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精选5篇)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法作为一门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才被资本主义各国所广泛接受。应该说,经济法是在社会经济机制产生缺陷的情况下催生出来的,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法律规范体系社会功能的不足,即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缺乏一种制度性的功能支撑以使社会经济整体顺畅有效地运行。因此,我国学界在移植西方经济法学理论的时候,将经济法的“干预”功能不假思索地移入了,而且逐步发扬光大,并以此指导中国的经济立法。

【关键词】经济法/市场竞争规制/国家宏观调

在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出现以前,调整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早已有之。但是,将“公正原则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并成为)相互关系条例”且“作为政治法和民法之补充和必然结果的(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经济法”,(注:转引自[法]阿勒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页。)按照大多数经济法学者的共识,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和德国经济法的兴起。(注:参见漆多俊:《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所以,本文从19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入手,力图把握经济法的基本性格,希冀对西方国家经济职能的转变在经济法制上给予新诠释,最终期盼对我国经济法制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一、经济法的产生与形成:市场机制的缺陷与国家职能的补位

——市场竞争规制(法)与国家宏观调控(法)并行

关键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干预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演变

从15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主张政府干预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时期商品生产日益扩大,对货币(金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贸易的重视程度高,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促进了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的需求也增加得很快,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开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和洛克等自由主义思想家提出了"有限政府理论"。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认为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发展,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长期以来,按照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市场机制是万能的,然而由于市场失灵而造成的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人们对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反思,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缺陷,因此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要让"看得见的手"涉足经济领域,鼓励政府取措施刺激投资和消费,甚至实行赤字财政[1]。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主要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进入70年代,西方各国发生的严重经济滞涨现象,此时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已经不能发挥其作用,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了。经济学家们开始进行反思,开始怀疑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与政策,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在美国首先出现了以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o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其他还有以小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以布坎南、图洛克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等新自由主义学派[2]。主张重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把政府的基本职能定位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正常运转上,实行不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金融贸易的不断创新,面对不断增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加强对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干预。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并蔓延到东亚、俄罗斯与南美洲,不少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干预。这一时期新凯恩斯主义以重构凯恩斯微观经济学为出发点,复兴凯恩斯主义,在承认政府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

二、政府与市场发挥其作用的几种情况

(一)政府有效,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市场机制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弊端。在某些情况下,它也会丧失其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像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属于市场失灵现象。总的来说,市场失灵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垄断的存在。(2)信息不对称。(3)外部经济效应。(4)公共产品的存在。

市场失灵现象的产生引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直接原因。政府干预经济的根源是市场经济赖以建立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物质基础,而政府干预经济的直接根据是市场失灵,市场自身的弊端产生的市场不经济。[3]这是市场经济本身不可克服的,因而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政府与市场置于对立的地位,政府的作用也不是完全替代市场机制,而是从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角度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对自身职能和作用明确定位,充当有限政府而非全能政府的角色,把握好政府干预的程度。[4]而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已经超出了市场经济范畴,涉及到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管理者所应该具有的经济职能,主要扮演调控人、公益人、管制人、仲裁人和守夜人等角色。[5]

(二)政府失灵,市场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状态。市场机制发挥其有效作用,市场提供一般产品,如日常消费品等,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但是如果由政府提供此种产品,由于政府自身的种种限制反而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进而出现供给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在市场能有效发挥其功能时,就应该用足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经济滞胀现象的产生就属于政府干预过度,从而使政府失灵,或称政策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活动本身也许就有问题,甚至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该理论认为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在这情况下,政府在市场更为有效时,不能"越位"干涉市场。政府应当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以市场"保护者"的姿态,只在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时以宏观调控来辅助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三)政府与市场都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与市场各自担负着自己的职能,对社会的资源配置、公民生活都有效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都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是混合制经济体制的体现。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例,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政府则是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引导和管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比如社会上既有政府创办的公立学校,又有私人出资的私立学校。二者各有其优势与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私立学校较公立学校而言,有其所不能及的特点,如雄厚的教学资金、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而公立学校也有其自身优势,如:可以让学生以低廉的学费就可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有利于教育的推广与普及。由此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也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同时有效、互补长短,同时发挥作用的特点,而这种互补关系可以保证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用足市场,慎求政府

