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并购”实际上是关于并购律师实务方法的总结,是并购业务操作方法的一张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简单来说,可以用三句话总结:(1)并购律师实务方法总结;(2)一系列方法的体系化总结;(3)并购业务操作方法的思维导图。
邓学敏律师总结的“图解并购”的主干脉络如下图所示:
二、并购方法的基本架构
邓学敏律师首先就“并购方法基本架构”进行了阐释。他指出,行业研究、规范研究、问题研究一脉相承,在法律工作领域,好的方法往往成为专业与非专业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一个需不断更新的闭环体系。对于律师工作而言,良好的工作方法有利于实现法律服务的高效、审慎和迭代进化。而协作的方法,不仅包括团队内部扁平结构的分工与运作,探索外部合作机制,获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是开展行研的应有之义。提及执行的方法,可能是律师最熟悉的一个领域,但也是亟待做体系化总结的一个领域,包括尽职调查、设计交易结构、文件草拟、交割等等。在工作中,投后管理、文件归档看似是后端收尾的细节工作,但如何通过相应的整理改进、复盘机制,实现方法论的螺旋式上升,也是行业研究的关键一环。同时,邓律师表示,“图解并购”的梳理是基于团队过往的经验总结,未来还需在并购领域持续深耕,所以得出的成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希望与律界同仁一起探究改良的途径。究其本质,“图解并购”的初衷就是为了使工作方法有形化,内控管理科学化,实现法律服务团队的专业内生化发展。
三、并购中规范研究方法
并购中的规范研究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规范的类型。即如何认识规范,认识何规范。
还需注意,规范研究需要与解决并购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涵摄导向,规范研究的目的并非是规范本身,而是为了解决并购交易中的具体问题。
(一)并购中为什么要重视规范研究
首先,规范研究是行业研究的延续。上一讲将行业研究方法作为系列的开篇,是因为行业研究属于并购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贯穿于每个并购项目的始终。同时,并购的投行业务属性又决定了并购律师执业过程中,时常需要面临不同行业环境与知识带来的多重挑战,针对行业展开规范研究则属于深入项目的正式开端。
其次,规范研究具有涵摄导向。从法律的三段论角度而言,规范研究是建立大前提的过程;尽调则是发现小前提的过程,着重于企业的事实情况、具体问题。以并购支付机构项目为例,若支付机构在商户审查过程中违反规范,使得大量的不符合准入要求的商户进入了支付机构的业务体系,这可能会产生哪些方面的风险?除监管处罚风险外,是否可能有其他风险?若没有规范研究作为大前提,便不知公司具体情形触及哪些规范。这也要求做规范研究时要有鲜明的涵摄导向,将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并推导结论。
(二)规范的类型
规范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即业务规范及问题规范。
1、业务规范
业务规范是涉及目标公司经营与业务的整体性规范,主要规范都围绕着目标公司的特殊性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行业规范
行业规范,即目标公司所处的行业规范。经营规范与主体规范,一般体现为直接规范。以并购支付机构项目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2)经营规范
(3)主体规范
上述分类是从三个宏观的维度进行,同时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探讨。以《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为例,条例之中可见涉及经营行为的经营规范,和直接规制非银行支付机构主体的主体规范。
为什么要对规范做这样繁杂的分类?是希望并购律师在做规范研究之前,应当首先在脑中建立一个整体的思路,则在研究之时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2、问题规范
(1)评价性规范,即如何分析和评价公司存在的问题。
(2)建议性规范,指向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何依据。
在尽调报告中,我们一般将这两个部分表述为“本所律师认为”及“本所律师建议”。
以并购支付机构项目为例,若支付机构未严格履行特约商户管理制度,对准入商户审查不严格、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我们首先应当分析和评价该行为:该行为可能违反《反洗钱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触犯行政责任,监管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改正/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该行为还可能违反《刑法》,触犯刑事责任,可能被认定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非法经营罪/洗钱罪等。
其次,在分析和评价行为及规范后,并购律师应当以推进交易为目的解决问题。针对上述行为,我们将依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有关工作的通知》《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规范,要求公司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该类规范依据即为建议性规范。
1、规范的收集
邓律师将规范的收集方式及相应优缺点总结如下,希望各位同行对此加以补充。
(1)目标公司提供
优点:使得律师对其行业、业务涉及的规范进行快速地、有针对性的了解。
缺点:有赖于目标公司的实际情况,仅可作为参考,仍需对全面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做进一步的核查。
(2)行业研究梳理
(在第一讲的行业研究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规范线索,如IPO、新三板披露资料等)。
优点:基本可以覆盖主要的业务规范,且相对准确。
缺点:需对全面性及体系性做进一步核查与梳理。
(3)主管部门公告
优点:准确性、体系性较强。
缺点:可能仅集中在该主管部门的层级与范围,对于涉及多部门管理的行业或公司,该部门规范之外的其他位阶的规范涵盖有限。
(4)案例与关键词检索
优点:准确性、全面性(数据库范围内)强,属于在规范研究中必须使用的规范收集方法。
缺点:需剔除大量无效信息,准确性有赖于检索关键词选择的准确性。
2、规范的检索
3、规范的汇编
规范汇编有以下三项重点。(1)注重体例,即按照类型、层级、重要性进行汇编。(2)必须批注,即“无批注不汇编”,有利于完成个人的强化记忆和将规范重点与团队进行高效的共享。(3)汇编案例,即以案例作为规范的实践。
(四)规范的研究
在规范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三点:
1、合规标准
2、特殊性
3、涵摄导向
将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并推导结论,即明确规范研究的目的不是规范本身,而是解决交易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1)规范研究实质是确定大前提的过程,目的是使大前提尽量准确。
(2)尽职调查的实质则是对小前提的确认,目的是在繁杂凌乱的事实中,进行甄别、整理,确定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4)最终的结论指向的是对并购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尽调发现的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交易风险提示、交易结构设计、有效的投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