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新司解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规定

所谓一事不再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情形:

其一,同一诉讼标的的案件,已经为前诉法院所判决,且判决已经生效,当事人对此又提起诉讼,法院将不予受理;

其二,同一诉讼标的的案件,前诉法院已经受理正在诉讼系属中,尚未作出生效判决(具体包括:前诉案件已经审理但没有作出裁判;前诉案件一审已经作出判决,但该判决尚未生效;前诉在上诉过程中尚未作出生效判决),当事人向后诉法院再行起诉的,后诉法院将不予受理。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一事不再理原则,但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中可部分推出一事不再理原则。该项规定为:“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明确了属于重复起诉的前提条件为“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

该规定是基于裁决的既判力,通常是指已经生效(或已确定)判决既判力的作用。裁定一般情形下没有既判力,个别裁定有既判力,如关于认定起诉的请求不属于法院主管的裁定就具有既判力,当事人不得以该请求再向法院起诉。调解书因为与判决具有同等效力,因此也视为具有既判力。

既判力的作用在于防止后诉法院作出与前诉法院对同一诉讼请求相矛盾的判断,后诉当事人也不得就前诉法院已经裁决的事项在后诉中作出矛盾的主张,也包括不得就已经裁决的事项再行提起诉讼。就这个角度而言,一事不再理是既判力的要求。

一事不再理原则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和司法的权威与公信。

“一事不再理”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又称“禁止重复起诉”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诉权消耗理论,意思是对于已经裁判并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的诉权已经消耗,不得再行提起诉讼,否则构成重复起诉。此原则对于已经起诉或者正在审理的案件也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既是为了保证既判力的稳定,也是对当事人诉权的一种限制。

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当事人在裁判生效后又再行起诉的案件,比如人身伤害案件,对既判决未处理或遗漏的赔偿项目如误工费、医疗费等另行起诉,对法律关系竞合案件,违约之诉败诉后又提起侵权之诉或增加精神损害赔偿,或借贷合同败诉后又提起不当得利之诉等等。以上都涉及“一事不再理”或“重复起诉”的问题。

但法律上何谓“一事”、何谓“重复起诉”?在最新民诉司解颁布之前,包括2012年刚刚修定的《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若干意见》(法发(1992)22号)都未作出具体规定。能够引用的法条包括

《民事诉讼法》(2007年修定)第111条第(五)项: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诉处理,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定)第124条第(五)项: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

另外1992年最高法关于民诉意见第144条规定:当事人撤诉或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后,当事人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原告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七)项的规定不予受理。

除了上述法条,实践中对当事人的后诉能否获得诉权保护的判断依据就是《民事诉讼法》第108条(2012年新修定的民诉法第119条与此完全相同):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但是仔细研读上述法条,仍无法得出何谓“一事”,何谓“重复起诉”的法律概念,于是实践中只好以学理作为判断依据,有同一诉讼标的说,同一诉讼请求、事实、理由说,同一法律关系说等等。以法院通常处于保守的习惯,在学理尚不能统一情形下,对当事人的诉权多有限制,“一事不再理”原则常常滥用。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当事人以旅客运输合同起诉承运人,因合同之诉无法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待运输合同之诉结束,另行提起侵权之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会支持。理由是,合同和侵权系竞合法律关系,当事人只能择一诉之且互相排斥,前诉结束后,排斥关系仍在,后诉仍然构成重复起诉。

又如当事人在侵权之诉未提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结束后,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再行起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仍不会受理,理由还是后诉构成了重复起诉,且最高院精神损害司法解释第6条也规定: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那么,上述情形真的构成重复起诉了么?到底什么是“重复起诉”和“一事不再理”,最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最新民诉司解第247条规定:“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过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构成重复起诉:

(一)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二)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三)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最新民诉司解第247条,所谓构成“一事”或“重复起诉”,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相同,诉讼请求相同或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我的观点,诉讼标的是指需要通过裁判确认的能够支撑诉讼请求的民事法律关系;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具体权利主张。诉讼标的以诉讼请求为指向,而诉讼请求以诉讼标的为基础。