通过上述四种情况的分析来看,我们发现政府与市场都有其各自的职能所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只是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具体分析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并制定出能使二者处于均衡状态、各自发挥其最大功效的政策措施,才能最有效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6],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如是说。"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即政府对市场进行的干预。政府干预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通过制定符合市场运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等调节市场的有序运行。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只是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起到辅作用。所以要做到用足市场,慎求政府。[7]

用足市场,即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由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第一,市场机制具有经济利益的刺激性,第二,市场决策具有灵活性,第三,市场信息具有有效性。高效率的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因此一定要用足市场,将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依赖于政府。

用足市场也不是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在市场经济中其任何作用,也不是说只有等到市场出现失灵状况时才进行政府干预。在日常的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一定的市场监管功能,对市场加强管理,进行监督,对市场进行宏观引导,使经济态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政府一定要把握好干预的度,不能过多进行干预。因为管得多的政府不一定是管得好的政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8]

避免过分依赖政府,要慎求政府。因为过多的依赖政府,将会导致市场经济缺乏成长性。政府一定要给予市场充分的主动性,培养市场的主动发展能力。根据传统理论,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失灵状况。此时,政府应该发挥其作用与经济功能弥补市场的不足,纠正市场失灵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弥补市场失灵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并不能因为市场失灵就过分进行政府干预经济。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政府一定干预的充分理由。

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更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对市场加以宏观调控,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考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同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但这并不着政府在管理市场上的权力也在变大,并没有改变市场主导、政府辅助二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主要是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进行社会管理活动,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而是一个有限政府。政府要认准自身定位,弄清楚其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由此,一定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度,做到"用足市场,慎求政府"。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做到用足市场,慎求政府,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⒈当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比较清晰时,应该遵循"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的原则。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分别发挥各自的功能。

⒉当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太清晰时,应该遵循"先市场、后政府"的原则。由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与检验,充分证明了市场主导与调节的优越性,也证明了政府的辅助。

⒊当能用市场解决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用足市场,慎求政府"。

四、结语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基础,来引导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尽力避免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产生,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所长。在此过程中,要界定清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政府要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市场干预与调控,以市场为基础来界定政府,用足市场,和谐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要把政府能力用在最迫切的事务上,这才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发挥政府的作用,用足市场,也用足政府,从而发挥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功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任伍,等.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47,49.

[2]董瑞华.政府职能:"守夜人"到全面干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

[3][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4]纪程.论当代中国"有限政府"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5]刘祖云.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与道德博弈[J].江苏社会科学,2006,(5).

[6][英]G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刘祖云,武照娇.有限政府:质量度的三重解析[J].学习论坛,2008,(7).

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冲突市场运行环境社会道德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状况在总体和谐的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使经济续顺利向前发展,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和谐,国家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对利益冲突加以平衡和协调。而在这当中,经济法担负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

1经济法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两大前提

1.1以社会本位作为平衡与协调利益冲突的价值基础

1.2以对国家权力的平衡作为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重要前提

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正因为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所以国家必须要对经济有所干预。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与经济发展自身的方向一致时,经济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反之,政治权力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鉴于国家权力的特殊影响力,当政府与市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经济法在协调具体的利益冲突之前,首当其冲的就要平衡好政府的权力。具体而言,经济法需要做出以下努力:其一、经济法要界定好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方面各自作用的领域,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只停留在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领域,即市场存在缺陷的领域,切不可借干预经济之机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更不能用政府替代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其二、即便在政府依法享有管理经济权力的领域内,经济法仍然要从权力行使的方式、行使的程序、不当行使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进行精心的制度设计,严格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保证其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2经济法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具体途径

在上述两大前提下,经济法主要从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两方面着手,对利益冲突加以平衡与协调。

