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为哪几种性质

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指触犯刑律,即某一个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法律评价。在罪刑法定原则下,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因此,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侵害性

法益侵害性是指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这里所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就是法益。刑法法益是关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利益,对此,中国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中作了明文列举,这就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上述法益,可以分为国家法益、社会法益和个人法益。这些法益被犯罪所侵害而为刑法所保护,因此,法益侵害性揭示了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

法益侵害行为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因此行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应以刑法规定为根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违法性是法益侵害性的前提。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就不可能具有法益侵害性。因此,超越刑事违法性的法益侵害性是不被承认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法益侵害性虽然是对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的阐述,但它仍然受到犯罪的刑事违法性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法益侵害性是刑事违法范围内的法益侵害性。

法益侵害具有两种情形:一是实际侵害,二是危险。实际侵害是指行为对法益造成的现实侵害,例如故意杀人,已经将人杀死,造成对他人生命法益的侵害。危险是指行为对法益具有侵害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损害并未发生,但法益处于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因而同样被认为具有法益侵害性,并具有刑事可罚性。在中国刑法中,大多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实害性而被规定为犯罪,例如以发生一定的法益侵害结果为法定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犯就是如此。也有少数行为是因为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性而被规定为犯罪,这种危险包括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其中抽象危险是指立法推定的危险,在司法活动中毋须认定,只要具有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可构成犯罪。具体危险是指司法认定的危险,如果不具有这种危险,即使存在法律规定的行为也不构成犯罪。此外,犯罪的预备行为、未遂行为和中止行为,也都是没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实际侵害结果,也是因其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险而被处罚。

惩罚性

应受惩罚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国家对于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为的刑罚惩罚。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受刑罚惩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应受惩罚性并不是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极的法律后果,它对于犯罪的立法规定与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立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立法机关将何种行为规定为犯罪具有制约作用。某种行为,只有当立法机关认为需要动用刑罚加以制裁的时候,才会在刑法上将其规定为犯罪,给予这种行为否定的法律评价。在司法上,应受惩罚性对于司法机关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也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但书规定,某种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些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也是没有必要予以刑罚惩罚的行为。因此,是否具有应受惩罚性也是犯罪的重要特征。

1、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主观要件,构成某一犯罪所要求的,存在于行为人内部的心里内容要件,如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刑事责任能力等。

2、共同要件与选择要件

共同要件是任何犯罪在构成上都必须有的要件,如犯罪客体、危害行为、犯罪主体、犯罪的故意或过失。

3、记述性要件与规范性要件

是以判定该要件存在与否是否需要规范判断为标准所作的区分。

记述性要件,指该要件是否存在,只需要根据对事实的认识,不需要规范判断就能确定的要件,如行为、行为对象(枪支、弹药、毒品)、死亡的结果、特定的身份、刑事责任年龄等。

规范性要件,指该要件是否存在,需要由法官根据特定的法律社会文化、或经验规则进行评价后才能确定的要件。如: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猥亵”,猥亵与逗、戏的区别;组织淫秽表演罪中的“淫秽”,淫秽色情与人体艺术的区别;国家安全、公共安全,过失等。

记述性要件明确,易于认定,规范性要件不明确,难于认定。

4、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根据法律条文是否作出明确规定,可以分为: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法律明确规定构成某一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但理论上认为构成某一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5、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通常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积极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但例外地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素,这便是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这便是行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的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THE END
1.法律存在什么性质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贾宝骅律师 执业6年 资质认证 2011-05-21 法律性质有几种 法律性质有三种。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制定的,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有着普遍的约束力,这就是法律的性质。要约的法律性质是意思表示。是一种以订约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467201141065815845.html
2.法律有哪几种性质律师普法法律有哪几种性质 普法内容 中国法律按部门法共分为七大类,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https://www.110ask.com/tuwen/6153190880774458729.html
3.股东性质有哪几种文书代写企业法律咨询股东性质有哪几种 1法律解答 (一)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以出资的实际情况与登记记载是否一致,我们把公司股东分为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 (二)个人股东和机构股东 以股东主体身份来分,可分机构股东和个人股东。机构股东指享有股东权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机构股东包括各类公司、各类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类非营利法人和基金等https://ip.66law.cn/zs/161800.html
4.浅谈信托投资中资产或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协议性质的几种当今社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通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信托公司通过资产或资产收益权转让及回购的协议安排为企业提供融通资金即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对该类协议所涉法律关系的性质存在不同见解,给这类纠纷的法律适用和涉案主体权利义务的认定等产生重大影响。 http://www.li-partners.com.cn/en/sys/403.html
5.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式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式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哪几种?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一)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确定并实施的,对民事违法者或应该承担责任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依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而给予的强制性惩罚措施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bc85bb519bfb64d5858fc34801e8d4b6.html
6.银行工作人员经他人同意贷款自用的行为性质一、对该行为法律性质认定的几种观点 (一)涉嫌挪用公款罪或挪用资金罪 《范文》认为,实施该行为的银行工作人员涉嫌挪用公款罪,理由是: “李某作为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系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是特殊主体。其次,李某在骗取贷款的过程中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虽然李某不具有https://www.pkulaw.com/lawfirmarticles/150285c4bfe5a06764a92dc2a73c8367bdfb.html
7.教案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支配地位,其实施行为时无须取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同意。 3.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比原告要强。 (二)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以外的问题,“谁主张、谁举证”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原告应承担举证责任: 1.被告提供了证据证明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如果原告要反驳被告的证据,就应当举出反证https://jp.ecupl.edu.cn/xzfx/7207/list.psp
8.2024合同的付款方式有几种?图片新闻法律资讯导读:2024年合同的付款方式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应根据合同性质、交易类型以及双方的需求和利益进行综合考虑。接下来大律师网法务在本文将为您介绍“2024合同的付款方式有几种?”的相关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合同的付款方式有几种? 在2024年,合同的付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https://www.maxlaw.cn/n/20240611/11098695295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