这种说法仍然比较拗口,举例言之。

比如当事人提起一个人身损害赔偿之诉,要求对方当事人赔偿误工费、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若干等等。在这个诉中,总的诉讼标的是双方当事人存在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诉讼请求就是各项赔偿主张。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人身侵权之诉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包括若干分项,如误工费、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这些分项主张相互不能替代,且均有独立的法律依据,故每一个分项的赔偿主张构成一个独立的诉讼请求,对应一个独立的诉讼标的,即独立的法律关系。如误工费这个诉讼请求,则对应一个能够支撑误工费的诉讼标的,即能够支撑误工费的民事赔偿法律关系。为什么要这样细分,因为并非所有的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均存在误工费,有的人身损害存在误工费,有的不存在误工费,故仅仅主张人身损害这一个总的诉讼标的不一定能够支撑误工费,当事人欲主张误工费必须证明误工期的存在,即证明支撑误工费的诉讼标的成立,这个证明方法通常是申请误工期的司法鉴定。

其实用民诉法中的另一个术语即“请求权基础”来定义诉讼标的更为简练。回到上例,比如误工费,其请求权基础即对方当事人的人身侵权行为导致了误工费损害,这包含两个法律关系或曰诉讼标的,一是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二是这个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进一步导致误工费损害的赔偿法律关系。

当弄清诉讼请求、诉讼标的法律概念后,就不难理解最新民诉司解第247条规定的“重复起诉”。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旅客承运合同之诉。如果当事人在前诉中按合同之诉获得不包括精神损害在内的全部物质损害赔偿后,能够通过后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么?显然是可以的。

1、按照《民事诉讼法》119条,后诉符合起诉条件:有明确的原、被告,有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属法院管辖。

再如前诉侵权损害赔偿之诉中未主张精神损害,能提起后诉再主张么?按最高院精神损害司法解释第6条是不能的。但按照最新民诉司解第247条是可以的。因为后诉之精神损害并未包括在前诉的诉讼请求中,这是一个不同的诉讼请求:且前诉未主张精神损害,则后诉的这一主张也不可能实质否定前诉之裁判结果,后诉不构成对前诉的重复起诉,应予受理。

关于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的划分,在实践中可能还有更为复杂的案例。比如医疗侵权行为中,医疗机构既存在违反知情同意义务而损害患者人身权的行为,也存在具体的诊疗操作过失而损害患者人身权的行为,当事人仅以侵犯知情权起诉而败诉后,能否再以具体的诊疗操作过失而另行起诉呢?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因为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后诉与前诉都是同一个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且诉讼请求也可能相同,但指控的侵权行为却大有不同,一个是侵权知情权,一个具体的诊疗操作过失,这两个侵权行为的证据、判断依据均不同,不能由一个诉讼标的所概括,而是两个不同的诉讼标的,故根据最新司解247条,后诉不构成对前诉的重复起诉。

另外,最高院最新司解在第247条规定“禁止重复起诉”后,紧接着又在第248条规定:

“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当事人再次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这实际上是对247条“禁止重复起诉”的反向规定,也就是在裁判生效后,如果发生新的事实,即使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诉讼标的相同、诉讼请求相同,也不可能构成重复起诉,法院应当受理。而在以往,此种情形往往通过再审程序予以救济。这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应予特别注意的地方。

唯何谓“发生新的事实”,可能存在不同理解。

其次,什么叫事实,可能存在争议。事实包括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就客观事实而言,已经发生的,不可能再次发生,新的客观事实出现,一定构成“发生新的事实”。但法律事实,则不一定。比如,前诉赖以定案的鉴定结论被新的鉴定结论所推翻,构不构“发生新的事实”?