2.1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2.1.1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和生命基础。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经营者凭借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过硬的产品质量去争夺市场份额,获取利润。这样一来,企业与企业间形成正常的利益关系,消费者的利益有了实现的基础,长此以往,国家的竞争力增强,社会的整体利益必然增加。所以说,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本身就利于协调利益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但在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由于盈利动机的驱使,破坏竞争机制的行为会大量涌现。在市场没有足够力量去维护好重要但又脆弱的竞争机制时,在无法直接引导经营者正当竞争的情况下,经济法通过禁止性规范明确告之市场主体,法律既反对破坏公平竞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反对破坏自由竞争的垄断行为。如此一来,经济法以反向禁止的方式来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偏离方向的经营者回到正常的竞争轨道上来,再通过市场良好的竞争环境本身去协调利益冲突。所以说,在经济运行的这一领域,经济法通过对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规范,以迂回的方式平衡与协调着利益冲突。

关键词:宪法经济,公共选择,私人选择,权力制约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革命:找回失落了的市场

自19世纪以来,经济过程的政治化和经济学的数量化相伴而行,一方面是政府的权力逐渐介入市场,另一方面是传统自由主义经济学撇开政府和法制,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模型把市场描绘得完美无缺,对于身边正发生的政府干预酝酿的危险丧失了警觉。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暴发,使传统自由主义经济学遭到破产,为凯恩斯主义入主西方经济学创造了条件。凯恩斯主义的逻辑是:一切的“善”都源于国家,而所有的“恶”只能来自市场,市场而不是政府应当对大萧条负责,市场缺陷被无限夸大,政府成为克服市场缺陷的唯一救“市”主,其经济权力不断扩张,传统宪法的“限权政府”信念受到冲击。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强化,财政赤字与日俱增,福利计划相继失败,特别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顽症,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处境尴尬,威信扫地,不从法律制度上找出路,就没有出路可走。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革命的主题,就是重新发现市场机制,注重权利的优先配置,并由此孕育出以维护个人经济自由、制约政府经济权力为目标的宪法经济学。以芝加哥大学为大本营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通过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认定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以优先就业为政策目标,不注重维护货币稳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不是市场,而是政府。二是贝克尔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人类行为广泛的经济分析,打破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和法学等社会人文学科之间的藩篱,使微观经济学成为研究“在社会相互用途的制度中,有关人的选择和人的行为的一种普遍理论”[2]。这说明市场机制在非商业性关系中同样起作用。三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财产权为逻辑起点,全面研究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证明了市场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的适用性,从而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与对权利配置效率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定,如果政府没有使自己包揽过分的经济权力,使自己获得随意改变竞争结果的自由,那么市场本来完全可以形成自身的秩序。应当对混乱、萧条和停滞承担责任的是政府干预,而非市场机制。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运用宪法制约政府经济权力,保障个人经济自由的问题。

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发现的市场,既不是近代意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也不是上个世纪末以来处于政府权力干预下的混合市场经济,而是以权利配置为前提的宪法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权利经济,它首先还应当是“宪法经济”。在没有法律制度的无政府状态下,市场既不能为是,也不能为非。说市场没有政府和法律不能为是,是因为没有财产权和契约自由保障,人们就无法使自己创造的财富免受他人掠夺,也不能保证人人都履行他们自愿订立的合同,生产和交换均难以正常进行;说市场没有政府不能为非,是因为即使要做像垄断这样简单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坏事,也要有政府保证垄断价格协议的执行。政府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做好事的权力同样可以拿去做坏事,政府权力既可以为是,也可以为非;政府所做的对一些人来说是好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坏事,而且在没有宪法约束的情况下,政府权力被用于做有害的事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政府干预市场的巨大经济权力不受制约,市场自发秩序就难以形成,即使已经形成的市场秩序,也会面临瓦解的危险,权力本位与市场经济是无法共存的。宪法经济的诞生,要求我们尽快完善调整这种经济形态的经济宪法。

