机而不做长期投资的倾向,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THE END
1.国家的法律有哪些不完善综上所述,虽然国家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仍需关注并解决法律的保守性、僵化性、不周延性以及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订法律、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律执行力度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请注意,以上分析并非针对特定国家的法律体系,而是对一般法律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概括性描述。在实际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2064452949820858907.html
2.商标法律保护体系存在哪些缺陷商标法律保护体系存在的缺陷:一、驰名商标的概念界定不符合《巴黎公约》的宗旨;二、确立了驰名商标的“主动认定为主,被动保护为辅”原则;三、“主动认定”的模式不能解决驰名商标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问题。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七条申请注册和使用商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商标使用人应当对其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https://www.64365.com/tuwen/nqqeq/
3.我国现行环境法体系及存在缺陷与对策研究纯环保领域的法律就达八部之多,环保法规、规章更是不胜枚举,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逐渐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它相关部门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补充,以及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组成的体系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748835
4.法律制度缺陷范文12篇(全文)一、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律缺陷 1. 对村民自治程序规定存在缺陷。 作为民主自治重要组织形式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还未建立或很不规范;还没有制订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集体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村级财务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监督、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尚无章法, 缺乏制约机制, 或者制度虽已经写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8m5vp4f.html
5.论合同法的体系缺陷——从比较法的视角我们认为,合同法的体系应具有形式上的合谐性与统一性,内容上的充实性与完整性,逻辑上的严谨性与精确性。本文试图从比较法的视角阐述该法典法律体系上的缺陷与不足,对合同法的体系做初步的构建,以期对未来修改合同法或制定民法典作以参考。 一、合同法分则逻辑结构体系存在的缺陷https://www.gzlawyer.org/info/2fc882b68ffe4f3da62a89161efa9190
6.市场监管局化妆品监督管理科百问百答6、化妆品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标准、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规程、操作规程,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https://www.zjk.gov.cn/content/bwbd/197900.html
7.基层行政管理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及对策——以z市为例Z市行政系统中许多就职人员虽然普遍熟悉了解我国法制和监督体系运行,但在真正工作环境中更多人带有人情大于法的世俗观念。与我国法治的要求存在不一致之处,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人治观念和法律工具主义关键。 4.1.1人治观念 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对权力机构尤其是行政系统存在深远影响,长期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官僚体系带来的思想观念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