THE END
1.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指的是什么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展开全文 咨询在线律师 14188 位律师在线 网友都在问 换一批 我能否在民事诉讼中再次提起已经判决的事项? 一事不再理原则如何影响我的上诉权利? 如果我的案件符合一事不再理原则,有何法律后果? 相关问答 请https://m.66law.cn/v/wenda/87922.aspx
2.一事不再理是民事诉讼的立案受理审查基本原来自2024一本正经2024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24-12-10 11:30 发布于 江苏 来自 微博网页版 一事不再理是民事诉讼的立案受理审查基本原则之一。何为一事构成要素,最高法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247条也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解读。当事人,标的,诉求必须同时符合前诉后诉实质内容一样,即可判定为一事。248条则就后诉之新的事实如何实质改变https://weibo.com/2898285283/P4c2t9kxk
3.普法宣传如何处理矛盾纠纷?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处理行政纠纷的一种方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属于本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纠纷,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依据,在行政机关的主持下,以当事人各方自愿为原则,通过对争议各方的说服与劝导,促使各方当事人互让互谅、平等协商、达成协议,以解决有关争议的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Q0ODA5NQ==&mid=2247512604&idx=1&sn=0076602aae8252280434c7c3c560a574&chksm=96170a46a4a8984ab21006855128892e1c0cbeab309c8ae9405354397e0c3cd5a7475680e091&scene=27
4.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一事不再理的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一事不再理的规定 是什么? 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一事不再理的适用条件及情形做出了规定。对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原告申请再审,但人民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当事人重复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https://wenku.baidu.com/view/8f57cd5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1.html
5.行政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及重复起诉的判断标准摘要:2018年《行诉法解释》第106条确立了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范围,并借鉴《民诉法解释》第247条之规定,以当事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三同说"作为重复起诉的判断标准.因新旧司法解释中使用的"重复起诉"的概念内含不同,导致新司法解释中的第106条与(沿用旧司法解释的)第69条存在概念错位和逻辑冲突.基于法律规范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xpl202105010
6.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理根据及其运用一、一事不再理的法律根据及法理根据 是否一事再理是民事诉讼中经常遭遇的问题,而且不仅在民事诉讼,在仲裁程序适用中也同样会遭遇这一问题。一事再理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在民事司法中实际存在一事不再理这样的禁止性规范。虽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一规范,但在民事诉讼实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305217.shtml
7.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判断标准法信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上) (1)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主观方面:当事人相同。一般而言,形式当事人和正当当事人(实质当事人、适格当事人)的区分对于一事不再理原则下确定同一当事人的范围没有意义。无论当事人在诉讼中仅为形式当事人,还是正当当事人,都要承受作为诉讼结果的判决的https://www.faxin.cn/lib/syyl/SyylContent.aspx?gid=D319704
8.什么是“一事不再理”“一事不再理”是指,当事人就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在诉讼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但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我们常常可以在民事诉讼中听到“一事不再理”,那么什么是“一事不再理”呢?平夳好律师小编整理了下面内容,请您阅读! https://www.pthls.cn/knowledge/2ab17720d2.html
9.障碍之解决——兼论2015《民事诉讼法解释》“一事不再理”之适用如何协调继发性纠纷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关系,以及重塑继发性纠纷可以新诉的判断标准便成为当务之急。2015《民事诉讼法解释》就“一事不再理原则”所增设的具体规定,或许将成为解决上述继发性纠纷的良方。 关键词:合同继续履行判决判决实现障碍继发性纠纷一事不再理2015《民事诉讼法解释》https://html.rhhz.net/XNSYDXXBSKB/HTML/2016-1-75.htm
10.华商原创▎办案笔记:“一事不再理”在仲裁案件中的适用理论界对于该原则的内涵、外延、适用条件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一事不再理”具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诉讼系属效力,即对同一案件,无论是已经提起诉讼或正在诉讼中,一旦存在诉讼系属,就不能再次就这一案件提出诉讼请求;第二层含义是指既判力的消极效力,即法院作出生效的裁判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任意推翻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47007280&efid=akinqfm4A1JqENyi9mjG7g
11.最高人民法院典型行政案件裁判观点汇编100则袁裕来律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第七项的规定,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是因为:第一,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属于履行法律规定的协助义务,不是行政机关的https://yuanyulai.blog.caixin.com/archives/25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