二、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勘定公与私的界限

传统经济学在分析市场决策时把人视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而一接触公共选择领域,却采取了“哈维路”式的假定,把政府官员都视为大公无私的圣人,对政府缺陷视而不见。公共选择理论把“理性经济人”假定运用于非市场决策,认为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人就是人,并不因为占有一个经理职位,或者拥有一个部长头衔就会使人性有丝毫的改变。政治决策者与市场决策者一样也是理性的、自利的人,他们在作出决策时同样要核算个人的成本和收益。选民总是把选票投给能为他们带来最大预期利益的人;政府官员同样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尽管他们有反映公众利益的愿望,但这不过是他们的众多愿望之一罢了。不能把他们都看成大公无私的救世主,给予他们无限的权力。要设计出能够制约掌权者权力和行使权力行为的宪法和法律条款,就一定要把掌权者也视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追求者。同时,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又具有不同特点:

首先,成本与收益的关联状况不同。在私人选择中,消费者必须自己支付全部价款以补偿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才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由于人们不能指望获得外部收益,也不必支付外部成本,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动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在公共选择中,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是由公民缴纳的总税款支付的,政府及其官员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支付成本,决定公共物品和服务生产规模与结构的每个选民不过是众多纳税人中的一员,无论他作出何种选择,对他应纳税款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外部性的存在使官员和选民都没有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动力,相反,选民需求过剩和政府生产过剩成为公共选择的普遍现象。因此,私人选择的效率通常高于公共选择效率。

其次,选择的基本规则和后果不同。私人选择是自愿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是他所需要的物品,不必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无论别人如何选择对他都没有影响。平等、自由的个人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后,退出市场时仍然是平等、自由的。公共选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具有强制性,个人的选择对集体决定的形成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集体决定作出后他必须服从。平等、自由的选民经过公共选择过程,退出投票站时受到集体决定的制约,一部分人想要的没得到,得到的是不想要的,从而变得不平等、不自由了。

凯恩斯主义告诉我们,市场是有缺陷的,应当用政府干预来克服市场缺陷,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发现,政府与市场一样,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市场的缺陷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理由。于是又有人提出,把市场和政府结合起来以取长补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没有人能保证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一定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不会形成缺陷叠加。相反,由于无论市场上还是政府中的个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市场与政府的结合就必然造成公私混淆,产生效率低下、腐败蔓延的后果。如果市场与政府结合了,政府权力就会被人拿到市场上拍卖,拥有物质财富的人就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政府权力了。因此,我们所做的既不是选择不完善的市场,也不是选择不完善的政府,而能在这两个不完善的东西的各种不尽完善的组合之间作出选择[5]。只有运用宪法和法治的力量才能有效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缺陷,把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统一起来。

三、宪法经济学:制约政府经济权力

在如何配置权利的问题上,宪法经济学倾向于把更多的权利分配给市场,在承认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同时,主张运用宪法制约公共经济权力。1982年11月由美国遗产基金会发起在华盛顿召开了以“宪法经济学”为主题的讨论会,会议论文被汇编成名为《经济宪法学:制约政府经济权力》的论文集。理查德?麦肯齐教授在为论文集所作序言中说,宪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在组织了政府并赋予它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必要权力后,如何防止它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运用其经济和政治权力损害公众”[6]。为此,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反对政府再分配,进行财政立宪和货币立宪等可操作性的建议。

货币供应应按人们在制定宪法时明确同意并公开宣布的规则进行,不能由政府任意发行。布坎南指出,宪法确定的货币供应规则应当保证单位货币价值的可预期性,从而使绝对价格水平具有可预期性以方便市场安排交易于未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有两种:一是管理性货币体制,就是利用价格指数来指导货币政策的变动。二是自发性货币体制,通过设计一种私人决策系统,使货币价值的可预期性自动地从日常经济运行中产生。布坎南认为后一种体制更具优越性。在这一点上,布坎南与弗里德曼等多数经济学家稳定货币的主张有很大不同。我国90年代中期以前实际奉行了优先就业的政策,使改革处于两难境地。近年来宏观调控倾向于稳定货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至于进行货币立宪,还需要经济界和法律界的共同努力。

