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强:《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重镇。她的前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和最早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组。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

翟国强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翟国强,河南焦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网络信息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代表作品有《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经济权利保障的宪法逻辑》《中国宪法实施的双轨制》等。曾先后获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研究一等奖、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录】

第一章引论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研究要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要点

(二)研究方法

三、本书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回避宪法判断的方法

一、源流与概观:比较法上的考察

二、必要性原则:宪法判断的“奥康剃刀”

(一)严格必要性原则

(二)相对必要性原则

(三)宪法判断的必要性:自限?还是界限?

三、适用法律判断回避宪法(违宪)判断的方法

(一)法律判断?还是宪法判断?

(二)法律判断和宪法判断的竞合:直接违宪和间接违宪

(三)最后救济规则

(四)赫克公式

(五)适用法律判断回避宪法判断的界限

四、通过限定解释回避宪法判断的方法

五、小结

第三章合宪限定解释:回避违宪判断方法

一、有关概念的厘定

(一)合宪推定与合宪限定解释

(二)合宪限定解释与合宪解释

(三)合宪限定解释与回避宪法判断的法律解释

二、合宪限定解释的具体方法

三、几个有关的比较研究

(一)不同制度模式下的主体与对象

(二)各国的实践与发展

四、关于合宪限定解释的争议

五、合宪限定解释方法的界限

(一)文意界限:文意的射程范围

(二)宪法审查机关功能分配的界限

(三)解释学循环意义上的界限

(四)一个特殊的界限——合宪限定解释不适用的领域?

六、小结

第四章宪法判断的依据:宪法审查基准

一、审查基准概述

二、审查基准的技术性和规范性

三、在裁判规范和行为规范之间

(一)行为规范vs裁判规范

(二)在裁判规范和行为规范之间的互动

(三)宪法审查基准的规范领域

四、审查基准对解释命题的保护

(一)宪法审查与宪法解释命题

(二)为何保护解释命题?

(三)如何保护解释命题?

第五章结合宪法事实的判断方法

一、概念的厘定:社会事实、法律事实与宪法事实

二、宪法事实的类型

(一)司法事实和立法事实

(二)认知性事实和预测性事实

(三)“宪法规则事实”和“宪法审查事实”

三、作为宪法事实的司法事实

(一)司法事实的认定标准

(二)司法事实的重构

四、作为宪法事实的立法事实

(一)内容

(二)判断方法

(三)立法事实审查的界限

五、宪法事实的操控技术

(一)审查基准的强度

(二)审查基准强度的滑动

(三)宪法事实操控的限度

第六章文面判断的方法

一、明确性原则

(一)宪法依据

(二)明确性的判断基准

(三)与过度宽泛理论的区分

(四)不明确性的违宪阻却事由

(五)合宪限定解释的转化

(六)我国宪法上的规范依据

二、过度宽泛理论

(一)依据

(二)对过度宽泛理论的限制

(三)适用范围

(四)更小限制手段基准与过度宽泛

三、小结

第七章全部违宪和部分违宪

一、全部违宪

(一)全部违宪的类型

(二)法效果的不同

二、部分违宪

三、可分性问题

四、可分性的判断基准

(一)可分离条款问题

(二)可分性推定

(三)判断可分性的综合标准

第八章适用违宪的判断方法

一、适用违宪的类型

二、适用违宪的特征

(一)适用违宪与法律法规违宪的区分

(二)适用违宪和适用合宪

(三)适用违宪和“适用法律错误”的界限问题

(四)适用违宪和合宪解释

(五)适用违宪与运用违宪

三、抽象审查模式下的“适用违宪”以及两种模式的一个比较

THE END
1.法律智囊团解析纷争之谜在现代社会,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知识内容大全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法理学原则,还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如民商法、刑事法、行政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还能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提供依据。 三、合同法中的权利义务界定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59907.html
2.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民法法官法院立法私法法律文书梁慧星:裁判的方法 民法中的法律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裁判解释;狭义的法律解释专指后者,即法官在裁判案件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谈到法律解释,法理学的教科书往往只谈到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即为何需要对法律作出解释。概言之,理由有二:一是语言文字和多义性;二是社会生活的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N5NKKM0516FUV3.html
3.刑法总则备考资料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构对法律进行解释的方法。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解释方法。 缩小解释、平义解释、扩大解释、类推解释:缩小解释是指将一个概念、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限制在更狭窄,具体或特定的范围内。平义解释是指根据字面上的意义和常规用法来理解词语、句子或概念。扩大解释是指将一个概念、词语或句子的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137519
4.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206 一、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概念 206 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206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210 一、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210 二、法律责任的实现形式 211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213 第八章 法律方法 217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17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5.安徽省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考试大纲常识判断主要测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和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三)题型介绍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涉及多种题目类型。以下是部分常用题型介绍。 http://www.hnxfw.gov.cn/tzgg/info.aspx?itemid=30071
6.《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7.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d.某自治县的单行条例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作出变通规定 14、《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d.全国人大法工委 15、“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这种表现封建法律特权思想的制度首次正式入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
8.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上级行政机关就法律的执行向下级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或指示中的有关解释,称行政解释。此种解释,在同一系统的行政机关内有拘束力。《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9.证据新规则说明(一)Q26:(新规第27条)“拍照”是否可继续作为证据保全的方法? A:虽新规第27条第2款列举保全方式时,未再明确罗列“拍照”这一保全方式,但是最高法院认为在保全过程中确须拍照的,还是可以采用拍照方式。 Q27:(新规第27条)民诉法规定的八种证据是否均可保全? https://china.findlaw.cn/lawyers/article/d860195.html
10.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共四卷)含答案华图教育7.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 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 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https://www.huatu.com/a/wflwd/sikao/2007/0131/6456.html
11.整理关于“违法所得”如何界定和计算的规定及函件汇总4.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 第十七条 第三款本解释所称“违法所得”,是指实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行为所得和可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https://yuanyulai.blog.caixin.com/archives/211521