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镇的李大姐近日遇到一件难事儿。李大姐的公婆去世,把房屋留给了李大姐夫妇,小姑子和小叔子也表示放弃继承权,但房屋该怎么过户和确定所属权,让不懂法的李大姐犯了难。这时,邻居向李大姐支招,说镇里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李大姐可以去那里求助……
这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正是目前北京正在构建的三级公共法律体系中的一级。去年以来,为满足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北京市司法局织密法律服务网,打造“实体、网络、热线、项目”四大平台和“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四级实体平台,并与“法治宣传育民工程建设、法律服务利民、人民调解为民、矫正帮教安民、法律援助惠民、视频会见便民”六大工程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四四六”北京模式。
三级体系:法律服务全覆盖
“以往镇村老百姓有法律方面的事儿要咨询,得跑很远的路。如今,镇村都建起了法律服务工作站或工作室,让老百姓办事‘只跑一趟’。无论哪种法律需求总有一款服务适合你。”北京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规划协调处处长崔冰告诉记者,
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起由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共同组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个不断满足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不久前,记者走进位于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通州区公共服务法律中心,这里也是北京首个落成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记者在这里看到,中心三层大楼内功能区划分井井有条,一层为法律援助中心,二层是公证处,三层是人民调解中心。来这里办事的群众,可先在一层接待大厅根据自己办理的业务事项自动取号,也可以向人工导办台的工作人员进行事前咨询,实现人工、智能多重服务。更重要的是,以往需要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多头奔波、询问的事项,现在只进“一扇门”就都能办妥。
通州区司法局基层工作科科长孟爽告诉记者,在打造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同时,按照全市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架构,通州在全区镇街设立15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在社区(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目前,我区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2018年年底前覆盖全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全部建设完毕”。
线上线下:满足需求多渠道
8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西直门内南小街的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早上8点45分,12348法律咨询平台的志愿律师们已在工位落座,简短的晨会后,迎接他们的又将是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当事人通过拨打我们的咨询专线而有所收获,切切实实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赵明明说。
四四六模式:供给服务多样化
据了解,北京法律服务资源充足,科技人才力量汇聚,同时老百姓的法律需求也非常旺盛,针对这一实际,北京市司法局创新提出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四四六”北京模式,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以往我们的司法行政服务往往和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的管理工作密切相连,更多体现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则是推动司法行政职能向服务转变的一项重要工程。”崔冰说,近两年来,北京市司法局不断开发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主体,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司法行政机关虽然仍是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主体,但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调解员统筹起来,提供多样化、多种类的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公共法律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更有利于向人民群众提供无差别、普惠制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