公共选择学派主张,不应当像凯恩斯主义者那样,把家庭肆意挥霍的愚蠢行为当作国家理财的明智之举,国家和家庭一样需要节俭和量入为出,应当复兴亚当?斯密倡导收支平衡的政治经济学传统,把“限权政府”的要求重点放在限制政府的财政权方面。布坎南认为,财政收入即税收是财政运行的关键,应当先于支出在立宪阶段确定税收的规模和结构。这是因为在立宪阶段,人们还知道自己将来在制度结构中的地位,“无知之幕”使人们不了解自己究竟会成为穷人还是富人,于是大家都愿意选择公平的而不是偏私的税制。于是,通行税、累进税和间接税等比较公平合理的税制就会被接受作为再分配的方式。由于实行以收定支,财政开支的结构和规模可以在财政运行过程中确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后,还需要在宪法中确定平衡财政预算的规则,当开支超过平衡的界限时,应当通过自动削减支出的办法而不是增加税收的办法弥补赤字,恢复预算平衡。

我国税法强调赋税的强制性,不提赋税的公平性,加上税外收费,造成税制混乱,在经济上助长了偷税漏税现象,降低了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政治上使公共物品的总生产费用与总税收严重脱节,削弱了公民监督政治活动的能力。税收立宪和立法首先要保证代表机关对财政收支的决定权,公民提供了税款,理应由他们亲自或经由他们的代表来决定公共物品供应的结构和规模。不能政府在前面开支,代表机关在后面追认,甚至代表机关花多少钱反而由政府的财政部门决定。其次,应当建立纳税人监督制度,保证纳税人参与所在城镇、村社和其他基层单位公共事务的权利。如果公民只能出钱,对于如何花钱没有发言权,这种制度就谈不上公平或效率。没有代表机关对财政收支的决定权和纳税人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发言权,就没有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也难以真正实现。

注释:

[1]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页。

[2][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3][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4][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THE END
1.唐律的慎刑思想及其传承唐律主要由律文与“疏议”两大部分组成。律文以规定各种制度为重。“疏议”则以解释、补充律文为己任,其中大量阐发唐律的各种思想,是展现慎刑思想的重要平台,这就使唐律的慎刑思想得以同相关制度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唐律慎刑思想的背后几乎都有相关制度的身影。例如,严格依法断狱思想与断罪须具引律令格式制度、不https://www.qinfeng.gov.cn/info/1064/232288.htm
2.秩序法是国家内部一切行为规范的综合,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确保统治者意志的忠实贯彻。大到对国家体系制度的构建,小到对国民权力与义务的界定,从方方面面来保证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法肯定了统治者的地位,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如何保证法的贯彻与实施,律作为一种为刑罚出现了,律是什么,律是令,令天下守法https://www.jianshu.com/p/923b17ddadeb
3.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三、立法之道:制定与实施机制 为了确保这些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执行,需要有完善的立法程序和行政管理体系。在这方面,一些国家采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审判,如预测性司 法决策系统,以提高判决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有一些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合约自动执行工具,这样的工具能大幅降低成本并提升透明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150619.html
4.法纲绘卷百条法律之韵法纲绘卷:百条法律之韵 一、序言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法律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公正与和谐的保障。今天,我们将走进《法纲绘卷》,探索其中蕴含的一百条法律法规,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法治精神 在中国,这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cai-pu/336759.html
5.“大德小刑”的核心要义人类将道德教化作为诠释法律适用的参照物,并以此配合律法的适用,二者在实践中常能融合。相应地,古代律法的适用必须贯彻“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基本精神,以“德”和“刑”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二柄”,由此形成了以“大德小刑”为核心要义的慎刑思想。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98594.shtml
6.第三章因信称义与律法比较为什么以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保罗用三节圣经来说明这个问题。 (1)“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申27:26),保罗以这节圣经所要表明的论点:律法所要求的是绝对和完全的顺从,它并不能原谅丝毫的缺欠,人的一点过失就会打跨整个人生,否定你自呜得意的一切所谓善行。因为律法主义乃是http://www.zgaxr.com/book/008/051/444.htm
7.(532)神所颁布的律法及属世的法律基督教改革宗神学是用文字的方式,将道德律表达出来,不只是为以色列百姓, 也是为了一切愿意顺服神的旨意的众时代的选民,因为一切 愿意顺服神的人之敬拜神,及彼此相爱,是神永恒不改变的 旨意. (i)罗2章15节:[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 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 https://biblicaldoctrines.wordpress.com/2011/08/16/532%E7%A5%9E%E6%89%80%E9%A2%81%E5%B8%83%E7%9A%84%E5%BE%8B%E6%B3%95%E5%8F%8A%E5%B1%9E%E4%B8%96%E7%9A%84%E6%B3%95%E5%BE%8B/
8.主耶稣怎么样看待摩西律法?夜间的必须进行的临检修(可能找不到工作签发人),但必须经调度许可,仍应明确工作负责人、许可人,做好安全措施,办理许可人和终结手续,工作许可人应将工作负责人的姓名、采取的安全措施、工作开始和结束时间记入值班记录。https://www.shuashuati.com/ti/df3dae614355497b933487411ab3d923.html
9.钻探工程题库(精选6篇)22、井管是垂直安装在地下的构筑物,包括()三个部分。A、井壁管 B、滤水管(过滤器) C、沉淀管 D、出水管 23、当前在我国常用的滤水管材料有()。A、钢质滤水管 B、铸铁质滤水管 C、水泥质滤水管 D、塑料滤水管 24、止水工作完毕后,一定要进行止水质量检查。检查止水效果的方法有()。A、连通检查法 B、水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rc1y6.html
10.郑永流:实践法律观要义:以转型中的中国为出发点当然,这种情况不是非中国莫属,但中国为甚是不争之事实。发达国家也正在发生从民族工业社会向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体的社会结构变迁,欧洲日益走向前所未闻的超国家状态。而地理上东中西三部分结构的悬殊差别更是具有中国特点。这一多样态的社会事实与制定法规范存在多重的不对称: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919.htm
11.防呆法介绍(zt)因此,更具体的说“防呆法”是 1.具有即使有人为疏忽也不会发生错误的构造──不需要注意力。 2.具有外行人来做也不会错的构造──不需要经验与直觉 3具有不管是谁或在何时工作都不会出差错的构造──不需要专门知识与高度的技能。 三、功用 1.积极:使任何的错误,绝不会发生。 https://blog.csdn.net/congran6617/article/details/100367902
12.網上牧師雜誌–中文版(繁體)我建議你只把註釋書作為支援,豐富神在你閱讀經文時給你的信息。註釋書的功用是:(1)協助你理解經文;(2)作為你對經文解釋和怎樣使用該經文的「第二意見」(即保護你避免說愚蠢或錯誤的東西);(3)應付難解的經文篇章。 緊記要使用多本註釋以確保你能正確地詮釋經文,因為任何一本註釋都不能給你正確或列舉所有解釋的http://bible.org/print/book/export/html/24129
13.准则之优化——要素分析的形式偏谬及其实质修正(三)当下之中国:冲突法的法定适用 我国的涉外民事关系立法自始至终秉承的是“内外有别,分而治之”的理路,既反对法院地法统一调整、冲突法统一调整,也反对冲突法任择适用调整,而坚持的是冲突法的法定调整。 1.反对法院地法统一调整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8章第142条第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076.html
14.教育救济制度范文10篇(全文)为此,应摈弃高校权力行使行为不可诉的做法,在《教育法》、《规定》和《行政诉讼法》中确立新的标准:只要和高校的受教育权纠纷对学生的根本利益有重大影响,该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就应获得司法救济。按此标准,以下受教育权纠纷应划入法院受案范围:一是高校招生纠纷;二是退学、开除学籍纠纷;三是拒发、撤销学历学位证书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4umqr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